基本信息
书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仿真
定价:17.20元
作者:胡宴如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040266351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仿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频电子线路》的配套实验教材,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技能是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加强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内容提要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仿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频电子线路》(胡宴如、耿苏燕主编)的配套实验教材。全书由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Multisim仿真以及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共五章组成,实验内容和体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本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实验内容尽量与现代高频电子技术应用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实验任务及要求难易结合,从单元电路调试到系统测试,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类型的实验有几种电路和方法,并分为基础、拓宽和提高部分,具有较强的可选性,便于灵活组织实验教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实验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基础知识
n1.1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内容及特点
n1.2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方法
n1.2.1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的一般过程
n1.2.2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的基本方法
n1.2.3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注意事项
n1.3 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
n1.3.1 高频电路中的元件
n1.3.2 高频电路中的有源器件
n1.4 高频电子仪器基本原理
n1.4.1 信号源
n1.4.2 示波器
n1.4.3 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
n
n第2章 高频电子线路基础实验
n2.1 高频电子仪器使用及谐振回路测试实验
n2.1.1 实验任务及要求
n2.1.2 LC并联谐振回路特性的计算
n2.2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实验
n2.2.1 实验任务及要求
n2.2.2 实验电路的设计计算方法
n2.3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
n2.3.1 实验任务及要求
n2.3.2 丙类谐振功放设计计算方法
n2.4 LC正弦波振荡器与晶体振荡器实验
n2.4.1 实验任务及要求
n2.4.2 LC振荡电路的设计计算方法
n2.5 集成模拟相乘器应用实验
n2.5.1 模拟相乘器调幅电路实验
n2.5.2 模拟相乘器同步检波电路实验
n2.5.3 集成模拟相乘器MC1496/1596使用方法
n2.6 基极调幅电路实验
n2.7 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电路实验
n2.7.1 实验任务及要求
n2.7.2 二极管检波电路的设计方法
n2.8 调频与鉴频电路实验
n2.8.1 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实验
n2.8.2 乘积型相位鉴频器实验
n2.8.3 斜率鉴频器实验
n
n第3章 集成锁相环路综合应用实验
n3.1 锁相环路基本原理
n3.1.1 锁相环路的工作原理
n3.1.2 锁相环路组成部件特性
n3.1.3 锁相环路的捕捉与跟踪
n3.1.4 锁相环路基本应用电路
n3.1.5 集成锁相环路CD4046
n3.2 锁相调频发射与鉴频接收系统实验
n3.2.1 锁相调频电路实验
n3.2.2 锁相鉴频电路实验
n3.2.3 发射机与接收机联调实验
n3.3 锁相频率合成器实验
n3.3.1 单环锁相频率合成器设计方法
n3.3.2 锁相倍频电路实验
n3.3.3 锁相频率合成器设计组装调试实验
n
n第4章 高频电子线路Multisim仿真实验
n4.1 Multisim8的使用方法
n4.1.1 Multisim8的主窗口界面
n4.1.2 菜单栏
n4.1.3 设计工具箱
n4.1.4 工具栏
n4.2 Multisim8电路管理
n4.2.1 Multisim8对元器件的管理
n4.2.2 电路编辑
n4.3 Multisim8的虚拟仪器使用方法
n4.3.1 数字万用表.
n4.3.2 函数信号发生器
n4.3.3 双通道示波器
n4.3.4 波特图仪
n4.3.5 安捷伦和泰克仪器
n4.4 Multisim8的分析方法
n4.4.1 直流静态工作点分析
n4.4.2 交流分析
n4.5 高频电路仿真实验
n4.5.1 LC并联谐振回路仿真实验
n4.5.2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仿真实验
n4.5.3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仿真实验
n4.5.4 高电平调幅仿真实验
n4.5.5 模拟相乘器DSB信号产生及解调电路仿真实验
n4.5.6 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仿真实验
n
n第5章 高频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n5.1 EE164181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n5.1.1 EE1641B1主要技术指标
n5.1.2 EE1641B1使用说明
n5.2 F40型数字合成函数/任意波信号发生器
n5.2.1 F40主要技术指标
n5.2.2 F40面板说明
n5.2.3 F40使用说明
n5.3 TDS1002数字存储示波器
n5.3.1 TDS1002数字存储示波器主要技术规格
n5.3.2 TDS1002数字存储示波器面板结构说明
n5.3.3 TDS1002数字存储示波器应用示例
n5.4 BT3C-B型频率特性测试仪
n5.4.1 BT3C-B型频率特性测试仪主要技术指标
n5.4.2 仪器面板结构及说明
n5.4.3 BT3C-B扫频仪的使用方法
n5.5 QBG-3D型Q表
n5.5.1 Q表的测量原理
n5.5.2 QBG-3D型Q表面板结构
n5.5.3 QBG-3D型Q表的使用方法
n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验设计环节,暴露出了明显的时代滞后性。我拿到的很多实验设备是现代实验室的标准配置,但书上提供的操作指南和数据采集方法,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拟示波器时代。例如,在测量一个高频信号的上升时间时,书中指导使用带宽有限的探头和老式的X-Y记录仪进行记录,这在如今看来是极其低效且不准确的。更不用说,它对新兴的软件工具,比如更先进的射频电路设计套件(如Keysight ADS或Ansys HFSS)的集成和指导几乎为零。我们不得不自己去摸索如何将书中的理论概念转化成现代EDA工具可以理解的语言和流程。这种“老药方配新瓶”的感觉非常强烈,它没有引导我们去掌握未来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反而是要求我们适应它过时的操作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实验课的实践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支持,坦白地说,形同虚设,给我的学习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挫败感。我听说购买此书会附带一些仿真文件和参考代码,但实际拿到手的,要么是过期链接,要么就是一堆无法直接运行的、版本极其陈旧的脚本文件。当我尝试运行书中所附带的关于滤波器设计的示例仿真时,发现参数设置混乱,许多宏定义缺失,耗费了大量时间来调试这些“残缺”的电子文件,而不是专注于理解电路本身。一个现代的实验教材,理应提供一套完整、可运行、且与当前主流软件兼容的辅助材料,以确保学生能够顺畅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验证。这本书的配套支持系统,不仅没有起到“辅助”的作用,反而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绊脚石,让人感觉出版方在书籍出版后期的维护工作上是极其敷衍和不负责任的。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跟一本陈旧的、印刷质量堪忧的杂志搏斗。图表线条模糊不清,很多关键的公式和电路图看起来像是用老式的点阵打印机打出来的,细节丢失严重,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揣摩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更要命的是,它的索引系统简直形同虚设,想查找某个特定的概念或实验步骤,就像在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有时候,书中提到的某个重要名词在前一章明明详细介绍过,但到了引用处,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让人感觉作者在组织结构上缺乏连贯性和深思熟虑。我记得有一次,我按照书上某一步骤连接电路,结果完全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反复检查后才发现,书中对一个关键元件的参数描述存在严重的印刷错误,这直接浪费了我大半个下午的时间。对于需要依赖直观感受和清晰指引的实验课程来说,这样的硬件质量和内容组织上的疏漏,无疑是对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慢性摧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与我预期的“高频电子线路”的专业要求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初级入门爱好者的科普读物,而不是一本为专业工科学生设计的、足以支撑后续深入研究的参考资料。很多核心的、具有挑战性的高频现象,比如S参数的实际测量校准、Smith圆图的高级应用技巧,书中仅仅是用几段相对笼统的文字草草带过,缺乏深入的数学推导和实际工程中的陷阱分析。我尤其失望的是,在讨论阻抗匹配时,它提供的例题和仿真参数都过于理想化,完全没有考虑实际晶体管的寄生参数、PCB走线的影响等实际干扰因素。当我在仿真软件中尝试复现书中的例子时,即便严格按照给定的数值输入,结果也与书中显示的“完美曲线”大相径庭,这让我严重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在现代化的设计环境中进行过充分的验证。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显得过于“安全”,完全回避了真正考验工程师功底的那些复杂、棘手的问题。
评分作者在讲解某些复杂概念时的叙事逻辑,简直像在迷宫里转圈。有些章节的过渡极其突兀,前一页还在讲晶体管的偏置点,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噪声系数的计算,中间完全缺少必要的衔接和铺垫,让人感觉知识点是被强行堆砌在一起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多步骤推理才能理解的概念,作者倾向于直接抛出结论,而不是一步步引导读者构建知识链条。这种“你只需要相信这就是真的”的教学态度,对于需要建立严密逻辑思维的理工科学习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我常常需要跳出这本书,去查阅其他更具启发性的网络资源或国际教材,才能真正搞明白书中某个关键步骤背后的“为什么”。它在“告知”我们“是什么”方面尚可,但在“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推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且缺乏耐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