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电路实践
定价:33.00元
作者:任维政,共福根,王丹志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0302232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总结多年教学基础上,根据电子测量和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电子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子系统设计基础以及示波器的使用方法等。本书的编写力求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结合实际,注重对读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能力的培养。
本书即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工程等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目录
章 基础知识
1.1 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
1.1.1 电子测量的含义
1.1.2 电子测量的仪器
1.1.3 电子测量的方法
1.1.4 正确选择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1.2 误差的基础知识与数据处理
1.2.1 电子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原因
1.2.2 误差的分类
1.2.3 误差的表示方法
1.2.4 测量数据的处理
1.2.5 图解分析数据
第2章 常用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
2.1.1 电阻器的分类及命名方法
2.1.2 电阻器的技术指标与标识
2.2 电容器
2.2.1 电容器的分类
2.2.2 电容器的技术指标与标识
2.3 电感器
2.4 晶体二极管、三极管
2.4.1 晶体管的分类及命名方法
2.4.2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2.4.3 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的检测
第3章 电子测量技术
3.1 电压的测量
3.1.1 直流电压的测量
3.1.2 交流电压的测量
3.1.3 微弱电压的测量
3.1.4 高电压的测量
3.1.5 电压稳定性的测量
3.2 电流的测量
3.2.1 直流电流的测量
3.2.2 交流电流的测量
3.3 功率的测量
3.3.1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功率,
3.3.2 数字化功率测量
3.4 电路元器件的测量
3.4.1 电阻的测量
3.4.2 电容的测量
3.4.3 电感的测量
3.4.4 半导体器件特性测量
3.4.5 LC谐振回路参数的测量
3.4.6 Q值的测量
3.5 频率、周期与时间的测量
3.5.l 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周期
3.5.2 示波法测量频率、周期与时
3.5.3 谐振法测量频率
3.6 相位的测量
3.6.1 李沙育图法测量相位
3.6.2 双迹法测量相移
3.7 二端口网络传输特性测量
3.7.1 传输比的测量
3.7.2 输入阻抗测量
3.7.3 输出阻抗测量
3.7.4 阻抗匹配
3.7.5 幅频特性测量
3.7.6 相频特性测量
3.8 噪声测量
3.8.1 噪声电压的测量
3.8.2 噪声系数的测量
第4章 电子系统设计基础
第5章 电力电路基本型实验
第6章 电子电路设计型实验
第7章 电工基础实验
第8章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提我最近看的一本关于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它的真实和紧迫感。作者深入到全球多个极端气候事件的一线进行田野调查,那些关于冰川融化、珊瑚白化、以及受灾社区重建的描写,细节丰富到令人心悸。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了北极圈内原住民的生活变化,他们的传统生存方式正因为环境的剧变而面临崩溃,那种无助和对未来的迷茫,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过来,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那种冷静中带着克制的愤怒,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触目惊心的事实说话。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全球性议题,落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人和地点的命运上。读完后,我出门看天空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只是背景,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全心守护的生命共同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良知的唤醒。
评分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新兴人工智能伦理的学术论文集,这本书汇集了来自计算机科学、法学和哲学领域顶尖学者的观点,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比如“强人工智能的权利边界在哪里?”、“算法偏见如何被法律规制?”等。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可解释性AI”的论述,它强调了技术透明度对于建立人类信任的必要性,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监管案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高强度的脑力激荡,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理解能力。它不是让你安逸地接受既有知识,而是强迫你站在未来技术的十字路口上,思考责任与风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极具前瞻性和思辨性的专业读物,对于所有关注科技与社会未来走向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淘到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艺术的图鉴,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在于对建筑细节的极致展现。每一页都布满了高清的黑白摄影和精确的剖面图,详细展示了那种厚重的石墙是如何构建防御体系的,瞭望塔上的射击孔角度设计有多么讲究,以及内部回廊和宴会厅的拱顶结构是如何实现力学平衡的。作者对材料学和工程学的理解非常到位,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哥特式拱券相对于罗马式圆拱在跨度和高度上的突破。特别是关于吊桥和城门的机关设计部分,看得我啧啧称奇,简直是中世纪的机械奇迹。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纸张厚实,墨色均匀,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非常适合那些对手工技艺和古代工程学感兴趣的爱好者。它让我看到了冰冷石头背后蕴含的智慧与美学。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现代哲学思潮的书籍,它以一种极其锐利和批判性的视角,剖析了后现代主义对我们日常认知体系的颠覆。这本书的讨论非常深入,尤其是在对“真实性”的解构上,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许多判断标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然后对照着书中的案例进行思考。有时候,读到一些理论的交叉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比解开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还要令人兴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意思,那些重要的论点部分会用不同的字体或加粗来强调,有助于读者抓住核心思想。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会稍微高一些,很多概念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铺垫。但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挑战思维极限,渴望探索思想前沿的深度读者,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大呼过瘾,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藩篱。
评分最近在书店翻到一本很对胃口的关于古代文学史的著作,作者的文笔真是太有感染力了,仿佛能一下子把我拽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叙事手法,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的诗词歌赋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魏晋风度那种细腻入微的解读,那种超脱世俗的清高与才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一章节,讲到一位诗人流放异乡,却依然能从枯藤老树中寻觅到诗意,我简直要为之动容,眼眶都有点湿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从先秦的质朴到唐宋的鼎盛,再到后世的变迁,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而且,书中穿插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和手稿的影印件,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精神洗礼的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情怀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