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169.00元
作者: 林圣圭,杨银堂,高海霞,吴晓鹏,董刚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8113464
字数:
页码:5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系统地介绍了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包括物理设计自动化、结构、建模、探索、验证等,分成五部分,共20章。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及解决方案,主要讨论硅通孔布局、斯坦纳布线、缓冲器插入、时钟树、电源分配网络;第二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的电可靠性设计,主要讨论硅通孔-硅通孔耦合、电流聚集效应、电源完整性、电迁移失效机制;第三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的热可靠性设计,主要讨论热驱动结构布局、门级布局、微流通道散热问题;第四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的机械可靠性设计,主要分析全芯片和封装级机械应力、机械应力对时序的影响、硅通子L界面裂纹;第五部分为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其他方面,主要讨论利用单片三维集成实现超高密度逻辑的方法、硅通孔按比例缩小问题,并给出一个三维大规模并行处理器设计实例。
  《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三维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高等院校微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部分 高性能低功耗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章 三维集成电路的硅通孔布局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基础知识
1.3.1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1.3.2 大允许硅通孔数
1.3.3 小硅通孔数
1.3.4 线长和硅通孔数的折衷
1.4 三维集成电路物理设计流程
1.4.1 划分
1.4.2 硅通孔插入和布局
1.4.3 布线
1.5 三维全局布局算法
1.5.1 力驱动布局简介
1.5.2 三维布局算法简介
1.5.3 三维集成电路中的单元布局
1.5.4 硅通孔位置原理中硅通孔的预布局
1.5.5 三维节点的线长计算
1.6 硅通孔分配算法
1.6.1 硅通孔分配算法的佳解
1.6.2 基于MST的硅通孔分配
1.6.3 基于布局的硅通孔分配
1.7 实验结果
1.7.1 线长和运行时间比较
1.7.2 金属层和硅面积比较
1.7.3 线长和硅通孔数折衷
1.7.4 线长,管芯面积和管芯数折衷
1.7.5 硅通孔协同布局与硅通孑L位置对照
1.7.6 硅通孔尺寸影响
1.7.7 时序和功耗比较
1.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三维集成电路斯坦纳布线
2.1 引言
2.2 研究现状
2.3 基础知识
2.3.1 问题表述
2.3.2 研究方法简介
2.4 三维斯坦纳树构建
2.4.1 算法简介
2.4.2 计算连接点和硅通孔位置
2.4.3 延时方程优化
2.5 采用硅通孔重布局进行三维树精化
2.5.1 算法简介
2.5.2 可移动范围
2.5.3 简化热分析
2.5.4 非线性规划
2.5.5 整数线性规划
2.5.6 快速整数线性规划
2.6 实验结果
2.6.1 实验参数
2.6.2 树构建结果
2.6.3 延时和线长分布
2.6.4 硅通孔重布局结果
2.6.5 硅通孔尺寸和寄生效应影响
2.6.6 键合类型影响
2.6.7 两管芯和四管芯叠层比较
2.7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3章 三维集成电路的缓冲器插入
3.1 引言
3.2 问题定义
3.3 研究动机宴例
……
第二部分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可靠性
第三部分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热可靠性
第四部分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机械可靠性
第五部分 其他论题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科技感和专业性并存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并茂,许多复杂的电路图和系统架构图都清晰明了,即使是对这个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直观的视觉辅助快速抓住核心概念。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编排得极为合理,从基础的材料科学讲起,逐步深入到先进的封装技术和系统级优化,逻辑链条非常完整,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循序渐进、结构严谨的教科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带领我们探索未来集成电路发展方向的路线图,让人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初翻几页,就已经被其对前沿技术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可见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功底深厚,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当我翻到关于先进封装技术(如TSV和2.5D/3D堆叠)与系统级验证的章节时,我意识到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统“电路设计”的书了,它完全可以被视为“未来计算系统构建”的蓝图。作者对热管理和电源分配网络(PDN)的详细分析,特别是针对三维结构带来的热点效应和噪声耦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展现出极高的前瞻性。这本书对当前行业面临的“摩尔定律放缓”困境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出路——即通过结构创新来弥补工艺进步的不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但所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灵感源泉,绝对是工具书中的瑰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可靠性”这一维度所给予的重视程度。在当前追求极致性能和低功耗的浪潮下,很多设计往往会牺牲一部分长期稳定性。然而,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温度梯度、电迁移、以及ESD防护等关键议题,并提供了多套成熟的验证流程和设计冗余策略。我发现其中关于老化效应建模的部分,其精度和实用性远超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资料。它强迫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目标,认识到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做”芯片,更是在引导我思考如何“长久地、安全地”运行芯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工程智慧的体现,让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直奔主题,但措辞精准、逻辑严密。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力求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最复杂的概念。例如,在介绍新型互连技术对延迟和串扰的影响时,作者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和工程实践中的案例来阐述其物理本质,这对于初入行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也极具参考价值,涵盖了近几年的顶会论文和重要的行业标准,显示出作者紧跟业界最新动态的严谨态度。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带领你走过设计中的每一个“陷阱”,在你即将迷茫时及时点拨,这种亦师亦友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纯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读了不少关于半导体和IC设计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或者单一环节的深入挖掘上。而这本书的宏大视野和跨学科的融合能力,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微观的器件特性与宏观的系统性能紧密结合起来,讨论的不仅仅是如何优化单个晶体管的性能,而是如何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实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书中对功耗管理的探讨尤为细致,涉及到了从时钟树的动态调控到低压差设计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论述都有详实的数据和仿真结果作为支撑,这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感觉作者像是站在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俯瞰整个集成电路生态,然后才提笔撰写这本书,这种全景式的视角,对于希望成为系统架构师的工程师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教会我的,是如何跳出“点”的思维,用“面”和“体”的结构去思考设计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