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
定价:21.00元
作者:王建平,张宝剑,王军涛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15166326
字数:301000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教材,主要讲述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模型,数据传输损耗和通信系统的性能衡量方法,常用的数字编码和编码方法,帛样定理,脉冲调制技术,傅里叶变换,数字信号的模拟调制技术,模拟信号的线性调制和角度调制过程,FDMTDM和WDM复用方式,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常见的数据链路通信控制规程,数据通信接口和设备等。
本书适合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也可以作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通信原理》:我看到了“信号”背后的“世界” 阅读《通信原理》,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我开始从一个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角度去理解“信号”这个概念。过去,我可能只将信号看作是手机里的通话内容,或是电脑屏幕上的画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信号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承载的“宇宙”。从信息源的产生,到信息的编码、调制,再到通过信道传输,最后到接收端的译码和解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设计和智慧。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一次无缝的信息接收,都建立在无数个复杂而精密的环节之上。书中对信源的建模,让我理解了信息熵的概念,明白了不同类型的信息,其内在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接着,对信道容量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信息传输的物理极限,以及我们如何努力去逼近这个极限。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各种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将数字信息“打包”成可以在物理介质上传播的模拟信号,以及如何在接收端将它们“拆解”出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发送”和“接收”,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相互关联的通信系统,而我,也正是在这个系统的视角下,开始重新认识这个由“信号”编织而成的现代世界。
评分《通信原理》:那些让我“望而却步”又“欲罢不能”的数学之美 坦白讲,《通信原理》这本书里的数学部分,一度让我感到相当的“头疼”。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符号,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推导过程,确实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起初,我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觉得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离我实际应用的距离太过遥远。然而,当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一行一行地去解读,去理解每一个符号的含义,去追溯每一个推导的逻辑时,一种奇妙的“数学之美”逐渐浮现出来。我开始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学工具,是如何巧妙地被用来描述和分析现实世界的通信现象。例如,傅里叶变换,这个曾经让我头疼的概念,在书中被清晰地揭示了它在信号频谱分析中的核心作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频域的分析来理解信号的特性,以及如何利用频谱特性进行滤波和调制。又比如,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它们被用来构建噪声模型,分析系统的误码率,预测通信的可靠性。这种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具体的通信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我由衷地感到震撼。尽管我 still 在努力消化其中的一些数学细节,但《通信原理》无疑让我对数学在工程领域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那些能够将复杂数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工程师们。
评分初读《通信原理》:那些令我深思的“未知” 不得不说,《通信原理》这本书,初次翻开,就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似曾相识又陌生”。书名直白,内容似乎也该是围绕着电磁波、编码解码、信号传输这些熟悉的词汇展开。然而,当我沉浸其中,那些本以为理所当然的知识点,在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阐述下,却展现出了全新的维度。我一边阅读,一边试图回想自己曾经在某个角落瞥见过的相关概念,却又发现它们似乎被置于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宏大框架之中。例如,书中关于噪声模型的讨论,起初我以为不过是简单的干扰,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才意识到,对噪声的理解,已经发展到如此精妙的数学和统计层面,它不仅仅是“不好”的存在,更是通信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与信号本身同样具有信息量的维度。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是被这些“隐藏的噪声”所塑造,又有多少是在克服噪声的过程中被“提炼”出来的。这本书让我对“通信”这个词的理解,从简单的信息传递,上升到了对信息本质、信息损耗、信息恢复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通信世界背后无数精妙设计的窥探之门,而我,也正带着满心的好奇,试图去解开那些尚未完全理解的奥秘。
评分《通信原理》:当我试图寻找“答案”时,却发现了更多“问题” 我一直以为,学习《通信原理》,应该是为了掌握一套明确的、可以套用的方法论,去解决实际的通信难题。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当我带着想要寻找“如何设计一个更高效的编码方案”或是“如何优化信号的调制方式”的期待去阅读时,我却发现,作者更多地是在引导我去理解“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书中对信息论基础的探讨,让我开始质疑自己对“信息”本身的理解。信息量的大小,不再是简单的字节数,而是与事件发生的概率紧密相关,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接着,当我看到关于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章节时,我并没有找到现成的“公式大全”,而是看到了对不同编码方式的权衡,它们各自的优劣,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让我意识到,通信设计并非是一道非黑即白的数学题,而是一个充满妥协和取舍的艺术。每一次看似简单的信息传输,背后都蕴含着设计者对效率、可靠性、复杂度等多种因素的深思熟虑。这本书没有直接给我答案,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问题:在有限的带宽下,我该如何权衡传输速率和错误率?当信道条件极差时,有没有一种编码能够近乎完美地恢复原始信息?这种“求真”的过程,让我觉得比直接获得答案更有价值。
评分《通信原理》:那些我“曾经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在翻阅《通信原理》之前,我对通信系统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发送端发送,接收端接收”的浅层认知。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细致入微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那些我曾经“视而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之中。例如,我从未想过,在信号被发送之前,仅仅是“如何表示”这个信息,就已经存在着如此多的学问。书中关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以及各种编码方式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效率和抗干扰能力。更让我惊讶的是,对于“噪声”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书中却有着极为深入的探讨。我才意识到,噪声不仅仅是干扰,它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而对不同噪声特性的理解,是设计有效通信系统的基础。书中对滤波器原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各种“过滤”,以去除不必要的频率成分,保留有用的信息。这种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细拆解和分析,让我看到了通信系统设计的严谨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技术细节,都可能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让我对那些默默构建起现代通信网络的技术人员们,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