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2] 道教與佛教

[A332] 道教與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登福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佛教
  • 宗教比较
  • 中国哲学
  • 宗教文化
  • 信仰
  • 历史
  • 文化研究
  • 玄学
  • 东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28968
商品编码:2957593294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1-31
页数:349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 道教影響於佛教者,有儀軌上的,有哲理上的,有習俗禁忌,及煉養術法。在哲理上的,如道教《太極圖》被唐代的宗密拿來解釋佛教唯識學、清代的行策用來說明禪宗的曹洞宗;甚至唐代禪宗的不立文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等,也都與老莊的思想有關。再者,在儀軌、習俗及煉養上,道教的講經儀、壇儀、符印、星斗崇拜、安宅、葬埋、藥餌、冶煉、食氣、導引、靈籤、節慶等等,也都曾對佛經有所影響,常被佛經所襲用。而道教房中術與佛教密宗無上瑜伽,更有密切關係。本書即就這些方面,道教所影響於佛教者,來加以論述。

  • 蕭登福
     
    簡介/
    台灣屏東縣東港鎮人,一九五○年生。
    現任國立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教授
    常到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參加學術會議及講學


[A333] 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中亚古代文明与周边世界的互动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兴衰、发展及其与周边世界(包括东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的通道,更是思想、宗教、技术和艺术交流的动脉。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和艺术遗存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的分析,本书力图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图景,揭示中亚作为“世界十字路口”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中亚地理与早期文明的奠基 本章首先勾勒出中亚广袤而多样的地理环境——从葱郁的河中地区(河中,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土地)到干旱的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再到高耸的帕米尔高原。地理的差异深刻塑造了当地早期定居与游牧文化的形成。 重点探讨了粟特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粟特人,作为中亚最富于商业精神的民族之一,其语言和文化如何在中亚腹地扎根。结合近年来在布哈拉、撒马尔罕周边的新考古发现,分析了早期灌溉农业技术和城市聚落的出现,为日后作为东西方枢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阶段的文化特征,如陶器、金属器皿上的早期风格,展现了与伊朗高原文明的早期联系,但同时也孕育出独特的地方性表达。 第二章:草原游牧与定居农耕的张力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畅通离不开草原民族的活动。本章着重分析了斯基泰人、塞人等游牧群体在中亚的历史地位。他们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 详细论述了“动物风格”艺术的扩散及其在中亚地区的本土化。如何将源自西方的动物造型,与东方(如中国北方草原)的某些元素结合,形成了具有中亚鲜明特色的金银器和车马器。通过分析安西榆林、高昌等地的考古出土物,展示了游牧文化对绿洲定居点生活方式的渗透与影响,例如马术、弓箭技术,以及某些萨满教色彩的信仰残留。 第三章:希腊化遗产的延续与嬗变——犍陀罗艺术的诞生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中亚留下了深刻的希腊化烙印。本章聚焦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及其后续的印度-希腊王国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犍陀罗艺术的形成。 犍陀罗(主要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是印度教、希腊文化与中亚本土元素碰撞的熔炉。本书通过对大量佛像雕塑的类型学研究,分析了佛陀形象如何从早期的抽象符号转变为具有希腊雕塑特征的人形化表达。特别指出,这种艺术风格如何沿着商路向东传播,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希腊化的政治组织模式、钱币铸造技术如何被后来的贵霜帝国所吸收和改造。 第四章:贵霜帝国的鼎盛与文明的多元共存 贵霜帝国被誉为“四大帝国”之一,其统治下的中亚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顶峰时期。本章全面考察了贵霜帝国的政治结构、经济基础和宗教政策。 重点分析了贵霜时期中亚的宗教多元性。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早期发展)、琐罗亚斯德教、希腊神祇崇拜,甚至是对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接纳,构成了独特的信仰景观。通过对阿富汗富楼沙提(Begram)出土的精美文物——如象牙雕刻、玻璃器皿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贵霜工匠如何将地中海、印度、波斯乃至中国的工艺技术融会贯通,创造出奢华的宫廷艺术。 第五章:粟特商人的崛起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重新评估粟特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核心地位。粟特人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者,更是知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载体。 详细分析了粟特语文献(如西域发现的古代信件和文书)所揭示的商业组织形式,包括合伙人制度、信贷系统以及跨区域的家族网络。探讨了粟特人在东至唐代长安、西至萨珊波斯之间的商业活动对两国经济的影响。他们的足迹不仅限于绿洲城市,更深入到草原和沙漠腹地,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体系的“润滑剂”。 第六章:中古时期中亚的宗教版图重塑:景教、摩尼教与伊斯兰化的前夜 随着大唐的扩张和萨珊波斯的衰亡,中亚的宗教图景在七至九世纪发生了剧变。本章关注了“西方宗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适应。 详细介绍了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和摩尼教的传入、发展及其在突厥汗国和唐朝边疆地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在吐鲁番、敦煌发现的残存经卷和壁画,考察这些外来宗教如何与本土信仰和佛教发生互动与竞争。 最后,本章将目光投向伊斯兰教的早期传入。探讨了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扩张对中亚绿洲城市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伊斯兰教义在征服后如何缓慢地取代或吸收了原有的文化和宗教结构,为下一阶段中亚历史的转型埋下伏笔。 结论:中亚作为动态的文化汇流点 本书总结道,中亚古代文明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中间性”。它并非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转化者和输出者。从犍陀罗的雕塑到粟特商人的账本,每一个细节都证明了中亚在古代世界技术和观念的流动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枢纽角色。本书的分析将使读者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从单一的贸易路线,深化为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史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引文系统堪称典范。我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通常会略过大量的脚注,但在这本书中,我发现那些看似冗长的引文和考据,恰恰是支撑其大胆论断的坚实地基。作者在辨析某个特定词汇(比如“有”与“无”在不同经典中的细微差别)时,会精确到某个版本的抄本或某个时期特定的注疏,这种对文本细节的执着,让整个论述体系显得异常扎实可靠。我曾尝试去查阅其中引用的一篇关于唐代地方志中妖异记载的史料,发现作者的引用完全精准无误,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全书可信度的信心。对于那些希望真正深入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的人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文献地图”,它指引你前往那些隐秘的、充满宝藏的原始文本面前,而不是只满足于二手资料的转述。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值得在书桌旁常备的参考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政治权力”与“宗教发展”关系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道教或佛教视为皇权的附庸,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如何通过“神授君权”或“护国安邦”的说辞,反过来塑造甚至制约了统治者的决策。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清谈”与“避世”心态的分析,尤其精彩。许多人表面上赞颂庄老思想,追求道家的洒脱,但实际上却通过皈依佛教的戒律来寻求一种更结构化的精神秩序和社会安全感。作者用大量的史料佐证了这种“口是心非”的文化现象,揭示了在动荡时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历史的复杂肌理,让人在面对当今社会中的文化思潮时,也能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任何单一的宏大叙事所裹挟。

评分

我很少读到能将复杂的宗教哲学讲得如此引人入胜的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的历史梳理那样线性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策略,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哲学思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聚焦于玄奘西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路途艰险的描述上,而是紧接着探讨了他在归国后如何巧妙地利用当时的道教官方语汇来阐释佛经的“空性”概念,以便更容易被上层精英所接受。这种“翻译学”层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不同思想体系间搭建桥梁的智慧与策略。更妙的是,作者在论述高深理论时,总能穿插一些鲜活的小故事,比如某个道士出家为僧的轶事,或某位皇帝同时修建道观和佛寺的记录。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广袤草原上的宝石,让人在阅读的疲惫感袭来之前,总能被一个生动的细节重新吸引回来。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研究者的严谨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故事中领略文化激荡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变迁,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过去我对石窟造像的审美判断,往往停留在“唐代丰腴,宋代清瘦”这种肤浅的认知上。但在阅读完这本论著后,我才明白这种风格的演变,背后有着深刻的宗教哲学支撑。书中详细分析了,在宋代理学兴起、强调内省和克制的大背景下,佛教雕塑如何吸收了道教内丹修炼中追求的“气韵生动”和“精微内敛”的审美倾向,从而摒弃了早期佛像的异域色彩和略显外放的宗教热情。这种对艺术风格背后“精神气质”的追溯,让我对那些熟悉的佛像和道观壁画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敬畏。例如,书中对武当山建筑群中道教“天人合一”的布局思想,与寺庙中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空间营造的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剖析,指出它们在空间哲学上的共通之处——都是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一个“无限的理想世界”。读罢,我感觉自己看艺术品的眼光都变得更犀利、更有穿透力了。

评分

[A332] 道教與佛教 这本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支柱——道教和佛教——交融与碰撞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思想世界的大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年代考证,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这两种看似对立实则深度互渗的信仰体系,描绘得如同两条在历史长河中并行又时常交汇的河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神仙信仰”与“轮回观念”在民间信仰中的融合案例分析。比如,书中对比了唐代长安城内不同阶层对“长生不老”和“彼岸解脱”的追求,那种生活化的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香火的味道,感受到普通人在面对生老病死时的真实焦虑与寄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本土化过程中如何互相吸收、互相改造。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比较,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化考察,让人在阅读时,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对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孤立地看待道家清静无为或佛家慈悲智慧,而是看到了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