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二版)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7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谭春虹 主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92 | |
| 字数 | 45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18021413 | |
*1编 节日节气
春节的由来 001
除夕的由来 002
爆竹贺新春 002
春联的起源 003
春节贴门神 003
春节为何吃年糕 004
“福”字倒贴的由来 005
压岁钱的由来 005
元宵节的缘起 006
元宵节与元宵 007
中和节的起源 007
清明节的起源 007
端午节起源四说 008
端午龙舟竞渡 009
端午节为何吃粽子 009
端午节为何插艾挂蒲 010
七夕乞巧节的传说 010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011
中秋佳节的由来 011
重阳节的来历 012
重阳节的习俗 012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013
元旦的由来 013
二十四节气如何命名 014
二十四候花信风 014
数九与消寒 015
什么是三伏 015
立春的风俗 015
冬到的风俗 016
*二编 饮食起居
我国的传统菜系 017
涮羊肉的由来 017
饺子的由来 018
包子的由来 018
小话面条 019
汤的历史 019
食粥略谈 020
筷子史话 020
古代的炊具 021
古代的进食具 021
古代的盛食具 022
酿酒小史 022
酒器小话 023
古代的酒令文化 024
茶的起源 024
喝茶为何被称为吃茶 025
古代的制醋法 025
古代的制糖法 026
古代的制盐法 026
古代的家具 027
床的演变 027
火炕起源 028
蚊帐溯源 028
枕头的由来 029
古代的洗涤剂 029
古代的服饰 030
服饰的等级制度 031
古代“衣”“裳”的区别 032
旗袍源流 032
衫子简说 033
裙子史话 034
女性裤装漫话 034
早的雨衣 035
帽子的演变 035
我国的“冠文化” 036
乌纱帽的由来 037
顶戴花翎有讲究 037
鞋的演变 037
古代的袜子 038
熨斗小史 038
古代的眼镜 039
古代香料的使用 039
古代妇女的发式 040
古代妇女如何化妆 040
耳的修饰 041
戒指漫话 042
荷包趣说 042
第三编 民俗礼仪
何谓五礼 043
冠礼与笄礼 043
男左女右的由来 044
磕头习俗的由来 044
跪拜礼 044
“抱拳”和“合十” 045
古代请安的礼节 046
“裹足”史话 046
报生礼习俗趣谈 047
抓周习俗的由来 047
舞龙习俗的来历 048
舞狮习俗的缘起 048
生日为何送寿桃 049
历代的婚龄 049
婚姻中的“六礼” 050
陪嫁溯源 051
媒妁婚与聘娶婚 051
童养婚与指腹为婚 052
赠婚与赐婚 052
选婚与罚婚 053
什么是入赘婚 053
原配和结发夫妻 054
闹洞房习俗的起源 054
“红盖头”来源漫话 055
古代的婆媳之礼 055
传统丧葬礼仪 056
“五服”制简况 057
古代葬法漫谈 057
古代的“人殉制” 058
第四编 称谓文化
三皇五帝指哪些人 059
主要朝代名称的来源 059
姓氏小考 060
名、字、别号的区别 061
历代人名特点 061
古人的自称 062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强大的叙事功力和对文化语境的精准把握。很多时候,单纯的知识点罗列是枯燥的,但这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硬核”的历史信息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壳里。比如,在介绍古代官制沿革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官僚体系图,而是通过讲述某位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担任的职务及其权力变迁,使抽象的制度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对历史不太感冒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状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谦逊的学者态度,既不夸大,也不贬低,而是客观地呈现历史原貌,引导读者去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这种叙述的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知识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我原本以为像这种“常识全典”类的书籍,难免会流于表面,只是罗列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它不仅涵盖了礼仪、艺术、哲学等传统核心领域,更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风俗、古代科技甚至饮食器具的演变细节。当我翻到其中关于古代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的章节时,那种对不同朝代茶具形制、饮用礼仪乃至茶道思想的层层剖析,简直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雅集的小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宏大的文化脉络图。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和立体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全景认知,远非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同时又保持了高度的学术严谨性,这在中国文化普及读物中是相当罕见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一些经典文献的引用和解读部分,发现注释详实,出处明确,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可靠的索引。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观点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常常会并列呈现主流观点和少数派见解,并简要说明各自的论据基础,这充分体现了编撰团队的专业操守和对读者知情权的尊重。这种不轻易下结论、鼓励批判性思考的编排方式,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文明的对话,它提出的问题往往比提供的答案更引人深思。这种对知识负责任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大众读物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流,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种厚实而温润的感觉。封面设计简约大气,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在章节划分和内容组织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使得庞杂的知识点能够井然有序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知识结构相对零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往往能结合生动的历史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风貌。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细节打磨,足以见得出版社在制作此书时的匠心独运,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体贴的阅读享受。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视觉呈现,就已经超越了许多同类图书的水准,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与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和新奇的文化读物相比,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慢工出细活”的沉静气质。它似乎并不急于用惊世骇俗的观点吸引眼球,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起中国文化的大厦。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更新和校对上的精益求精,从细节处可以看出编纂者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交叉验证和修正。比如,对于一些常被误读的成语典故的溯源,书中提供了比现有主流解释更早、更精确的版本,这对于我们修正日常语言习惯中的偏差具有积极意义。阅读它,不是一次性的信息摄入,而更像是一场与古老智慧的长时间的、高质量的陪伴。它就像一位耐心博学的长者,在你遇到困惑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找到通往真相的那条更为清晰的路径。这种长久的影响力和扎实的知识根基,是任何快餐式文化产品都无法比拟的珍贵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