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
定价:165.00元
作者:胡浩,钟甫宁,周应恒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0304673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经济学、社会学、农学、历史学等学者
内容提要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是基于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卜凯调查中间统计表,还原整理出的农户层面的数据。主要包括农户家庭规模、农场劳动力利用、农作物生产、储蓄借贷、土地租佃等内容。由于数据量庞大,我们将其中主要内容分为江苏、浙江、山东等13册出版。卜凯基于这次调查,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这本巨著。《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虽然未能完全重现当年的全部调查内容(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只有22个表头的中间统计表,其他部分不知所踪),但也填补了20世纪30年代统计的空白,因为除了满铁调查资料以外,目前未发现系统的中国农户调查数据。
目录
目录
卜凯调查原始数据的挖掘与整合 1
一、工作基础 1
二、主要工作内容 2
三、获取的成果 9
卜凯数据使用说明 11
一、名词定义 11
二、度量衡转化率 11
三、数据加点说明 12
表1-1 农户家庭规模(汤溪) 13
表1-2 农户家庭规模(桐庐1) 15
表1-3 农户家庭规模(桐庐2) 17
表1-4 农户家庭规模(东阳) 19
表1-5 农户家庭规模(余姚) 20
表2-1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汤溪) 22
表2-2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桐庐1) 25
表2-3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桐庐2) 28
表2-4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东阳) 31
表2-5 健全男子在一年内的工作情况(15岁以上、60岁以下)(余姚) 34
表3-1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汤溪) 37
表3-2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桐庐1) 46
表3-3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桐庐2) 55
表3-4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东阳) 64
表3-5 农场家庭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中男工、女工和童工分别从事农场工作和副业的工作时间(余姚) 70
表4-1 各种家畜的数量(汤溪) 79
表4-2 各种家畜的数量(桐庐1) 82
表4-3 各种家畜的数量(桐庐2) 85
表4-4 各种家畜的数量(东阳) 88
表4-5 各种家畜的数量(余姚) 91
表5-1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汤溪) 94
表5-2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桐庐1) 97
表5-3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桐庐2) 100
表5-4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东阳) 103
表5-5 农场中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余姚) 105
表6-1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汤溪) 108
表6-2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桐庐1) 111
表6-3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桐庐2) 114
表6-4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东阳) 117
表6-5 农场内坟墓的数量及其所占的面积(余姚) 119
表7-1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汤溪) 122
表7-2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桐庐1) 125
表7-3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桐庐2) 128
表7-4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东阳) 131
表7-5 田地块数与丘数之大小距离及数量(余姚) 133
表8-1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汤溪) 136
表8-2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桐庐1) 139
表8-3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桐庐2) 142
表8-4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东阳) 145
表8-5 农场租用面积的百分比(余姚) 147
表9-1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汤溪) 150
表9-2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桐庐1) 153
表9-3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桐庐2) 159
表9-4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东阳) 165
表9-5 不同农作物的耕作面积(余姚) 167
表10-1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汤溪) 170
表10-2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桐庐1) 173
表10-3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桐庐2) 176
表10-4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东阳) 179
表10-5 农场肥料生产数量(余姚) 181
表11-1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汤溪) 184
表11-2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桐庐1) 190
表11-3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桐庐2) 199
表11-4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东阳) 208
表11-5 每地方亩肥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余姚) 216
表14-1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汤溪) 219
表14-2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桐庐1) 228
表14-3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桐庐2) 234
表14-4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东阳) 240
表14-5 农作物的地方亩产量(余姚) 246
表16-1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汤溪) 252
表16-2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桐庐1) 261
表16-3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桐庐2) 276
表16-4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东阳) 285
表16-5 按照土壤类型和灌溉地类型分组的主要作物通常产量(余姚) 291
表17-1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汤溪) 297
表17-2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桐庐1) 321
表17-3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桐庐2) 339
表17-4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东阳) 354
表17-5 各种作物各项用途的数量(余姚) 372
表20-1 储蓄(汤溪) 390
表20-2 储蓄(桐庐1) 393
表20-3 储蓄(桐庐2) 396
表20-4 储蓄(东阳) 399
表20-5 储蓄(余姚) 401
表21-1 借贷和债务(汤溪) 404
表21-2 借贷和债务(桐庐1) 407
表21-3 借贷和债务(桐庐2) 410
表21-4 借贷和债务(东阳) 413
表21-5 借贷和债务(余姚) 415
表22-1 特殊支出(汤溪) 418
表22-2 特殊支出(桐庐1) 421
表22-3 特殊支出(桐庐2) 424
表22-4 特殊支出(东阳) 427
表22-5 特殊支出(余姚) 429
作者介绍
`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审视那个变革时代的中国农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户的负债和储蓄情况的记载感到好奇。在那个相对贫困的年代,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如何应对突发的开支,如何为未来的生活做打算,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详细列出的农户负债来源、负债金额、以及偿还情况,都为我们理解当时农村的金融状况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同时,书中关于农户储蓄的记录,也反映了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投资观念。我常常会思考,在那个缺乏金融机构的年代,农民们是如何进行储蓄和借贷的?这些负债和储蓄的状况,又对农户的经济稳定和再生产能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数据,不仅仅是关于财务的数字,更是关于那个时代农村家庭的生存智慧和经济决策的真实反映。它让我们看到,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农民们是如何精打细算,努力平衡收支,并为家庭的未来争取一线希望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钱币在农家小院里叮当作响,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们对财富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坚韧。
评分每次翻阅《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我总会被其中关于农村社区和互助组织的数据所吸引。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合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乡村的社会结构、邻里关系、以及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如互助会、乡约等)的记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农村社会。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社区内部资源共享、劳动力互助、以及危机应对机制的数据。这些信息让我们看到,在缺乏政府和社会保障的年代,农村社区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组织力量来应对各种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的。我甚至能够想象,在那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平凡的村民,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这本书的数据,不仅仅是关于社会组织的统计,更是对中国农村传统社会伦理和集体精神的生动诠释。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助精神,是如何成为农村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村社区的温暖和力量,以及他们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期盼。
评分我对《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中的人口和家庭结构部分格外着迷。在那个时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口的增长、构成以及家庭内部的分工,都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书中对农户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以及家庭成员的职业构成等数据的详细记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社会画卷。我常常会好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家庭规模的大小是如何影响家庭的生产和消费能力的?人口的增长又对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关于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的描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家庭经济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男性、女性、甚至是儿童在家庭生产中的角色分工,以及他们各自的劳动贡献,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分工模式。这本书的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人口统计,更是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真实记录。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家庭是如何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应对生活的挑战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村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评分翻开这本《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浙江篇)》,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景象。虽然这本书聚焦于具体的经济数据,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和租佃关系的详细记录深感兴趣。在那个年代,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的分配和流转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书中严谨的数据,例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面积、地租水平、以及佃农与地主的合同条款,都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我甚至可以想象,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辛勤耕耘,是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命运的抗争。通过这些冰冷的数字,我仿佛看到了许多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困苦,都凝聚在这份厚重的汇编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研究的意义,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独特视角。我常常在想,这些数据是如何收集的?调查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才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整理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窗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价格的分析。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农民们依赖的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产量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制约。书中详细列出的作物种类、播种面积、收成情况,以及化肥、农具等投入品的使用情况,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翔实依据。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农产品价格的记录,这直接反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市场供求关系。例如,不同农产品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价位差异,以及这些波动对农民生计的影响,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能够联想到,当时的农民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种植结构的,又是如何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的。这本书的数据,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活力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农民们是如何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努力维持生计,并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土地的呼吸,感受到农人的汗水,体味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