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及分子定位 9787511632128 中国农

RTDK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及分子定位 9787511632128 中国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丽波,商桑 著
图书标签:
  • 苦瓜
  • 白粉病
  • 抗性
  • 生理学
  • 遗传学
  • 分子生物学
  • 植物病理学
  • 农业科学
  • 中国农科院
  • 978751163212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2128
商品编码:2959209955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及分子定位

定价:35.00元

作者:田丽波,商桑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16321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苦瓜(MomordicacharantiaL.)对白粉病的抗性是苦瓜露地和设施栽培及抗病育种的重要性状,其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和QTL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因此,本书首先为筛选抗白粉病的苦瓜种质,开展抗病育种,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基础,以21份来源不同的苦瓜种质资源为试材,连续2年鉴定白粉病抗病性,并从中选出4份抗性不同的材料,研究了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叶片结构与白粉病抗性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再次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进行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和取样的*适叶龄,对影响ISSR-PCR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然后采用多代自交的野生苦瓜04-17-3和栽培苦瓜25-1杂交产生的F2分离群体120株为构图群体,采用ISSR、SRAP和SSR标记构建苦瓜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后,以120个F2单株和F2单粒传获得的120个F2:3家系为白粉病抗性性状调查群体,利用已构建好的苦瓜遗传图谱对白粉病抗性进行了QTL定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新书速递】深度解析植物抗病性奥秘,为作物健康保驾护航 聚焦重大农业病害,揭示苦瓜白粉病抗性关键 中国农业科学界又添力作!近日,一本题为《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及分子定位》的专著由中国农业出版社隆重出版(ISBN:9787511632128),为我们深入理解植物与病原菌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培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优良作物品种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该书汇集了国内顶尖研究团队在苦瓜白粉病抗性领域多年的潜心研究成果,以系统、深入的视角,全方位剖析了苦瓜白粉病抗性的多重维度,其研究内容之详实,技术手段之先进,理论阐释之透彻,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什么是苦瓜白粉病? 苦瓜,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拥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消费市场。然而,苦瓜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制约了苦瓜的产量和品质,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保障市场供应和消费者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长期以来,如何有效防治这一病害,一直是农业科研和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起到控制作用,但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抗病育种策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的研究应运而生。作者团队将目光聚焦于苦瓜白粉病,力求从根源上揭示作物抗性的秘密,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科学支撑。这不仅是对一个具体病害的深入研究,更是对整个植物抗病性这一复杂生物学过程的探索。 研究内容深度解析: 一、生理基础的坚实奠基: 本书的首要部分,深入探讨了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研究人员从苦瓜植株的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细胞与组织结构: 苦瓜不同品种在叶片、茎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是否与抗病性存在关联?例如,表皮细胞的厚度、角质层的致密程度、气孔的分布与关闭机制等,都可能成为病原菌侵入和定殖的物理屏障。书中详细记录了对不同抗性品系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揭示了某些特异性结构在抵御病菌侵袭中的重要作用。 生化防御机制: 植物在遭受病原菌侵染时,会激活一系列复杂的生化防御反应。本书详细阐述了苦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体内产生的关键防御物质,包括: 酚类化合物和类黄酮: 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能够直接抑制病菌的生长或干扰其侵染过程。书中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系中酚类化合物和类黄酮的种类及含量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与抗性的相关性。 活性氧(ROS)信号: ROS在植物抗病反应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损伤信号,也是防御信号。书中详细描述了苦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ROS的产生速率、分布区域以及其在诱导防御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揭示了ROS信号通路在介导抗性中的重要性。 抗菌蛋白和酶: 如几丁质酶(chitinase)、葡聚糖酶(glucanase)等,能够降解病原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从而阻碍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本书通过酶活性测定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证明了某些抗性品系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这些防御酶。 植物激素的调控: 植物激素如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抗病反应中发挥着关键的信号调控作用。书中深入研究了这些激素在苦瓜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为后期通过激素调控提高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抗氧化系统: 为了应对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氧化应激,植物会激活一系列抗氧化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本书通过比较不同品系在感染后的抗氧化酶活性,揭示了高效的抗氧化系统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减轻病害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二、遗传机制的深度挖掘: 理解了生理层面的基础,本书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遗传层面,探索抗性的遗传基础: 抗性基因的鉴定: 通过对不同抗性苦瓜材料进行遗传分析,研究人员初步鉴定出与白粉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这些QTLs可能控制着上述生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基因。 显性/隐性与单基因/多基因遗传: 该部分详细阐述了苦瓜白粉病抗性的遗传模式,是显性还是隐性?是由单个基因控制还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通过杂交育种和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了抗性遗传的复杂性,为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为了高效地追踪和选育抗性基因,书中详细介绍了开发和利用分子标记(如SSR、SNP)的技术。这些标记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在早期阶段,甚至是在种子阶段,就能识别出携带抗性基因的个体,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 抗性机制的遗传学基础: 结合生理生化数据,本书分析了哪些生理防御物质或信号通路的形成,是由特定的基因所控制,以及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如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例如,是否某些品系天然就具有更高水平的特定防御蛋白,这是否是由于其基因拷贝数更多或启动子区域的调控元件不同? 三、分子定位的精准导航: 本书最核心、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在于对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这标志着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为精确育种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候选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基于QTL定位结果,结合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研究人员筛选出一系列潜在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编码参与信号转导、防御物质合成、细胞壁重塑或病原菌识别的关键蛋白。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通过PCR扩增、基因测序等技术,成功克隆了多个关键的抗性相关基因。并对其编码序列、启动子区域以及保守结构域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其可能的功能。 表达谱分析: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RNA测序(RNA-seq)等技术,分析了这些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不同处理(感染与未感染)下的表达模式。研究发现,许多候选基因在抗病品系中呈现出在感染后显著上调的表达特征,或者在未感染时就已经处于较高表达水平,暗示了其在介导先天免疫或早期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功能验证(初步): 尽管本书侧重于分子定位,但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功能验证尝试。例如,通过过表达或基因沉默(RNAi)等技术,初步验证了部分候选基因的功能,例如,过表达某个基因是否能显著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或者沉默该基因是否会降低抗性。 致病基因与抗性基因的“军备竞赛”: 本书的分子定位研究,也为我们理解苦瓜白粉病菌与苦瓜植株之间复杂的“军备竞赛”提供了新的视角。苦瓜植株进化出各种抗性机制来抵御病菌的侵染,而病菌也在不断进化,试图克服这些抗性。分子定位的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描绘出这场“战斗”中的关键分子 players。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及分子定位》的出版,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 推动育种技术革新: 通过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学信息,可以加速分子辅助育种(MAS)在苦瓜品种改良中的应用,缩短育种周期,提高选育效率,培育出具有高抗白粉病特性的新品种。 2. 为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对抗性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发掘和利用内源性的防御物质和信号通路,为开发生物农药、诱导抗性等绿色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3. 丰富植物抗病性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的理解,为其他作物病害抗性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4.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培育出抗病性强的苦瓜品种,能够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培养高端农业科技人才: 本书的系统性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应用,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宝贵的学习范例,培养更多能够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科技人才。 展望未来: 本书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一幅清晰的分子图景,但植物与病原菌的抗性互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未来,研究人员可以继续围绕书中提出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深入探索其精确的功能,研究不同基因之间的互作网络,以及环境因素对抗性表达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茄科、葫芦科作物中,寻找保守的抗性机制。 推荐阅读: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及分子定位》不仅是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对于农科院校的师生,以及致力于提升苦瓜产业竞争力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育种家而言,同样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将为您打开一扇了解作物抗病性奥秘的窗口,为您在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创新的技术启迪。 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扛鼎之作,不容错过!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标题里提到了“遗传机制”,这让我联想到基因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抗病性。我一直对为什么有些植物天生就能抵抗病虫害,而有些则容易受到侵袭感到好奇。这本书提到的“苦瓜白粉病”,是我平时在家做菜时会遇到的一个烦恼,有时候买回来的苦瓜就长着白白的粉末,实在影响食欲。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苦瓜白粉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会从细胞层面解释病原菌是如何侵入和繁殖的吗?又会阐述苦瓜自身是如何形成一层“保护膜”来抵御这些病原菌的吗?我尤其关心的是“遗传机制”部分,它是否会介绍那些决定苦瓜抗病性的“关键基因”,以及这些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如果能有图表或者示意图来解释这些复杂的遗传信息,那就更好了。我对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了解不多,所以希望这本书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专业术语,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虽然我对“RTDK”和“苦瓜白粉病”这些专业名词并不熟悉,但“生理基础”、“遗传机制”和“分子定位”这些字眼,让我感受到它是一本深入探讨作物抗病性科学研究的书。我是一个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心的人,尤其对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对抗病原体的机制很感兴趣。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它将从多个层面来解析苦瓜抗白的复杂性。我希望它能详尽地解释,苦瓜在受到白粉病侵扰时,其叶片、茎等部位会发生哪些细微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了病原菌的生长?在遗传学方面,我期待它能揭示控制苦瓜白粉病抗性的关键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差异。而“分子定位”这一部分,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基因定位技术,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找到并克隆出决定抗病性的基因?我希望书中能够图文并茂,用清晰的图表和数据来展示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同时也希望它能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即使是科学背景不强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购买决策,主要是基于我对农业科技未来发展的关注。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抱有一定热情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农业生产带来革新性改变的理论和技术。苦瓜白粉病是一个具体的病害,但它所代表的作物抗病性问题,在整个农业领域都普遍存在。这本书的“生理基础”和“遗传机制”的探讨,预示着它将从根本上揭示抗病性的原理。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深入研究苦瓜植株在面对白粉病侵扰时,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通路?它会解释清楚,为什么某些苦瓜品种能够产生天然的防御物质,而另一些则对此无能为力?而“遗传机制”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如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实用信息。例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已经被发现并用于选育抗病品种的遗传标记?书中关于“分子定位”的内容,更是吸引了我,这听起来像是一种非常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我希望它能解释如何精确地找到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并最终将这些基因引入到优良的苦瓜品种中,从而培育出更加健壮、高产的苦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不太懂里面的具体内容,但“抗性”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植物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与环境的博弈,而抗病性无疑是这场博弈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苦瓜白粉病,我平时也遇到过,但总是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来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想知道,它在“生理基础”方面,是否会深入探讨苦瓜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与抗白粉病有关?是细胞壁的厚度?还是某种酶的活性?抑或是免疫系统的启动?关于“遗传机制”,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是什么样的基因组合让苦瓜能够抵抗白粉病,而那些易感品种又是因为缺少了哪些基因?我最感兴趣的是“分子定位”部分,它是不是就像是在茫茫的基因组中寻找那个“抗病开关”,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去控制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子定位来培育出抗病新品种的,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会更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挺专业的,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很难完全理解它的深层含义。我尤其对“RTDK”这个缩写感到好奇,它是否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基因、品种或者技术?书中会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吗?我对农作物抗病性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苦瓜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其白粉病的防治一直是个难题,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揭示其背后的生理基础和遗传机制,对我这样对农业有初步了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理论,也能结合实际的例子,比如通过基因改良或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解释如何提高苦瓜的抗病能力。同时,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的“分子定位”部分,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Cas9,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我对科学的理解虽然不深,但对知识的渴望是强烈的,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传递给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