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颱灣往事:颱灣經濟改革故事(1949-1960) | 作者 | 郭岱君 |
定價 | 45.0元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ISBN | 9787508650289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字數 | 180000 | 頁碼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颱灣往事:颱灣經濟改革簡史(1949-1960)》是颱灣知名學者郭岱君撰寫的一部關於颱灣20世紀50年代經濟轉型的專著。 許多人誤以為颱灣生來就是市場經濟,其實不是。 1949年國民黨撤退至颱灣時,颱灣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製——2/3以上的産業為公營,嚴格管控著各種經濟資源與活動。當時的颱灣,農業生産停滯、通貨膨脹嚴重、對外貿易幾乎停頓,可謂危機四伏。令世人驚詫的是,國民黨竟然很快在颱灣站穩腳跟,10年間經過一連串大規模財經改革,使颱灣經濟脫胎換骨,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且是個效率高、生産力強的現代化市場經濟。這一連串的改革與轉型,造就瞭颱灣長達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並帶動社會及政治的轉型。 那麼,這場革命性的經濟改革是如何發生的?改革的動力是什麼?決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營企業該如何改革?私營企業又該如何發展?這其中經曆瞭怎樣驚心動魄的政策競爭,甚至政治鬥爭? 颱灣知名學者郭岱君在《颱灣往事:颱灣經濟改革故事(1949-1960)》中一一揭開謎團。她參用現存於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的日記、國民黨黨史數據(微縮膠捲)以及幾位國民黨領導人物的個人數據,再加上作者對當年參與經濟建設的老兵的口述訪問得到的寶貴史料,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浮齣水麵。 許多當年在颱灣發生的經濟問題,正在今日的中國政經舞颱上扮演。例如:究竟是大膽改革,還是小幅度地逐漸調整?將在多大的程度上保障私有財産?又將在多大的程度上限製的權力?改革啓動後,既得利益團體與社會輿論勢必反彈,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矛盾卻不斷湧現,對改革的承諾書繼續堅持,還是趕緊迴頭?……探索颱灣經濟轉型的秘訣,對中國大陸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啓示價值。 |
作者簡介 | |
郭岱君(Tai-chunKuo) 曆史學者,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及亞太研究學會會長。專研經濟發展、製度轉型、中國政經現勢、以及中國近代史。曾任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所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客座教授、颱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並曾在颱灣擔任重要公職。 自2003年起,她開始推動鬍佛研究院“近代中國檔案及特藏史料搜藏及研究計劃”,緻力於整理與研究國民黨檔案、日記、宋子文檔案、孔祥熙檔案、及許多中外重要領導人物的私人文件。這批新檔案開放,不但促使中西方重新認識二十世紀中國重大的曆史事件及領導人物,並進一步重估、改寫過去大傢所熟知的曆史,也帶動瞭新一波的近代中國研究。 |
目錄 | |
編輯推薦 | |
20世紀50年代,颱灣經曆瞭驚心動魄的經濟改革——從計劃經濟轉型為高效的市場經濟,使國民黨在颱灣站穩腳跟。這段曆史鮮為人知,甚至連颱灣人自己都不清楚。那麼這場革命性的經濟改革是如何發生的?決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營企業、私營企業是如何改革的?為何在關鍵時刻,力挺改革?陳誠、尹健容等關鍵人物如何頂住壓力和阻礙?這其中經曆瞭怎樣的政策競爭,甚至政治鬥爭? 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郭岱君教授在《颱灣往事:颱灣經濟改革故事》中一一揭開謎團。 |
文摘 | |
前言 許多人誤以為颱灣生來就是市場經濟,其實不是。 1949 年之前的國民黨領導滿腦子都是計劃經濟,認為國營企業優於私營企業,唯有計劃經濟纔能保障國傢安全、提高人民福祉,因而主張由國傢從事重工業,管控工礦、水力、能源與公共交通,而私人企業隻能生産日常消費品。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國民黨人的經濟理念同政治理念一樣,都是源自孫中山“三民主義”,而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就是以“節製私人資本,發達國傢資本”作為核心內容。所以,當1949 年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颱灣推行的就是以公營企業為主、決策當局嚴格控管的統製經濟(mand economy)體係。 但是,從1950 年開始,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陳誠等,以及跟隨他們的許多技術官員都逐漸變瞭思路。1952~1953 年與1957~1958 年颱灣往事颱灣發生過兩次財經大辯論,辯論各方都在認真思考究竟哪一種經濟體製適閤颱灣的發展,哪一種經濟策略能為颱灣帶來大的經濟增長。大辯論之後,颱灣當局采用新觀點和新方法發展經濟,並且逐步建立新的製度。這些新製度,不論是正式的規章製度,還是非正式的思想習慣,都帶動瞭一連串的經濟改革,在短短的10 年之內,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且還是一個追求公平開放、富有創造力和高效的市場經濟(productive market economy)。 經濟改革和轉型的過程不僅高潮迭起,而且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委,即使是颱灣人自己,也不太清楚。那麼,這場革命性的經濟改革是如何發生的?高效的市場經濟又是如何形成的? 高效的市場經濟是如何形成的? 人類的曆史進程錶明,高效的市場經濟並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包括民眾的信仰與社會機製,這個社會機製必須能夠激勵人們參與生産,相信自己能從努力中獲得迴報,並保障財富的安全與分配的公平。 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社會的生存必須受到挑戰,原有的經濟體製已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甚至威脅到與社會精英的統治。他們必須解決財富與經濟問題,纔能維持自身的權力與統治秩序。正是有瞭這樣的認知和恐懼,和社會精英纔會願意尋找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新的辦法”必須從意識形態的改變開始,先有思想的改變,然後推進製度的變革。當然,任何改革都會引起既得利益團體的激烈對抗。在這個時候,改革者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製度的改革上,都不能猶豫或退讓,唯有堅定不移地戰勝強大的反對勢力,纔能建立新的製度。 西歐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正是如此。西歐原來也是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直到15 世紀,連續200 年的戰亂,不僅軍隊傷亡慘重,而且民窮財盡,弄得上上下下都難以為生。到瞭這個地步,一些國傢的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巨大的戰爭花費已威脅到自身統治的閤法性。麵臨這樣的威脅,他們不得不調整政治與經濟政策,以便創造財富和鞏固統治,同時平衡國傢之間的權力,避免戰爭。 英格蘭與法蘭西率先創造齣新的經濟體製,以一套激勵機製來鼓勵人民參與市場經濟,積纍更多的財富。他們的做法是:統治者同意保護私有産權,不是限製而是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嚮,允許人民參與經濟活動,條件是他們要閤理繳稅。後,統治者率領的官僚團體與社會精英達成協議,共同閤作,通過經濟改革,提升經濟效能,進而建立一套現代政治經濟製度,使人民的財富增加,國傢更加富強。這套方法迅速獲得成功。此後,越 來越多的統治者願意改革政治和經濟製度,鼓勵發展高效的市場經濟。 中國為什麼沒發展齣高效的市場經濟? 中國卻沒有齣現這樣的曆程。在公元1600 年前,中華帝國從來沒有像西歐國傢一樣被挑戰過。總的來講,中國的少數民族,特彆是北方的民族,由於自身力量不強,一般無力挑戰漢人。濛古族和滿族是特例,他們打敗瞭漢人,並統治瞭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這些外族的徵服者依然采用漢人的意識形態、製度與文化體係來管理中國,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模式並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是以農業為主,特彆是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剩餘勞動力來增加耕地麵積。這種經濟模式的特徵是:生産率低、商品和服務的增長緩慢,工礦資源則大多由國傢控製,甚至國傢通過壟斷限製它們的發展,以確保增長的財富不被野心傢用來威脅皇權。 統治者非常喜歡這種以耕地為基礎的傳統經濟體係,因為它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雖然不斷增加的人口使得生活條件越發艱睏,人民基本上隻能維持勉強的生存,但統治者和精英階層壟斷瞭政治權力,仍能憑藉特權,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 這種經濟模式一直沿用到20 世紀初,沒落的清朝在內外交逼下,終於提齣“新政”,開始全方位的改革。可惜改革姍姍來遲,清末“新政”未能改變王朝覆亡的命運,辛亥革命一舉推翻清王朝,民國建立。 不幸民國多艱,相繼發生袁世凱的“洪憲”帝製與護國戰爭、北洋崩潰與軍閥割據,緊接著,是黃埔軍東徵與北伐,還有中原大戰。在民國創建之後將近20 年裏,中國始終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著力於經濟發展。 的機會是1928 年國民黨在南京建政到 1937 年抗戰爆發,在不到 9 年的時間裏,國民曾積極發展經濟、鼓勵工商。但它基本上還是采用原有的統製經濟手段,金融、工礦、電氣、交通、軍用製品等方麵均由國傢統製,隻有一般民生消費領域纔可以由私人經營。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瞭集中人力與物力,以應戰爭的需要,國民更加抓緊推行統製經濟,幾乎控製瞭經濟生産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往市場經濟轉型的機會就更渺茫瞭。 1949 年後兩岸實行兩種製度 1949 年,中國黨取得中國大陸的執政權,國民黨退到颱灣,從此,海峽兩岸齣現瞭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 領導的國民黨在颱灣嘗試瞭20 世紀富戲劇性的經濟改革。經過50 年代兩場關於經濟問題的大辯論,國民黨開始改變解決經濟危機的舊套路,啓動大規模的經濟改革,建立起新的經濟製度和組織結構。他們創設新的法律體係來促進私人企業發展,保護私人財産,把政策重心放在加強市場經濟競爭力和企業傢的創新能力上麵。其效果是,不僅大大地提高瞭生産效能,擴大瞭商品和服務的齣口,同時也使所得分配更公平。至此,颱灣建立瞭中國經濟史上個高效的市場經濟。 與此同時,毛領導的中國黨在中國大陸也展開瞭中國曆史上劇烈的經濟體製轉型。黨沒收瞭私人資本,建立瞭一個以國營和集體為主體的單一公有經濟體製,並全麵仿照蘇聯的計劃經濟。結果是經濟發展大起大落,加上“”的慘劇,20 世紀70 年代末大陸的經濟發展被甩在瞭後麵。 “”結束後,大陸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探索“市場化”的路綫,允許私人經營服務業以及輕工業,同時允許外資進入多個經濟領域。 改革開放的政策十分有效,大陸經濟得到快速增長,但還是有反復,直到1992 年,正式提齣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纔確定瞭引入市場機製的新經濟政策。 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 改革開放後, 大陸的生産總值(GDP)每年增長在9.5%到11%左右,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快的地區之一。從1978 年以來,中國大陸人均生産總值已經增長瞭4 倍,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私有財富快速擴張,産權關係重新分配,意識形態和整個社會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貪腐、所得分配嚴重不均;此外,市場經濟由於功能不良而承受瞭巨大的交易成本,諸如銀行壞賬,住房、教育、醫療以及社保不足,引起社會許多不滿。而且,大的問題是,過去30 年來的發展模式已經遇到瓶頸,深化改革迫在眉睫。今天,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已走到瞭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有趣的是,當年國民黨敗退颱灣後麵對經濟發展的瓶頸,許多睏境和今日的大陸類似。例如,決策者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究竟是大膽轉型,還是沿用舊章,歧義紛呈。如果選擇轉型,將在多大程度上保障私有財産?又將在多大程度上限製決策當局的權力?改革啓動之後,麵對不同發展路綫的競爭,既得利益團體與社會輿論反彈,新的矛盾不斷湧現,當局對社會資源的掌控是繼續放鬆,還是抓緊迴頭?改革的幅度該多大?發展的速度能多快?類似的挑戰和爭議似乎都正在今天的大陸上演。颱灣經濟轉型的故事無疑可以為上述疑難問題提供現成的智慧參照。 颱灣經濟轉型的故事 本書的故事就是展示颱灣經濟轉型成功的秘訣。在兩次財經大辯論中,國民黨領導人為什麼竭力扶植私營企業?為什麼同意采取齣口替代策略?為什麼願意進一步深化改革,把掌握在手中的社會資源放齣去,還樂觀民間政治經濟勢力的滋長?…… 這些答案早已躺在一段段塵封的曆史中,多虧近年來一些重要的曆史檔案陸續公開,我們終能一窺究竟。本書參用不少現存於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的日記、國民黨黨史數據(微縮膠捲)以及幾位國民黨領導人物的個人資料,再加上作者對當年參與經濟建設的老兵的口述訪問,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終能浮齣水麵。 本書以1949 年國民黨退到颱灣、嘗試不同的經濟路徑為起點,到1960 年揮彆過去的計劃經濟思維,全方位朝市場經濟發展為止。各章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章重在迴顧曆史,簡要地介紹颱灣自1895 年割讓給日本之後,為期整整半個世紀的經濟狀態,以及1945 年中國國民黨收迴颱灣所建立的新經濟體製,直到1949 年國民黨退颱為止,其中還包括國民黨在內戰中慘敗,後丟掉大陸的基本過程。正是由於與國民黨都把在大陸的失敗視為奇恥大辱,反省,他們纔放棄孫中山民生主義理論的主體框架,悄悄地重塑颱灣的意識形態,通過意誌,選擇瞭市場經濟的不歸之路。 第二章重點介紹與陳誠立誌改革的決心與行動,除瞭國民黨本身的改革之外,還包括颱灣的幣製改革、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等。每一項改革都不容易,都是驚天動地的舉措,雖然國民黨內反對的聲音很大,但與陳誠還是堅持走瞭下去。 第三章講述颱灣次財經大辯論。從1952 年底到1954 年春,颱灣上下就什麼樣的經濟體製能有效地創造財富問題展開瞭論戰。大緻有三種意見:種意見認為,公營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當局應當規範資本主義企業,甚至限製它們的發展,以利公營企業的發展;第二種意見則呼籲當局放手,全麵實施市場經濟;第三種意見也主張維持計劃經濟,但要求通過保護私營企業産權,同時運用國傢權力,幫助私人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和創新。後,第三種主張在辯論中勝齣,國民黨決定朝民營化的方嚮發展。遺憾的是,沒過多久,當局與黨內的既得利益者就開始反撲,想藉“揚子木材案”把改革者拉下馬,民營化的腳步也因此受挫。 第四章勾勒瞭1957 年颱灣第二次財經大辯論。民營企業在“進口替代”政策之下活力迸發,隻因颱灣市場狹小,很快就遇到瞭發展瓶頸。此時,高度控製的外匯貿易體製已經滯礙難行,經濟策略必須改弦更張,改革的要求排山倒海而來。第二次財經大辯論的焦點是:要不要放鬆當局對外匯貿易的控製?保守派官員認為,應當繼續堅持當局控製,不能突然做大幅度的改變,否則會導緻通貨膨脹、外匯減少,甚至危及社會安定。以少數技術官僚和經濟學傢為代錶的改革派則主張,迅速將外貿體製自由化,並要求當局通過某些具體的政策,鼓勵企業走嚮全球化的市場經濟。辯論的結果仍然是以改革派的勝利告終,開啓瞭國民黨有史以來大的經濟改革,不僅外匯貿易管製的閘門打開瞭,颱灣經濟力量有如齣柙的猛虎,飛快奔騰;同時,經濟政策的思維也變瞭,過去想的是“管製”與“安定”,現在則是想盡辦法方便外銷,促進發展。如此一來,新的經濟製度終取代瞭行之多年的計劃經濟。 第五章探討的是颱灣如何在外匯貿易改革後,把改革的範圍擴大到財經以外的其他層麵。正如改革的關鍵人物尹仲容所說,經濟要發展,僅僅在外匯貿易方麵改革是不夠的,還需要觀念與習慣、經濟環境等方麵的改善。唯有剔除文化習慣與社會環境上的阻礙,颱灣的經濟纔能順利推進。 與此同時,美國援助國民黨的政策發生瞭不利於颱灣的改變。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颱灣不能永遠依賴美援,必須在短時間內盡快建立獨立自主的現代財經體係,改善投資環境,增加資金來源,纔能自立自強。要想建立現代財經體係,颱灣需要做更大幅度的改革,勢必涵蓋預算、金融、外匯、規章製度與行政等方麵。隻有這樣,颱灣經濟纔能自立,邁嚮現代化。為此,颱灣當局和美國進行瞭好幾迴閤的會談,促使颱灣當局推齣瞭一個涵蓋經濟、文化、社會、政治方麵的社會革新運動,希望形成一套適閤現代經濟發展的觀念、作風和製度。 第六章以個案分析為主,探討那些改革推手的經曆、思想以及彼此間的互動。這一章特彆敘述兩次財經辯論中,決策者如何通過對經濟問題的認知改變,調整他們的信仰,從而在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上達成共識。尹仲容為什麼不計個人榮辱一心改革?嚴傢淦為什麼推動改革卻又功成不居?李國鼎、楊繼曾等技術官僚為什麼不辭艱睏投入改革?陳誠為何在曆次財經辯論中都支持改革派?明知涵蓋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麵改革會侵蝕國民黨對颱灣的控製,為什麼還是繼續支持改革?這些事關改革成敗的因素,都是本章所要重點闡述的內容。 此外,幾位傑齣的經濟學傢(例如蔣碩傑、邢慕寰)也鍥而不捨地鼓勵財經官員從事改革,並且經常提供建言。還有,美國方麵在這場經濟轉型中發揮瞭巨大作用。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颱灣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恐怕都難以維係。至於美方和颱灣官員的互動情況如何,颱灣又為什麼能在數十個接受美援的地區中運用美援成功,也是本書將要重點揭示的。 第七章綜閤分析颱灣經濟順利轉型的關鍵因素。很特彆的是,國民黨領導人不像中國曆史上的政治領導那樣害怕放權,也不像自己以往那樣,擔心財富創造會威脅他們的統治。相反,他們渴望打破窠臼、建立新的財富創造體係,不但自己接受瞭新觀念,而且設計瞭允許發展私營企業的製度。這些新製度鼓勵颱灣企業傢參與本地和全球的經濟活動,使颱灣順利地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 第八章在以上各章的敘述中,本書作者都試著圍繞下列重要問題,提供一份答案: ——為什麼在人類曆史上,隻有部分國傢或地區可以從計劃經濟轉型為高效的市場經濟? ——究竟是什麼因素推動瞭戰後颱灣高效市場經濟的建立? ——颱灣為什麼能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大緻避免瞭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貪腐、特權、所得分配不均等)? ——大陸當如何努力纔能清除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享受高效市場經濟的成果? |
序言 |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