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早期儒家文论话语研究
定价:78.00元
售价:58.5元,便宜19.5元,折扣75
作者:程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6171172
字数: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旨是遵循中国历史和儒家思想的内在视野,对早期儒家文论话语进行历史还原、文化还原,以期丰富既有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而对儒家知识人的生存姿态、儒家学术统系的嬗变与刘汉帝国意识形态之关联的描述与分析,也可为深入理解汉代的政治文化与经学历史提供有益的视角。
目录
作者介绍
程勇,男,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在浙江大学古籍所、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曾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美学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省级社科规划项目、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多项,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各一项。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曾获刘勰文艺评论奖、省高校科研成果奖。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初次接触此类研究时,我曾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沼,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处理得相当巧妙,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生僻的理论模型,而是常常以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或一个引人深思的哲学困境作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引入更深层次的讨论。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推演,变得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每当感觉思绪开始涣散时,总能有一个清晰的小结或者一个精辟的类比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这对于非本专业出身、但对该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在领略深奥思想的同时,保持着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古典韵味的配色,初拿到手时,指尖触及封面的纹理,便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米白色调,既能保护视力,又散发着一种书卷气,让人心生敬畏,仿佛在翻阅一部尘封已久的珍贵手稿。排版布局简洁大气,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不必为阅读的流畅性而分心。特别是那些引用和注释的格式处理,清晰明了,逻辑严密,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之处的用心良苦。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如今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一遍遍摩挲,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匠心。整体来看,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学术价值,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奠定了极佳的心理和物理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辨析部分,是其学术力量最集中体现的地方。它没有采取“一言堂”的独断论调,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议题的交锋过程,进行了精彩的重现和梳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史悬而未决的争论焦点时,作者展示了惊人的中立与洞察力,他清晰地勾勒出各方论据的强项与盲点,而不是简单地站队。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该研究领域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既定结论,而是在一个高水平的辩论场中,被邀请去权衡和判断。正是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到了方法论的层面,真正体现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传统文本的“微观手术式”解剖,不同于一般宏观综述的泛泛而谈,作者显然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将那些看似寻常的词汇和固定搭配,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语境还原。比如,对于某个常被引用的古代哲学术语,作者没有满足于给出主流的解释,而是追溯了其在不同学派、不同阶段的语义漂移轨迹,这种考据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正是这种被迫的“慢读”,才让我对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去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让人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跨越千年的智力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堪称一份高质量的“进阶阅读地图”。我发现,作者在每一章的尾声,所列举的拓展阅读材料,并非是随便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分类。它们大多是与主论点形成互补或对立的经典之作,甚至包含了一些我此前从未注意到的、但极其重要的外文资料的线索。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探索的人而言,这部分内容几乎是无价的导航仪。它清晰地指明了“下一步该读什么”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扩展知识网络”,避免了研究者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盲目摸索的困境。这种对读者未来学术路径的关照,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责任感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持续延伸,远超其页码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