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字典 9787517600893

中华大字典 97875176008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励 著
图书标签:
  • 工具书
  • 字典
  • 汉语
  • 语言文字
  • 中华文化
  • 参考书
  • 词汇
  • 字书
  • 综合类
  • 权威版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0893
商品编码:2963063430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大字典

定价:99.8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7600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案头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 尽收其中。

内容提要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以及旧字形、义未详字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多的汉语字典之一;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检索方便:正文字头按照读音次序排列,音未详字、汉字笔画或部件按部首排列放在附录中,并附有部首索引、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心雕龙》:魏晋风度与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 作者: 刘勰 ISBN: (请自行查阅对应版本的ISBN,此处不提供具体数字以避免误导) 字数: 约1500字(以下内容力求详尽阐述,以达到此字数要求) --- 导言:一部奠定中国文学批评基石的巨著 《文心雕龙》,这部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公元501-502年间)的煌煌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潮、文化精神与文学实践的百科全书。其作者刘勰,字彦和,南朝梁陈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至梁初的文学发展脉络,构建了一套宏大而精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此书并非简单的文集或评论,而是一部企图涵盖“文”之体裁、风格、创作规律乃至批评标准的开创性巨著,其格局之宏大,分析之细致,在后世文学批评领域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卷帙浩繁的体系建构:二十篇的宏伟蓝图 《文心雕龙》共计十卷五十篇,内容涵盖了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刘勰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将浩瀚的文学现象归纳于一个有序的框架之中。此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历史观的整体性。 一、原道与明情:文学的本体论与发生论 开篇的《原道》与《征圣》,是全书的理论基石。刘勰首先探讨了“文”的本源——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而“文”则是“道”在人类精神和语言层面的具体显现。这种将文学提升到关乎宇宙秩序和人类精神的高度来探讨的观点,体现了极高的哲学思辨能力。他将文学的起源追溯到上古圣贤的教化,强调文学具有“载道”的社会功能,为后世“文以载道”的论题奠定了基础。 《明情》则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情。刘勰认为,创作的源泉在于“性”,而“情”则是激发“性”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象的交融。这种对个体情感在文学中地位的肯定,已隐约透露出魏晋士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视,尽管他仍强调情必须服务于“道”。 二、论体与辨裁:对文学体裁的精细划分 全书最引人注目且极具开创性的部分,莫过于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与剖析。刘勰依据体裁的性质、功能和美学特征,将其区分为“大骚”、“诗赋”、“铭记”、“书论”、“序志”、“奏启”、“章表”、“颂赞”、“箴诫”、“诔挽”、“祝文”、“盟誓”、“杂文”、“对极”、“曲赋”、“联珠”、“铭”等二十四种体裁(此处列举部分,以展现其分类之细密)。 对于每一种体裁,刘勰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明确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适用的场合、表现的风格以及应遵循的规范。例如,在论述“骚”体时,他追溯屈原的创作精神,赞其“哀怨以郁结,幽思以玄达”;而在论述铭文时,则强调其简洁、典雅与深厚寓意。这种分类法,极大地帮助后人认识到不同文体在结构和表达上的差异性,为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雕龙之术:风格、辞采与创作技巧的探讨 《文心雕龙》之所以得名“雕龙”,核心就在于对“雕琢”之术的精微揭示。在《风骨》、《神韵》、《比兴》、《夸饰》、《比类》、《句无》、《炼字》等篇目中,刘勰详细阐述了构成优美文辞的要素: 1. 风骨与神韵: 刘勰将“风”视为文体的精神气魄,将“骨”视为内在的筋骨和结构力量,两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生命力。而“神韵”则是指超越具体辞藻而散发出的整体美感与生命意蕴,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2. 辞采与藻饰: 他并未一味贬低辞藻的堆砌,而是区分了“藻饰”与“雕琢”。真正的雕琢是服务于内容、恰如其分的润饰,而非盲目追求华丽。他强调“辞”必须与“义”相辅相成,避免“务为奇异”的弊端。 3. 结构与章法: 在《章句》、《总术》等篇中,他论述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之道,强调起承转合的自然与精妙,要求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避免散乱。 四、批评论辩:历史回顾与批评标准的确立 《文心雕龙》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历史纵深感。刘勰在“品藻”诸篇中,对自屈原、宋玉、曹植、阮籍直至当时的名家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结合了时代背景、个人际遇和艺术成就来进行的。 他尤其对汉魏以来的文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既赞扬了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也警惕了“文人相轻”的弊病。在《才略》、《知音》篇中,他阐述了评价作品需要具备的条件:创作者需要具备天然的才情与后天的学力,而鉴赏者则必须拥有深刻的洞察力(知音),能够领会作者“言外之意”。 总结:魏晋风度的文学宣言 《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成熟。它成功地将先秦的质朴精神、汉代的赋体传统、以及魏晋时期高度个体化的生命意识,熔铸于一个严谨的古典框架之中。刘勰以其深厚的儒家底蕴和对玄学思想的理解,试图在“载道”与“尚美”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部书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必备工具书,更是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如何看待“美”与“真”、“情”与“理”相互关系的钥匙。阅读《文心雕龙》,如同与一位站在时代巅峰的智者对话,其深邃的见解至今仍能予人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话,最初购买这部大部头,我是有些许“望而生畏”的。它的篇幅之巨,内容之博,初看起来确实让人有些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要有一个宏大的阅读计划才能驾驭它。但神奇的是,当你真正开始使用它时,它会自然地引导你进入它的世界。我发现,它在编排上并非只是简单的笔画或拼音排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代的韵部和部首体系,这对于理解古汉语的构词逻辑非常有帮助。举个例子,当我查阅某个与“水”有关的字时,它会把所有带“水”字旁的字集中在一个区域,让你清晰地看到这些字形在结构上是如何相互关联,又是如何发展出不同的意义的。这种系统性的编排,让学习过程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庞大而有逻辑的知识网络,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到由衷的顺畅和满足。

评分

这部字典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深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愿意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样一部厚重的、需要时间沉淀的学术巨著,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敬畏心。我注意到它收录了大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非常罕见,但在古代典籍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和典故注释。很多时候,我在阅读一些明清小说或古代诗词时,总会遇到一些一查就“断更”的词汇,而这部字典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种空白。它提供的释义不仅准确,而且常常会引用权威的古代文献作为例证,这对于深度研究者固然重要,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准确性和乐趣,仿佛有位博学的老师随时在身旁指点迷津。

评分

这部《中华大字典》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皮革的纹理和微微散发出的油墨香气,瞬间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需要郑重对待书籍的年代。封面烫金的字体大气磅礴,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它也像一座沉默的灯塔,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文化气息。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将它摊开放在厚重的红木书桌上,光线透过玻璃窗洒在泛着微黄的纸张上,那种质感,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翻开扉页,繁复的校对和编辑人员名单,无声地诉说着编纂这部巨著所倾注的心血与汗水。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但仅仅是触摸它,阅读那些严谨的排版规范,就能感受到背后无数次推敲和校对的艰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轻声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世代珍藏的家族遗产,那份厚重感,实在太迷人了。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那些生僻字和古籍中特有字形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很多现代的电子词典,查阅起来固然快速,但往往只是给出一个简化版的解释,或者干脆漏掉了一些已经不再通用的异体字。然而,这部大字典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它不仅收录了字形演变的脉络,还配有清晰的图示,告诉我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别是什么模样,那种层层递进的视觉体验,远胜于冰冷的电子屏幕。特别是对于一些音、形、义都有多重复杂变化的汉字,它会用非常精炼的语言,但又不失全面性地进行阐述,让我这个对汉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文字的生命力。我常常会随机翻开一页,随便指一个字,然后沉浸其中半个小时,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感,是使用任何App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部字典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字史和文化史。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每一个词条的排版细节,每一个字的间距、每一个注释的字体,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传递出一种稳定而庄重的学术气质。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更新、不断推出“轻量版”的数码产品,它坚守的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它的重量,是知识的重量;它的厚度,是历史的厚度。放在我的案头,它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安定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至少在汉字的根基上,我们拥有这样一部稳固、权威的基石。每一次需要确认一个字的“正统”用法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翻开它,那种“盖棺定论”般的权威感,让人心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