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 | 作者 | 艺衡,任珺,杨立青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801903785 | 出版日期 | 2005-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 内容简介 | |
| 文化权利是一个需要不断被丰富的概念,它虽是人权的一部分,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权,比如公、政治权、经济和社会权利而言,在范围、法律内涵和可执行性上不成熟。文化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书在重温文化权利种种往事的同时,探讨了文化权利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间的关系,力图呈现文化权利所包含的丰富理念。 书后附有《世界人权宣言》、《公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五个涉及文化权利内容的联合国法律文件,以方便读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言 章 “文化权利”一词的界定以及本书的写作方法 第二章 书写文字的出现 第三章 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化 第四章 孔子与中国传统教育 第五章 神学之光尚未普照的世俗生活 第六章 从亚历山大图书馆谈起 第七章 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 第八章 中国的科举制度 第九章 正统与异端 第十章 中世纪的城市 第十一章 没有界限的大学 第十二章 文艺复兴 第十三章 有关书的故事——兼论造纸和印刷技术 第十四章 控制还是保护——审查制度与言论自由论 第十五章 革命:启蒙运动及其成果 第十六章 印第安:行将消失的少数文化 第十七章 从思想整理开始到人类遗产保护 第十八章 浪漫的沙龙 第十九章 居住在蒙特马特的艺术家 第二十章 权利·人权·文化权利 第二十一章 技术带来的是机会抑或排斥——兼论知识产权 第二十二章 知识就是权力? 第二十三章 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二十四章 流离的犹太文化 第二十五章 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十六章 移民及其文化权利 第二十七章 第三世界的民族运动 第二十八章 文化殖民主义 第二十九章 文化产业——市场对文化权利的满足或损害 第三十章 、政策与文化权利 第三十一章 国际社会中的文化权利与发展 附 录 附录一 《世界人权宣言》 附录二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附录三 《公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附录四 《有关文化权利的3条、14条和15条实现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我脑海中回荡着的是一种关于“归属”的深刻思考。书中对于文化权利的“回溯”部分,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是谁”以及“我属于哪里”的不懈追寻。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形态的描绘,展现了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当这种身份受到威胁时,人们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如何抵抗同化,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关于权利的争夺,更是关于尊严的捍卫。而“解读”的部分,则将这种历史的回溯与当下的现实紧密相连,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权利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某种文化之中,而对文化权利的理解,也与我们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息息相关。它教会我,尊重和保护多元文化,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个体应有的自觉。
评分这本《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古朴的字体搭配沉静的蓝色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深邃的历史。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想看看它究竟能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文化世界。读过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来审视“文化权利”这个概念。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一些理论,而是将它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文明的起源、不同民族的文化演变、到现代社会中文化多样性的挑战,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其中关于不同文化群体如何争取和维护自身文化存在权的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传统习俗如何受到主流文化的挤压,以及他们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尊严的深切关怀。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无数人争取和守护的结果。这种回溯的视角,赋予了“文化权利”更厚重的历史感和更具生命力的现实意义。
评分初读《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但很快就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抛出冰冷的学术概念,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事件,层层剥茧地展现了文化权利的复杂性。书中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后殖民时代文化身份重塑的讨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深入分析了曾经被压迫的文化如何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找回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这其中涉及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观点时的那种平衡和尊重,他没有站在任何一方进行评判,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原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曲折与不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权利不仅仅是关于“拥有”什么,更是关于“被承认”和“被尊重”。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这个原本有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同情与敬意。
评分坦白说,最初吸引我拿起《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的,更多是其书名所带有的某种“寻根”的意味。而阅读过程,也确实如同一场深入的探险,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一步步走进了文化权利的广阔天地。书中对于“回溯”的处理,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叙事,将不同时期的文化碰撞、融合与抗争,描绘得生动而深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边缘化文化如何艰难求生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和深切的理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文化权利”,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根植于每一个个体对自我文化认同的渴望。而“解读”的部分,则更是将这一概念置于当代语境下,探讨了全球化、科技发展等因素如何重塑着文化权利的内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权利的争取与维护,是一个永无止境、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以及我们每个人在这其中所肩负的责任。
评分《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作者在理论构建上严谨而富有逻辑,但更难得的是,他将这些理论融汇于丰富的历史实践中,使得原本抽象的议题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权利与国家主权关系的论述感到着迷。在国家利益和文化保护之间,常常存在着微妙的平衡与博弈。作者通过列举具体的国际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在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上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所带来的影响。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文化权利的演变过程,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被重新定义和诠释。这种动态的解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我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