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WL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 9787559604187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RTWL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 9787559604187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道格拉斯·肯里克 史蒂文·纽伯格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社会行为
  • 人际关系
  • 认知心理学
  • 态度与说服
  • 群体心理学
  • 影响与服从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4187
商品编码:2964575553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

定价:99.90元

作者:【美】道格拉斯·肯里克 史蒂文·纽伯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59604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领衔主讲,用14堂课深度剖析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与事件,教你了解社会群体行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全美5大社会心理学强校联合采用。l 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的背后的人和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群体与社会如何影响自我?本书围绕两大问题,详解社会心理学的12个核心主题,揭开自我、环境、群体之间看不见的影响力。l 上百幅实验图片配上详细解析,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了解心理学知识,洞悉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知名教授侯玉波鼎力推荐。l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提要


l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原书第5版)》是一本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指南书。它代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不再单纯解释现象,而是试图探索社会现象背后、以人类目标需求为基础的行为机制。是从解释心理学迈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之作。这种大案例教学的方式也必将成为社会心理学应用领域教学的趋势。

l 本书有三大特点:

1.大案例:14个章节深度剖析历*具影响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用哈佛经典案例式的大案例分析方法,将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应用融入故事。既可以激发读者兴趣,又能保留学习的过程。

2.新视野:全篇围绕两大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的背后的人和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详解社会心理学*核心的12个主题:个人与情境、社会认知、自我、态度、顺从、友谊、爱情、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偏见、群体、冲突与合作。

3.新趋势:从解释心理学迈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之作。不同于以解释社会现象为导向的传统社会心理学,更注重探索社会现象背后以目的为基础的行为机制,代表了社会心理学未来的趋势。

目录


章.导论

本章案例:《三杯茶》的人生

1.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1.3.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1.4.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社会行为的

1.5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

第2章.个人与情境

本章案例:马丁?路德?金——从平凡到非凡

2.1.个人

2.2.情境

2.3.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3章.社会认知: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

本章案例:希拉里?克林顿的“画像”

3.1.社会思考者

3.2.努力地保存

3.3.管理自我形象

3.4.寻求准确的理解

第4章.呈现自我

本章案例:弗雷德?德马拉的传奇人生

4.1.什么是自我呈现

4.2.表现得讨人喜欢

4.3.表现能力出色

4.4.传达地位和权力

第5章.态度和说服

本章案例:彼得?赖利的蜕变

5.1.态度的本质

5.2.什么是说服

5.3.对世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5.4.维持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5.5.获得社会认同

第6章.社会影响:从众、顺从和服从

本章案例:史蒂夫?哈桑的两次惊人转变

6.1.社会影响的分类:从众、顺从和服从

6.2.正确选择:向准确屈服

6.3.赢得社会认可:向被喜欢屈服

6.4.管理自我形象:向一致性屈服

第7章.归属与友谊

本章案例:两位囚犯的友谊

7.1.什么是朋友

7.2 获得社会支持

7.3.获得信息

7.4.获得地位

7.5.物质利益的交换

第8章.爱情与浪漫关系

本章案例:“大象与鸽子”的韵事

8.1.爱情与浪漫吸引的定义

8.2.获得性满足

8.3.建立家庭联系

8.4.获得资源和社会地位

8.5.分手还是在一起

第9章.亲社会行为

本章案例:杉原千亩的救人之举

9.1.亲社会行为的目标

9.2.提高我们基本的福利:获得基因与物质的收益

9.3.获得社会地位与认同

9.4.自我形象管理

9.5.管理我们的情绪与心境

9.6.纯粹利他主义存在吗

0章.攻击行为

本章案例:一场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10.1.什么是攻击

10.2.应对愤怒的情绪

10.3.获得物质和社会奖赏

10.4 获得或维持社会地位

10.5 保护自己或他人

10.6.减少暴力

1章.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本章案例:安?奥特沃特和埃利斯的不可能之路

11.1. 浩如繁星的偏见

11.2.支持和保护自己的群体

11.3.寻求社会赞许

11.4.自我形象管理

11.5.寻求心理效率

11.6.减少偏见、刻板印象与歧视

2章.群体

本章案例:揭露隐藏的群体病变

12.1.群体的实质

12.2.完成任务

12.3.做出正确的决策

12.4.获得领导地位

3章.社会困境:是合作还是冲突

本章案例: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

13.1.定义社会困境

13.2.获得立即满足

13.3. 捍卫自己以及自己重视的人

4章.整合社会心理学

本章案例:奥巴马的登顶之路

14.1.我们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14.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14.3.结合不同的观点

14.4.研究方法为什么重要

14.5.社会心理学是怎样嵌入知识网络的

14.6.社会心理学的未来

术语表 / 375

译后记 / 383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罗伯特·西奥迪尼

l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Regents Professor),也是研究生 特聘教授。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取得了研究生学位。他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并获得了协会颁发的突出科 学贡献奖。他的研究发表在许多杂志上,包括《社会心理学手册》(Handbookof Social Psychology)、《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他的著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300万册。

道格拉斯·肯里克

l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他在道林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回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教前,他曾在蒙大拿州立大学执教四年。他的研究发表在许多杂志上,包括《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Review)、《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等。1994 年,他和约翰 · 西蒙 (John Seamon)共同执笔了《心理》(Psychology)一书。现在,他教授教学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也非常享受为本科生们开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而后者为他赢 得了多项教学奖。

史蒂文·纽伯格

l 史蒂文·纽伯格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取得了研究生学位。他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然后便一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执教。纽伯格的研究也发表在许多杂志上,包括《实验社会心理学进展》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 等。他的研究曾获得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Foundation)的资助。他也获得了多项教 学奖,包括他所在大学的“杰出教学奖”以及“突出荣誉教师奖”。

文摘


序言



《 RTWL 西奥迪尼社会心理学 9787559604187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第一章:社会认知的基石——我们如何理解他人与世界 本章将深入探讨人类社会认知的基本机制。我们将从“图式”(Schema)这一核心概念入手,解析它如何在信息加工、记忆存储和行为指导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我们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图式,如个人图式(关于特定个体的知识)、角色图式(关于特定社会角色的期望)、事件图式(关于事件顺序的知识)以及群体图式(关于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图式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解读和回忆,以及它们如何引导我们的社会互动。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探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将详细介绍凯利的“三维归因模型”(Kelley's Covariation Model),解释如何通过一致性(Consensus)、独特性(Distinctiveness)和一致性(Consensus)三个维度来判断行为的原因(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常见的归因偏差,例如“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倾向于高估他人行为的内部原因而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行动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即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理解这些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减少误解和偏见。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启发式”(Heuristics)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我们将介绍“代表性启发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和“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并阐释它们如何在快速决策中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判断失误。通过分析这些认知捷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人类拥有强大的认知能力,但其运作过程也伴随着一系列固有的局限性。 第二章:态度形成的奥秘——从信念到行为的桥梁 本章旨在揭示态度(Attitude)的本质、形成过程及其在驱动行为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将从态度的定义出发,阐明其包含的认知成分(信念)、情感成分(感受)和行为意向成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响态度形成的多种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教育经历、媒体宣传、同伴群体以及个人经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该理论指出,当个体持有两种或多种相互冲突的信念、想法或价值观时,会产生不适的心理张力,进而促使个体改变其中一种信念、想法或价值观,或者增加新的信息来减少这种失调,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和谐。我们将通过经典的实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生动地展示认知失调如何在决策后、行为不符合态度时等情境下发挥作用,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合理化、改变态度等方式来缓解失调。 本章还将重点研究“说服”(Persuasion)的心理学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双重加工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区分“中心路径”(Central Route)和“边缘路径”(Peripheral Route)两种信息加工方式,并分析影响说服效果的各种因素,如信息的来源(权威性、吸引力)、信息的特点(逻辑性、情感性)以及受众的特点(动机、能力)。我们将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策略性的沟通来改变他人的态度,并讨论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识别和抵御不当的说服。 第三章:从众与顺从——社会压力下的行为选择 本章将深入探讨社会压力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特别是“从众”(Conformity)和“顺从”(Obedience)现象。我们将从经典的阿希(Asch)线段判断实验出发,详细阐述从众的心理动因,包括“规范性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即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而遵从群体规范,以及“信息性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即个体在不确定时,将他人的判断视为一种信息来源,从而相信他人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将分析影响从众程度的因素,如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个体特征以及情境因素。 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顺从”现象,特别是米尔格拉姆(Milgram)服从权威实验。我们将深入分析服从的心理机制,探讨个体为何会服从权威的指令,即使这些指令可能违背其道德原则。我们将详细解读权威的特征、情境的压力以及个体责任的扩散等因素如何影响顺从行为。通过对这些实验的剖析,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力。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和“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等现象。我们将解释在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可能得到提升(社会促进),也可能下降(社会懈怠),并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在团队协作和群体活动中,更好地激发个体潜能,避免群体效率的降低。 第四章:群体动力学——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本章将聚焦于个体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行为模式,即“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我们将从群体形成的心理学基础出发,探讨吸引力、相似性、互动等因素如何促使个体形成群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群体决策”(Group Decision-Making)的特点。我们将讨论群体决策可能带来的“群体思维”(Groupthink)现象,即在高度凝聚的群体中,成员为了追求一致而忽视了对其他可能方案的理性评估,导致做出非理性或最优决策。我们将剖析群体思维的诱因,如群体内的压制异议、自我审查以及群体幻觉等,并探讨如何避免群体思维,促进健康的群体决策。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群体冲突”(Group Conflict)的起源和应对策略。我们将分析内外群体偏见(In-group Bias and Out-group Prejudice)如何导致群体间的对立,以及“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如何解释个体通过认同所属群体来增强自我价值感,进而可能产生对其他群体的敌意。我们将介绍化解群体冲突的有效途径,如“接触理论”(Contact Hypothesis)的多种形式,以及合作和共同目标的建立。 第五章:亲密关系与人际吸引——建立情感连接的奥秘 本章将深入探讨“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s)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我们将从“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心理学原理出发,解析影响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包括“邻近性”(Proximity)、“相似性”(Similarity)以及“外貌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我们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促使个体相互接近和形成联系。 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爱情”(Love)的心理学模型。我们将介绍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阐述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这三个维度如何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爱情。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组合在不同关系阶段和不同关系中的表现。 本章还将探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我们将区分“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等不同的依恋风格,并分析这些风格如何影响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情感表达以及关系满意度。理解依恋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和反应。 第六章:偏见、歧视与刻板印象——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本章将深刻剖析“偏见”(Prejudice)、“歧视”(Discrimination)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s)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将首先界定这三个概念,阐明刻板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概括性信念,偏见是对这些信念的情感反应,而歧视则是基于偏见而采取的不公平行为。 我们将深入探讨偏见的认知根源,包括“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偏见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以及“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图式、刻板印象如何固化和传播。我们还将分析情感因素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如“替代性攻击”(Scapegoating)现象,即个体将其挫败感和敌意转移到更容易攻击的群体上。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歧视”的社会和行为层面。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歧视,如直接歧视、间接歧视以及制度性歧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法律和社会干预等多种途径来减少和消除歧视,并呼吁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第七章:利他行为与攻击行为——人性中的两极 本章将对人类行为的两个极端——“利他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和“攻击行为”(Aggression)——进行深入的心理学分析。 在利他行为方面,我们将探讨其产生的动机,包括“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的生物学解释,以及“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的社会交换理论。我们将详细分析“同情”(Empathy)在激发利他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如何抑制个体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我们将通过研究,揭示帮助他人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鼓励和促进利他行为的发生。 在攻击行为方面,我们将考察其多种理论解释,包括“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即挫折会增加攻击的可能性;“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攻击行为习得中的作用;以及神经生理和遗传因素在攻击行为中的潜在影响。我们将分析影响攻击行为的各种情境因素,如武器效应、媒体暴力以及酒精的影响。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攻击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第八章:社会影响的深度——从个体到社会的转变 本章将作为一个总结性的章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并探讨其在更广泛社会层面的应用。我们将回顾前面章节的核心概念,强调个体认知、态度、群体互动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 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的力量,分析其如何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选择,以及社会规范的形成、维持和改变过程。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在群体认同和群体行为中的作用。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社会变革”(Social Change)的心理学视角。我们将探讨个体和群体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或阻碍者,以及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并最终提升人类福祉。我们将强调,理解社会心理学不仅是认识他人,更是认识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互动和影响的社会中,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持续而深刻的。刚开始阅读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然而,事实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社会认同”的部分,它揭示了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时候。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让我瞬间明白了群体行为的强大力量。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团队决策中的表现,以及我所处的社会群体是如何影响我的判断的。书中还探讨了“稀缺性”的魅力,解释了为什么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我们越是渴望。这个原理在营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作者却将其上升到了人类心理的普遍性层面。我开始注意到生活中各种“限时抢购”、“限量发售”的策略,并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心理学逻辑。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更像是一本“生活秘籍”,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本以为会是一篇篇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合集,但出乎意料的是,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将原本可能显得遥远深奥的心理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一阐述。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关于“权威”的讨论,它深入剖析了为何人们会无条件地服从权威人物,以及这种服从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书中列举的那些历史性的社会实验,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在面对权威时的反应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认同权威的观点,而是受到了权威身份本身所赋予的心理暗示。这种洞察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信息辨别的能力,不再轻易被表面的权威光环所迷惑。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在理解了各种社会影响力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现场感。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侦探,带着读者一起去挖掘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秘密。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各种心理学原理时,都会辅以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验数据。这些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身边,比如广告宣传、人际交往、甚至是政治宣传,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其中关于“互惠”原理的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无私的帮助,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交易逻辑。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想要回报别人的善意,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规范在起作用。书中的内容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不再轻易地相信表象,而是学会去探究事物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影响我们决定的社会因素。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点学术,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的叙事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心理学探险。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入手,比如排队结账时的犹豫不决,或是朋友推荐时的不假思索。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被剥开了层层外衣,露出了背后深刻的心理学原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承诺和一致性”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即使之后发现这个承诺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也会努力去维持它。这让我对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那么“固执”,而是被一种强大的心理机制所驱使。书中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选择的巨大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独立思考”,其实早已被周围人的态度和普遍的社会规范所塑造。这种认知上的颠覆,让我不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审视。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层层递进的,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我喜欢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写作风格,仿佛一位博学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去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书中对于“喜好”这一简单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它在人际关系和销售领域中的强大力量。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我们喜欢的人所影响,以及哪些因素会增加我们对一个人的好感度。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以及我是否在不自觉地受到某些“喜欢”因素的影响。书中的研究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并非源于恶意,而是由于对彼此心理动机的缺乏理解。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人在互动中的影子,并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睿智、更具洞察力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