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傢小書 民俗與迷信
定價:28.00元
作者:江紹原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2001163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世紀中國民俗學奠基人之一江紹原的扛鼎之作
涉及巫術、禁忌、祭祀禮儀、占蔔等
開我國宗教、迷信研究之先河
內容提要
江紹原先生是我國現代民俗學的奠基人之一,本書展現瞭紹原先生的詼諧風格及迷信研究專長,其中文章寫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來讀,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愛、傳言、醫藥等方麵的迷信研究符閤小品文應該具有的品質,不愧為大傢的手筆,所以,雖是小書,反映齣來的學識卻是博大的,這是其他人難企及的。本書也為破除迷信、推崇科學做齣瞭巨大貢獻。
目錄
作者介紹
江紹原(1898―1983),安徽旌德江村人,中國現代民俗學傢和比較宗教學傢,20世紀中國民俗學界五大核心人物之一,是民俗學界公認為在民俗學研究方麵成績突齣的一個,是中國早引進國外社會科學,較係統、科學地研究我國迷信的學者。
1920年去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比較宗教學,1922年在該校畢業後又在意林諾大學研究院哲學專業學習一年。192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27年應魯迅之邀去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院英吉利語言文學係主任、教授。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大學、北平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中法文化交換齣版委員會、上海中法孔德研究所、河南大學、西北大學等處任教、擔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山西大學英語係教授、中國科學齣版社編審、商務印書館編審等。1979年被聘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顧問,1983年被聘為中國民俗學會顧問。
主要著作:《發須抓――關於它們的風俗》《中國禮俗迷信》《古俗今說》《江紹原民俗學論集》《民俗與迷信》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江紹原先生的文字,仿佛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中國民間的門。在這裏,沒有現代社會的喧囂和功利,隻有淳樸的願望、樸素的智慧,以及麵對未知時,人們發自內心的敬畏與祈禱。我被那些關於命運、關於鬼神、關於生死的種種習俗所深深吸引。它們或許在現代人看來顯得有些迂腐,但仔細揣摩,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梳理這些民俗的過程中,巧妙地揭示瞭“迷信”與“信仰”之間的微妙界限。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那些不符閤科學解釋的現象斥為迷信,而是深入探究其産生的曆史根源、社會功能,以及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閤理性。這種 nuanced 的處理方式,讓我對“迷信”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粗暴的標簽,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
評分初拿到這本《大傢小書》,就被其書名所吸引,但讀過之後,我纔真正領略到江紹原先生文字的魅力,以及他對民間文化的深刻洞察。他筆下的民俗,不是博物館裏陳列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流淌在普通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從地域性的節日傳說,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習俗,再到那些常常被貼上“迷信”標簽的民間信仰,他都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嚴謹態度,加以細緻的描繪和分析。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瑣碎的儀式、口頭傳說,在江紹原先生的筆下,都煥發齣強大的生命力。讀的過程中,我常常能聯想到自己成長經曆中的片段,那些曾經不以為意的習俗,原來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意義。而當他談及“迷信”時,並未采取居高臨下的批判姿態,而是深入其境,試圖理解其産生的原因和流傳的土壤。這種尊重和理解,讓我對那些被現代文明邊緣化的民間文化,産生瞭新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對於“傳統”和“理性”的復雜情感。江紹原先生的文字,以一種非常溫和但卻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呈現瞭民俗的豐富圖景,同時也對那些潛藏在其中的“迷信”現象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讀到許多關於避諱、關於符咒、關於神靈附體的描述,它們在現代科學的語境下顯得多麼不可思議,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溫度。他並沒有簡單地否定它們,而是試圖去理解,去解釋,去還原這些習俗齣現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動因。這種探索精神,讓我反思,我們在追求科學理性的同時,是否也在不經意間,失去瞭與那些古老智慧的連接?那些曾經被視為“迷信”的東西,或許也承載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一種集體性的情感寄托。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拋棄或遺忘的傳統,思考它們在現代社會中是否依然有著存在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更多的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它迫使我去解構那些根植於我內心深處的觀念。江紹原先生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方式,將各種民間習俗抽絲剝繭,呈現齣其復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成因。我尤其對那些在現代社會看來“不閤邏輯”的禁忌和儀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它們歸類為“愚昧”,而是深入分析其齣現的曆史背景、社會功能,以及在特定環境下所扮演的安撫人心、維係秩序的角色。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何為“迷信”?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現象,還是缺乏理性依據的行為?這本書模糊瞭界限,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迷信”是人類在麵對不確定性時的一種本能反應,是一種尋求控製感和安全感的努力。而那些看似荒誕的儀式,或許是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在有限的認知條件下,對生命、對自然最真摯的探索和祈求。這種視角,顛覆瞭我對許多傳統觀念的簡單判斷,讓我對人類的創造力和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對“常識”有瞭更深層次的審視。初讀時,被江紹原先生的文字所吸引,他筆下的民俗,不是那種遙遠、刻闆的傳說,而是帶著溫度,滲透進普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些關於節慶、婚喪嫁娶、孩童成長的習俗,在文字中鮮活起來,仿佛我就是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親曆者,圍爐而坐,聽長輩娓娓道來。然而,真正讓我駐足迴味,甚至引發一些關於“閤理性”思考的,卻是作者在字裏行間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迷信”的審視。並非簡單粗暴的否定,而是一種帶著理解和同情的觀察,去探究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後,所承載的樸素願望、對未知的恐懼、以及群體性的心理認同。這種細膩的處理方式,讓我看到瞭民俗的另一麵,那就是它與迷信之間模糊不清的界限,以及這種界限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模糊、被重塑的過程。讀完,我開始在自己生活中尋找類似的影子,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是否也隱藏著某種“民俗”的根源,又是否摻雜瞭某種“迷信”的色彩?這種自我審視,遠比單純的知識獲取來得更為深刻和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