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節日攬勝(中國民俗文化叢書)
定價:33.8元
售價:21.6元,便宜12.2元,摺扣63
作者:徐忱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457555
字數:222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全世界的人不分種族、宗教、國彆,都有自己的節日。節日之多,真如天上繁星,無法勝數。節日從何而來?因何而來?各大宗教為人類貢獻瞭哪些節日?中國曆史上有些的節日為何會消失?還等什麼,快快翻開本書尋找答案吧。
目錄
作者介紹
徐忱,1969年生。遼寜大學曆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查閱張學良口述曆史資料。遼寜省老教授協會人文社科委員會副秘書長,遼寜省傳記文學學會會員。撰寫齣版的著作有:《張學良》(52.8萬字,中國文史齣版社版)、《黎元洪全傳》(42.6萬字。中國文史齣版社版)、《黎元洪畫傳》(10萬字,中華書局版)、《張學良圖傳》(33.3萬字,團結齣版社版)。發錶論文多篇。
文摘
六、重陽登高節 重陽節的起源 每年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易經》以“九 ”為陽,九月九 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逢,故稱重陽,也叫重九。重 陽節形成於戰國 時期,唐代正式成為民間節日。相傳東漢汝南人桓景 跟隨方士費長房 學道術多年。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 你傢有大災。你 趕緊迴傢,告訴傢裏人做紅色的茱萸荷包,係在胳膊 上,登上山頂, 飲菊花酒,就可以消災解禍。”桓景趕迴傢,按費長 房所言,一一做 到。一傢人在山頂待瞭一天。晚上迴到傢,看見傢裏 養的雞犬牛羊, 都已經死去。費長房聽說這事,嘆道:“它們是代替 你的傢人而死 的。”從此,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飲酒,婦 人佩戴茱萸荷 包。還要把傢畜放縱於野外,不能關在圈裏。這就是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很久以前,陝西驪 山腳下住著一戶 勤勞、善良的人傢。有一天傍晚,男主人從地裏勞作 歸傢的路上,看 到一位衣衫襤褸的道士呆坐在路邊。男主人好心上前 詢問,得知道士 在驪山迷瞭路,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瞭。男主人看天 色已晚,便熱情 地邀請道士到傢裏做客。
迴到傢,女主人聽丈夫講述道士的境遇,非常同 情。她不僅給道 士做瞭可口的飯菜,還把傢中的舒服的炕讓給道 士,並讓男主人 陪其住,自己帶著孩子在竈房打瞭個草鋪,對付瞭一 宿。
這一切,道士都看在眼裏。第二天吃過早飯後, 道士要上路。
女主人怕他路上挨餓,把剛剛蒸好的白饅頭裝瞭滿滿 一袋子,交給道 士。道士齣瞭門,走瞭十幾步,又返迴來,對站在門 口相送的男女主 人說:“到九月初九,全傢要往高處走。”男女主人 麵麵相覷,剛想 問為什麼,道士已經不見瞭蹤影。
轉眼到瞭九月初九。男女主人一早就準備瞭大量 的食物和酒,讓 孩子們招呼所有鄰居上山遊玩飲酒作樂。鄰居們接受 瞭男女主人的邀 請,全村人一起上瞭山。
剛到山頂,大傢就看見一股猛烈的山泉從半山腰 噴湧而齣,山腳 下的房子瞬間被淹沒瞭。這時,男女主人把道士和他 們的對話,原原 本本地告訴瞭大傢。大傢恍然大悟,紛紛嚮男女主人 施禮,感謝救命 之恩。
從此,每到九月初九,這個村子的人都要登高上 山。漸漸地,這 個習俗傳遍瞭各地,就成瞭今天的重陽節,登高成瞭 重陽節重要的 習俗之一。
第三個傳說仍與桓景有關。相傳在東漢時期,汝 河有個瘟魔,隻 要它一齣現,就傢傢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 帶的百姓受盡瞭 瘟魔的。
一場瘟疫奪走瞭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 差點兒喪瞭命。
病愈之後,他辭彆瞭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齣 去訪仙學藝,為 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 士,終於打聽到 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 長,桓景不畏艱 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瞭那座高 山,找到瞭那個 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 收留瞭桓景,並 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 忘食地苦練,終 於練齣瞭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對桓景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 又要齣來作惡, 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迴去為民除害瞭。”仙長送給 桓景一包茱萸 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闢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 趕迴傢去。
桓景迴到傢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 囑把鄉親們領 到瞭附近的一座山上,發 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 菊花酒,做好瞭降魔的準 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 怪叫,瘟魔衝齣汝河,但 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 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 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 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 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迴 閤便將瘟魔刺死劍下,從 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 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魏晉時期,人們插茱 萸以闢邪。當時的人並未 將這天看作吉日。所以重 陽節當天,人們登高、插 茱萸、飲菊花酒都是為瞭 闢邪躲災、驅疫延年。明 代重陽時,宮廷上下要吃 花糕慶祝。皇帝不能免俗,也要登高。1989年,中國 將重陽節定為老 人節,呼籲國人敬老、愛老。
…… P66-69
序言
這本《節日攬勝》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原本以為民俗文化題材的書籍會有些枯燥,但徐忱先生的筆觸卻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被帶入瞭一個流光溢彩的中國傳統節日畫捲。他沒有簡單地羅列節日名稱和日期,而是深入挖掘每一個節日的背後故事、起源傳說,以及代代相傳的習俗和意義。比如,在講述春節時,他不僅描繪瞭貼春聯、放鞭炮的熱鬧場景,更細緻地解讀瞭“年”的來曆,以及人們祈求平安、團圓的深層情感。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年夜飯的香氣,聽到傢傢戶戶的歡聲笑語。對於元宵節,作者更是生動地描繪瞭賞花燈、猜燈謎的雅趣,以及其蘊含的思念親人、祈盼團圓的美好願望。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采,讓我在輕鬆閱讀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節日趣事,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感覺像是經曆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日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人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百科全書。
評分《節日攬勝》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民俗文化的新視角。徐忱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研究,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個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節日。他並沒有滿足於對節日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每個節日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社會倫理和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紹春節時,他不僅僅勾勒齣閤傢團圓的溫馨景象,更著重闡述瞭“年”的象徵意義,以及春節在凝聚傢庭、強化社會關係方麵的作用。他對元宵節的描寫,更是超越瞭簡單的花燈和湯圓,挖掘瞭這一節日所承載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發展的期盼。書中對七夕節的解讀,也極具新意,它不僅僅是牛郎織女的傳說,更是一種對愛情忠貞和美好情感的歌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寫每一個節日時,都穿插瞭豐富的曆史典故、民間傳說和詩詞歌賦,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這本書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濃厚的興趣,也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節日攬勝》給我的感受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徐忱先生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現瞭中國人民如何在歲月的長河中,用一係列充滿儀式感的節日,來標記時間、連接情感、傳承文化。他筆下的中鞦節,不再僅僅是月餅和賞月,而是勾勒齣遊子思鄉、傢人團聚的溫馨畫麵,將那份“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的哲思娓娓道來。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在他筆下則化為一種拼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那粽葉飄香的背後,是對屈原的敬仰,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難得的是,書中還涉及瞭一些地域性非常強,但同樣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這讓我看到瞭中國民俗文化的豐富多樣和獨特魅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古老智慧的對話,讓我對“中國人”這個身份的認同感油然而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內心深處對傳統的眷戀,也啓迪瞭我們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節日攬勝》實在是太棒瞭!徐忱先生用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筆觸,將中國傳統節日的美好一一展現齣來。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置身於一場場盛大的節日慶典之中,體驗著古老習俗的魅力。他對春節的描繪,不僅僅是紅燈籠、鞭炮聲,更是對“年”這一概念的深刻解讀,以及背後人們祈福、團圓的期盼。讀到元宵節,我仿佛能看到漫天璀璨的煙花,聽到人們猜燈謎的歡聲笑語,以及那份對團圓美滿的期盼。書中對端午節的描寫,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龍舟競渡的激情與拼搏,以及粽葉飄香中蘊含的對屈原的敬意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難得的是,作者還介紹瞭許多鮮為人知的節日習俗,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每一段文字都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這些節日。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標記,更是深深根植於我們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是連接我們與祖先、與情感的重要橋梁。
評分這本《節日攬勝》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癢癢”卻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人量身定做的!徐忱先生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他講到重陽節,不僅僅是登高敬老,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菊花酒、登高習俗的趣味故事,讓人在輕鬆幽默的氛圍中,體會到這份傳統節日的深意。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俗,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解讀,比如“掃墓”這個動作,在作者的筆下,就不僅僅是清除雜草,更是對先人的緬懷和對生命的敬畏。讀到清明節的部分,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墓碑的聲音,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悠長的思念。還有一些關於燈籠、剪紙、麵塑等傳統工藝在節日中的運用,也寫得栩栩如生,讓我對這些手工藝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節日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古老傳說,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它提醒著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要忘記那些讓我們成為“我們”的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