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一代天氣雷達産品應用技術論文集(2005-2010)
定價:70.00元
售價:51.1元,便宜18.9元,摺扣73
作者:柴秀梅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02951757
字數:
頁碼:4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新一代天氣雷達産品應用技術論文集(2005-2010)》收錄的內容全部來自2005—2010年雷達學術年會徵集到的論文,共計54篇。內容包括:暴雨、強冰雹、龍捲、颮綫雷雨大風、颱風等的多普勒天氣雷達監測和預警學術論文。
內容提要
《新一代天氣雷達産品應用技術論文集(2005-2010)》主要從曆年來雷達氣象學委員會徵集的論文中,篩選齣具有業務使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來自基層颱站的氣象工作者的手筆,涵蓋瞭新一代天氣雷達在近幾年發生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成因、預報難點、預報技術等方麵的應用情況,提齣瞭可供預報業務藉鑒的預報著眼點和結論,基本上反映瞭自1998年開始建站以來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的應用情況和技術發展水平。
《新一代天氣雷達産品應用技術論文集(2005-2010)》可作為氣象颱站預報人員進行業務經驗交流使用,也可作為雷達颱站機務人員、科研人員的參考用書。
目錄
序
2010年
北京城區兩次突發性強對流暴雨的對比分析
形成持續性暴雨的三種迴波係統
“3.5”閩北罕見冰雹過程CINRAD迴波特徵
強對流天氣在風廓綫産品上的前兆特徵分析
“09.11”冀南特大暴雪的多普勒雷達特徵分析
一次突發性暴雨的前兆特徵分析
初春降水多相態轉化成因及雷達迴波分析
“藍金”模式在華北一次冷渦強降水中的應用
“20090719”緻災冰雹的多普勒雷達迴波特徵分析
2009年
奧運氣象服務中的短時預報及預警
一次強對流天氣的閃電雷達特徵分析
強降水引發柳州“7.5”洪水的多普勒雷達産品分析
天山北坡一次強對流風暴[)oppler雷達迴波演變特徵分析
用多普勒雷達資料識彆雹暴的形成和演變
2008年
一次陣風鋒觸發的局地強冰雹天氣過程分析
利用CINRAD/SA雷達製作雷雨大風臨近預報和預警
京津及鄰近地區暖季強對流風暴的氣候分布特徵
多普勒雷達産品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特徵分析
一次大範圍大風天氣多普勒雷達資料特徵分析
雷達觀測的渤海灣海陸風輻閤綫與自動站資料的對比分析
重慶2008年7月21日颮綫過程天氣分析
一次典型降雹過程CINRAD/SB雷達資料分析
一次颮綫過程的多普勒雷達資料分析
多普勒雷達分析我國華東地區登陸颱風軸對稱降水特徵
一次冰雹大風天氣的多普勒雷達迴波特徵分析
“浣熊”颱風的多普勒雷達風場結構和移動路徑研究
CINRAD/CC雷達資料在麗江冰雹探測中的應用研究
新一代天氣雷達對一次暴洪的監測和應用
準噶爾盆地南緣一次冰雹天氣的形成機理分析
石傢莊地區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綫特徵分析
一次蘇皖龍捲的多普勒雷達分析及其成因分析
2007年天津地區連續降雹多普勒雷達迴波特徵分析
2006年
北京地區夏季對流風暴雷達氣候的研究
弱冰雹雲雷達迴波結構特徵的分析
基於多部新一代天氣雷達産品的突發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係統研究與應用
上海“050628'’一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的特徵與成因分析
一次颮綫天氣過程多普勒雷達産品分析及臨近預報
鷹潭市兩次強對流天氣過程雷達資料分析
一次強對流天氣綜閤分析
一次颮綫型“弓”型迴波的多普勒雷達特徵分析
CINRAD/CC對一次冰雹雲特徵的探測
冰雹指數剖析及在災害性強降水預報中的應用
一次低渦切變暴雨過程的多普勒雷達資料分析
淮北強龍捲天氣新一代天氣雷達産品分析及在臨近預報中的應用
多普勒雷達徑嚮速度資料在對流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魯北地區強對流風暴CINRAD氣象産品統計特徵分析
應用雲圖和多普勒雷達速度場討論颱風“珍珠”與冷空氣的相互作用
颱風“麥莎”螺鏇帶迴波追蹤與實時降水估測分析
——溫州雷達臨近預報係統研究試驗
雷達産品在颱風“珍珠”暴雨落區預報中的應用
強烈雹暴“三體散射”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分析
2005年
哈爾濱0710局地短時暴雨的CINRAD/CC迴波特徵分析
一次強風暴的CINRAD/SA雷達産品特徵分析
一次城市超級風暴單體的特徵分析
“艾利”熱帶風暴多普勒雷達定位方法的探討
作者介紹
文摘
雷達觀測的渤海灣海陸風輻閤綫與自動站資料的對比分析
盧煥珍1趙玉潔1俞小鼎2馮金湖1
(1天津濱海新區氣象預警中心,天津300457;2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為瞭研究渤海西岸海陸風的演變規律,應用天津新一代天氣雷達結閤地麵自動氣象站實時資料,統計分析2007年雷達監測到的由渤海灣海陸風導緻的邊界層輻閤綫的生消、演變規律,並研究雷達觀測的海陸風輻閤綫與自動站觀測的渤海灣海陸風的對應關係。結果錶明:1)雷達探測的沿海岸綫形成的邊界層輻閤綫對應的就是渤海灣海陸風輻閤綫;2)海陸風輻閤綫隻有在每年的5-9月纔能在雷達上觀測到,而且主要集中在6、9月;3)晴空環境下,當較強的一條海陸風輻閤綫沿海岸綫或在海上生成後移過雷達站,或直接生成在雷達站西北側時,自動站觀測顯示陸風轉為海風;4)雷達探測的海陸風輻閤綫強度越強,且其垂直伸展高度越高,對應的自動站觀測的海風風速越大。
關鍵詞:多普勒雷達 渤海灣海陸風輻閤綫 自動氣象站
引言
雷達在晴空情況下探測到的弱窄帶迴波一般都對應大氣邊界層內的輻閤綫。輻閤綫之所以會以窄帶迴波的形式呈現在雷達迴波上,存在兩種可能的機製。一種機製是輻閤綫上較強的湍流造成大氣摺射指數脈動較大而産生迴波,即所謂的Bragg散射,另外一種機製是昆蟲濃度沿著輻閤綫相對集中而産生一定強度的迴波。Wilson等(1994)利用多波長和雙偏振雷達對上述兩種機製的研究錶明,第二種機製在邊界層晴空窄帶迴波的形成中占據支配地位。
天津新一代天氣雷達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渤海灣西岸的塘沽站,它能夠捕獲渤海灣海陸風中尺度天氣係統,並且提供高分辨率,包括空間1°×1km、時間間隔6分鍾的精細産品。在晴空環境下,天津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到的邊界層輻閤綫的演變、進退與渤海灣西岸海陸風的變化密切相關。海陸風塘沽站全年均可觀測到,但夏季強於鼕季,海風強於陸風。海陸風雖然隻是由海陸溫差引起的距海岸綫幾十韆米的中尺度現象,但反過來又影響沿海地區的溫度場、濕度場和風場的分布[鬍,從而影響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産的布局,可見開展晴空環境下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的渤海灣海陸風輻閤綫的研究對提高天氣預報(尤其是溫度和風的預報)準確率以及對沿海地區的工農業生産具有重大意義。
……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坦白說,是那個年代的標準配置,紙張略微偏黃,裝訂也談不上精美,但重點從來都不在於外錶。我拿到手的時候,主要關注的是內容的密度和深度。我記得當時在做一個關於雷暴外推預報的項目,急需查找一些早期基於多普勒雷達的運動矢量提取方法。這本書裏恰好有一篇專門討論瞭基於區域跟蹤算法的改進方案,雖然方法略顯基礎,但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讓我可以沿著這條思路進行優化和突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文章後麵都附帶有詳細的實驗數據對比,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陳述,這種實證精神在那個信息相對不那麼流通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對照著一本專門的雷達氣象學教材纔能完全理解某些復雜的數學模型,這本身也是一種深入學習的過程。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技術手冊的閤集,充滿瞭乾貨,適閤那些希望深入瞭解特定技術發展脈絡的研究者。
評分作為一本技術論文集,這本書的編輯工作似乎並未達到商業齣版物的最高標準。很多章節的圖錶分辨率偏低,有些坐標軸上的標簽模糊不清,這在查閱細節數據時確實造成瞭不小的麻煩。不過,拋開這些硬件上的不足,其內容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對其中幾篇關於雷達數據質量控製(QC)的探討印象深刻。在實際業務運行中,如何有效地剔除地物雜波、處理衰減和旁瓣乾擾,是決定産品可用性的關鍵。書中對幾種經典的QC算法進行瞭對比分析,並結閤實際案例說明瞭在特定環境下哪種方法更為穩健。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問題解決的論述結構,非常貼閤工程應用的需求。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再先進的理論,也需要經過嚴苛的質量控製和大量的實際檢驗纔能真正投入使用。它教會瞭我,在追求高精度的同時,如何保證數據的“乾淨”與可靠性,這是任何氣象産品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年代感,那種沉穩的藍色調,配上略顯陳舊的字體,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時期的科研氛圍裏。我當時對氣象學還處於摸索階段,手裏拿著這本集子,感覺就像拿到瞭一把開啓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尤其是翻開目錄的時候,那些密密麻麻的技術術語和項目名稱,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讓人肅然起敬。我記得有幾篇關於新一代雷達掃描策略優化的文章,講得非常細緻,從數據采集的頻率到信號處理的算法,都有詳盡的論述。雖然我現在可能已經接觸瞭更新的技術,但迴看這些早期的探索,更能體會到科研工作者們篳路藍縷的艱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特定時間段的技術進展,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這種框架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雷達數據可視化和産品製作的章節,它們展示瞭如何將原始的探測信息轉化為對業務有用的直觀産品,這對培養新人的實際應用能力至關重要。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抱有很高的期待,畢竟是五年多的成果匯編。但閱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個階段性成果的快照,而不是一部係統性的教科書。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差異非常大,有的文章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讀起來酣暢淋灕;而有的則顯得比較鬆散,像是一份內部報告的謄寫稿,專業術語堆砌較多,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紹。我在找一些關於微物理參數反演的論文時,體驗尤為明顯。有些作者對反演算法的誤差分析做得非常到位,甚至考慮到瞭不同氣候帶對參數選擇的影響,讀來讓人受益匪淺。但另一些則隻是簡單地羅列瞭公式,結論也比較保守,給後續研究者的啓發性就相對較弱瞭。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去篩選和吸收,它更適閤作為某個特定技術領域“曆史參考書”來使用,而非入門讀物。挑選齣精華部分,加以吸收,是閱讀此書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非常微妙,正好卡在新舊技術迭代的關口。我當時所在的單位正準備從傳統的基於迴波強度判斷的預警模式,轉嚮更依賴多普勒速度場和新一代雷達特徵參量的分析。因此,這本書裏的內容,特彆是關於對流天氣識彆和風暴結構分析的幾篇文章,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指導意義。我記得有一篇關於“鈎狀迴波”識彆的自動化流程探索,它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形態學處理和閾值設定來提高對強對流天性的捕捉率。那段時間,我們實驗室的預報員幾乎人手一份,根據書裏的建議對預報流程進行瞭大量的調整和測試。盡管現在我們有瞭更先進的機器學習模型來輔助識彆,但迴顧那個時期,正是依賴於這些基於物理機製的紮實工作,纔為後續更復雜的算法奠定瞭基礎。這本書是那個時代氣象工作者們腳踏實地、不斷探索的最好見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