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
定价:70.00元
售价:51.1元,便宜18.9元,折扣73
作者:柴秀梅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02951757
字数:
页码:4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收录的内容全部来自2005—2010年雷达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共计54篇。内容包括:暴雨、强冰雹、龙卷、飑线雷雨大风、台风等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和预警学术论文。
内容提要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主要从历年来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征集的论文中,筛选出具有业务使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来自基层台站的气象工作者的手笔,涵盖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在近几年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成因、预报难点、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可供预报业务借鉴的预报着眼点和结论,基本上反映了自1998年开始建站以来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情况和技术发展水平。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可作为气象台站预报人员进行业务经验交流使用,也可作为雷达台站机务人员、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序
2010年
北京城区两次突发性强对流暴雨的对比分析
形成持续性暴雨的三种回波系统
“3.5”闽北罕见冰雹过程CINRAD回波特征
强对流天气在风廓线产品上的前兆特征分析
“09.11”冀南特大暴雪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一次突发性暴雨的前兆特征分析
初春降水多相态转化成因及雷达回波分析
“蓝金”模式在华北一次冷涡强降水中的应用
“20090719”致灾冰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009年
奥运气象服务中的短时预报及预警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闪电雷达特征分析
强降水引发柳州“7.5”洪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
天山北坡一次强对流风暴[)oppler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
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识别雹暴的形成和演变
2008年
一次阵风锋触发的局地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CINRAD/SA雷达制作雷雨大风临近预报和预警
京津及邻近地区暖季强对流风暴的气候分布特征
多普勒雷达产品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
一次大范围大风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
重庆2008年7月21日飑线过程天气分析
一次典型降雹过程CINRAD/SB雷达资料分析
一次飑线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多普勒雷达分析我国华东地区登陆台风轴对称降水特征
一次冰雹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浣熊”台风的多普勒雷达风场结构和移动路径研究
CINRAD/CC雷达资料在丽江冰雹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新一代天气雷达对一次暴洪的监测和应用
准噶尔盆地南缘一次冰雹天气的形成机理分析
石家庄地区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特征分析
一次苏皖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分析及其成因分析
2007年天津地区连续降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006年
北京地区夏季对流风暴雷达气候的研究
弱冰雹云雷达回波结构特征的分析
基于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突发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上海“050628'’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及临近预报
鹰潭市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雷达资料分析
一次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
一次飑线型“弓”型回波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CINRAD/CC对一次冰雹云特征的探测
冰雹指数剖析及在灾害性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一次低涡切变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淮北强龙卷天气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及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在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鲁北地区强对流风暴CINRAD气象产品统计特征分析
应用云图和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讨论台风“珍珠”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
台风“麦莎”螺旋带回波追踪与实时降水估测分析
——温州雷达临近预报系统研究试验
雷达产品在台风“珍珠”暴雨落区预报中的应用
强烈雹暴“三体散射”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2005年
哈尔滨0710局地短时暴雨的CINRAD/CC回波特征分析
一次强风暴的CINRAD/SA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一次城市超级风暴单体的特征分析
“艾利”热带风暴多普勒雷达定位方法的探讨
作者介绍
文摘
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
卢焕珍1赵玉洁1俞小鼎2冯金湖1
(1天津滨海新区气象预警中心,天津300457;2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为了研究渤海西岸海陆风的演变规律,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雷达监测到的由渤海湾海陆风导致的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雷达观测的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雷达探测的沿海岸线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对应的就是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2)海陆风辐合线只有在每年的5-9月才能在雷达上观测到,而且主要集中在6、9月;3)晴空环境下,当较强的一条海陆风辐合线沿海岸线或在海上生成后移过雷达站,或直接生成在雷达站西北侧时,自动站观测显示陆风转为海风;4)雷达探测的海陆风辐合线强度越强,且其垂直伸展高度越高,对应的自动站观测的海风风速越大。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 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 自动气象站
引言
雷达在晴空情况下探测到的弱窄带回波一般都对应大气边界层内的辐合线。辐合线之所以会以窄带回波的形式呈现在雷达回波上,存在两种可能的机制。一种机制是辐合线上较强的湍流造成大气折射指数脉动较大而产生回波,即所谓的Bragg散射,另外一种机制是昆虫浓度沿着辐合线相对集中而产生一定强度的回波。Wilson等(1994)利用多波长和双偏振雷达对上述两种机制的研究表明,第二种机制在边界层晴空窄带回波的形成中占据支配地位。
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地理位置正好位于渤海湾西岸的塘沽站,它能够捕获渤海湾海陆风中尺度天气系统,并且提供高分辨率,包括空间1°×1km、时间间隔6分钟的精细产品。在晴空环境下,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的演变、进退与渤海湾西岸海陆风的变化密切相关。海陆风塘沽站全年均可观测到,但夏季强于冬季,海风强于陆风。海陆风虽然只是由海陆温差引起的距海岸线几十千米的中尺度现象,但反过来又影响沿海地区的温度场、湿度场和风场的分布[胡,从而影响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可见开展晴空环境下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的研究对提高天气预报(尤其是温度和风的预报)准确率以及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是五年多的成果汇编。但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快照,而不是一部系统性的教科书。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差异非常大,有的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读起来酣畅淋漓;而有的则显得比较松散,像是一份内部报告的誊写稿,专业术语堆砌较多,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我在找一些关于微物理参数反演的论文时,体验尤为明显。有些作者对反演算法的误差分析做得非常到位,甚至考虑到了不同气候带对参数选择的影响,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但另一些则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公式,结论也比较保守,给后续研究者的启发性就相对较弱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去筛选和吸收,它更适合作为某个特定技术领域“历史参考书”来使用,而非入门读物。挑选出精华部分,加以吸收,是阅读此书的关键。
评分作为一本技术论文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似乎并未达到商业出版物的最高标准。很多章节的图表分辨率偏低,有些坐标轴上的标签模糊不清,这在查阅细节数据时确实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不过,抛开这些硬件上的不足,其内容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雷达数据质量控制(QC)的探讨印象深刻。在实际业务运行中,如何有效地剔除地物杂波、处理衰减和旁瓣干扰,是决定产品可用性的关键。书中对几种经典的QC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在特定环境下哪种方法更为稳健。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问题解决的论述结构,非常贴合工程应用的需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再先进的理论,也需要经过严苛的质量控制和大量的实际检验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它教会了我,在追求高精度的同时,如何保证数据的“干净”与可靠性,这是任何气象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坦白说,是那个年代的标准配置,纸张略微偏黄,装订也谈不上精美,但重点从来都不在于外表。我拿到手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内容的密度和深度。我记得当时在做一个关于雷暴外推预报的项目,急需查找一些早期基于多普勒雷达的运动矢量提取方法。这本书里恰好有一篇专门讨论了基于区域跟踪算法的改进方案,虽然方法略显基础,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可以沿着这条思路进行优化和突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文章后面都附带有详细的实验数据对比,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陈述,这种实证精神在那个信息相对不那么流通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着一本专门的雷达气象学教材才能完全理解某些复杂的数学模型,这本身也是一种深入学习的过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技术手册的合集,充满了干货,适合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特定技术发展脉络的研究者。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非常微妙,正好卡在新旧技术迭代的关口。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正准备从传统的基于回波强度判断的预警模式,转向更依赖多普勒速度场和新一代雷达特征参量的分析。因此,这本书里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对流天气识别和风暴结构分析的几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指导意义。我记得有一篇关于“钩状回波”识别的自动化流程探索,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形态学处理和阈值设定来提高对强对流天性的捕捉率。那段时间,我们实验室的预报员几乎人手一份,根据书里的建议对预报流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测试。尽管现在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辅助识别,但回顾那个时期,正是依赖于这些基于物理机制的扎实工作,才为后续更复杂的算法奠定了基础。这本书是那个时代气象工作者们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的最好见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略显陈旧的字体,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时期的科研氛围里。我当时对气象学还处于摸索阶段,手里拿着这本集子,感觉就像拿到了一把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尤其是翻开目录的时候,那些密密麻麻的技术术语和项目名称,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我记得有几篇关于新一代雷达扫描策略优化的文章,讲得非常细致,从数据采集的频率到信号处理的算法,都有详尽的论述。虽然我现在可能已经接触了更新的技术,但回看这些早期的探索,更能体会到科研工作者们筚路蓝缕的艰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特定时间段的技术进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这种框架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雷达数据可视化和产品制作的章节,它们展示了如何将原始的探测信息转化为对业务有用的直观产品,这对培养新人的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