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0302717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危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报告围绕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起源及创新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报告解剖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并对我国及地方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作了分析。然后,报告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实,就如何进行危机后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升级提出了看法和政策建议。
此外,报告还对一年以来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
本报告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份报告的厚重感带来的是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它迫使我不断地去思考和对比我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报告所描述的2009年之间的差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迷人。我特别好奇报告对特定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判断是否准确。例如,在当时被寄予厚望的某些技术领域,今天的我们回望,哪些最终成为了支撑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而哪些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期爆发?如果报告能对这种“成功”与“未竟”的路径差异进行复盘和总结,分析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比如市场化机制的成熟度、产业链配套的完善程度,那将是极富启发性的。这种对历史路径的剖析,远比单纯的现状描述更有价值,因为它为我们今天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支撑。
评分总体而言,这份报告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性和政策的指导性并重的气质,适合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科技战略决策逻辑的专业人士或深度爱好者。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科研机构发展差异的比较分析。中国的科技发展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科研投入、人才集聚、成果转化效率上必然存在巨大的鸿沟。我希望报告能直面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探讨中央政策是如何试图平衡这种差异,例如对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科研倾斜政策效果如何?如果报告能够以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公平性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GDP和技术指标的层面,那么它对读者的触动将更为深刻,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国在追求技术先进性时所付出的复杂代价与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克制而有力”。它没有过多使用煽情的语言来渲染成就,而是用大量严谨的数据图表和客观的描述来支撑论点,这种冷静的叙事方式,反而增强了其可信度和专业性。我特别关注报告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因为“自主创新”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内涵却常常模糊的概念。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套可量化的、具有时代烙印的评估体系。例如,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之外,报告是否深入分析了这些知识产权的质量、国际影响力以及对核心产业升级的实际贡献度?更进一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投入比例上,是否体现了对“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的足够重视?我希望阅读后,能够对“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有一个更清晰、更不带偏见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评分初翻目录时,我就被其结构严谨的逻辑框架所吸引。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天马行空的叙事方式,而是遵循了清晰的部门划分和主题聚焦,这对于需要系统性了解某一特定领域发展状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章节安排,因为科技竞争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非常想知道,2009年前后,国家在吸引和留住高端科研人才方面,推行的那些激励政策,其在实际操作层面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有没有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出那些政策如何影响了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的职业选择和创新产出?一个好的报告,不应只是描绘宏伟蓝图,更要揭示执行层面的真实图景,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阻力与挑战。如果报告能深入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微观层面,展现出政策从上到下渗透过程中的“损耗”与“变异”,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金色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严肃而权威的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这是一本需要认真对待的深度研究成果。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扎实的装帧吸引了,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的密度和广度。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出2009年前后中国科技领域的脉络与格局。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爬坡期。我非常好奇,报告是如何梳理和评估当年那些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比如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投入产出比如何?是否对当时的政策导向进行了深刻反思?例如,那些旨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举措,在实际操作层面究竟遭遇了哪些瓶颈,报告有没有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能提供基于详实一手资料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分析,为理解中国如何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提供一个坚实的基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