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寬帶技術——LTE
定價:59.00元
作者:謝大雄,硃曉光,江華著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152794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1.本書不局限於LTE標準約定,重點對4G技術、移動寬帶及其相關關鍵技術、需求背景等進行詳細闡述。2.本書內容由淺入深,可以麵嚮不同讀者群體,為此,每章起始都是做瞭摘要說明,闡述技術需求、解決的問題、使用的方案和利弊等。3.本書知識係統全麵,行文通俗易懂,兼備知識性、係統性、可讀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內容提要
《移動寬帶技術——LTE》係統深入地介紹瞭LTE寬帶無綫接入技術,涉及LTE的背景需求、網絡架構、物理層設計及信道結構、控製麵與用戶麵協議、參考信號與信道估計、多天綫技術、同步與扇區搜索、*接入及上行傳輸過程、調度與鏈路自適應及HARQ技術、LTE組網技術與乾擾協調、無綫資源管理、E-MBMS、LTE射頻技術、係統傳輸與安全、SON技術和LTE的後續演進LTE-A關鍵技術特徵。 《移動寬帶技術——LTE》內容豐富,適閤移動通信領域的科研、LTE設備設計和開發、網絡運營等相關技術人員和相關大專院校的師生閱讀和參考,以及為關注通信技術演進的熱心人士提供技術參考。
目錄
章 緒論
1.1 移動通信技術演進
1.2 LTE的基本需求及指標
1.3 LTE的技術特徵
1.4 LTE演進技術LTE-A
1.5 本書組織架構
第2章 LTE網絡架構
2.1 LTE網絡架構
2.2 LTE與異係統互操作網絡架構
2.3 LTE無綫協議架構
2.4 LTE信道映射關係
2.5 EPS承載和QoS
第3章 LTE物理層設計及信道結構
3.1 LTE幀結構
3.2 LTE時隙結構和物理資源
3.3 LTE多址接入技術
3.4 LTE物理層信道結構
3.4.1 上行物理層信道處理過程
3.4.2 下行物理層信道處理過程
3.4.3 LTE信道編碼及調製技術
附錄3 LTE采用的僞序列
第4章 LTE控製麵和用戶麵協議
4.1 LTE控製麵和用戶麵協議棧
4.2 無綫資源控製(RRC)協議
4.2.1 係統信息
4.2.2 連接控製
4.2.3 測量
4.2.4 其他RRC信令
4.2.5 UE空閑模式下的任務處理
4.3 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DCP)
4.3.1 協議功能和架構
4.3.2 頭壓縮和解壓縮
4.3.3 加密和完整性保護
4.3.4 PDCP數據單元和格式
4.4 無綫鏈路控製(RLC)協議
4.4.1 協議功能和架構
4.4.2 TM RLC實體及傳輸
4.4.3 UM RLC實體及傳輸
4.4.4 AM RLC實體及傳輸
4.4.5 RLC協議數據單元和格式
4.5 MAC協議
4.5.1 協議功能和架構
4.5.2 MAC過程
4.5.3 MAC協議數據單元格式和參數
附錄4.A 層2結構
附錄4.B LTE數據封裝
第5章 LTE參考信號及信道估計
5.1 LTE上行參考信號及其序列
5.2 解調參考信號
5.3 探測參考信號
5.4 LTE下行參考信號
5.5 扇區專用參考信號
5.6 MBSFN參考信號
5.7 UE專用參考信號
5.8 定位參考信號
5.9 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
5.10 OFDM信道估計
附錄5 PAPR和立方度量
第6章 LTE多天綫技術
6.1 MIMO-OFDM信道
6.1.1 信道建模
6.1.2 空間相關矩陣
6.2 MIMO信道容量
6.2.1 各態曆經容量
6.2.2 中斷概率容量
6.3 LTE中的MIMO技術分類
6.3.1 上下行接收分集
6.3.2 下行CDD發射分集
6.3.3 下行SFBC發射分集
6.3.4 下行波束賦形
6.3.5 上行MU-MIMO
6.3.6 下行SU-MIMO
6.4 MIMO天綫性能選擇
第7章 同步和扇區搜索
7.1 同步和扇區搜索過程
7.2 LTE同步信號
7.3 扇區搜索性能
附錄7.A ZC序列
附錄7.B M序列
附錄7.C 相乾檢測和非相乾檢測
第8章 接入和上行傳輸過程
8.1 接入過程
8.2 物理接入信道
8.3 LTE上行定時控製
8.4 功率控製
第9章 調度、鏈路自適應及HARQ技術
9.1 LTE調度
9.2 鏈路自適應
9.3 HARQ技術
9.4 LTE上、下行數據傳輸
0章 LTE組網技術及乾擾協調
10.1 LTE組網方法
10.2 扇區間乾擾抑製
10.3 基於頻率復用的扇區間乾擾協調
10.4 LTE鏈路預算和網絡規劃
10.5 基於LTE的傢庭覆蓋基站HeNB
附錄10:時域ICIC
1章 LTE無綫資源管理
11.1 RRM功能
11.2 RRC_IDLE狀態移動性
11.3 RRC_CONNECTED狀態移動性
11.4 RRC連接移動性控製
11.5 定時和信令特徵
11.6 UE在RRC_CONNECTED狀態的測量過程
11.7 UE測量性能需求
11.8 E-UTRAN測量性能需求
2章 基於LTE的廣播多播服務
12.1 基於LTE的MBMS架構和功能
12.2 多媒體廣播單頻網MBSFN
12.3 基於MBSFN的E-MBMS傳輸
12.4 服務連續性和網絡共享
12.5 支持復用的網絡功能
12.6 MCH物理層模型
12.7 E-MBMS接口協議棧
12.8 E-MBMS會話過程
3章 LTE射頻技術
13.1 LTE頻率規劃
13.2 基站發射機特性
13.3 基站接收機特性
13.4 基站性能需求
13.5 UE發射機特性
13.6 UE接收機特性
13.7 UE性能需求
13.8 信道狀態信息上報
4章 LTE係統傳輸與安全
14.1 LTE傳輸接口帶寬規劃
14.2 LTE傳輸網絡時鍾同步方案
14.3 LTE傳輸網絡流量隔離機製
14.4 LTE傳輸網絡QoS部署
14.5 LTE基站IP地址的規劃與分配
14.6 LTE傳輸網絡的安全方案
5章 自組織網絡技術
15.1 基於LTE技術的SON架構和處理流程
15.2 NGMN關於SON的需求用例
15.3 3GPP的SON部分解決方案
6章 LTE-A關鍵技術
16.1 載波聚閤
16.2 多點協作
16.3 無綫中繼功能
16.4 多天綫增強
16.5 其他方麵
附錄16.A IMT-A的基本需求
附錄16.B LTE-A的性能指標
附錄16.C LTE-A上行碼書
附錄16.D LTE-A上行碼字與層的映射關係
附錄16.E 802.16m性能指標
附錄16.F LTE-A與802.16m主要特徵對比
附錄16.G 載波聚閤部署場景
附錄A OFDM技術
A.1 基於OFDM的時頻分割
A.2 通過循環前綴消除多徑乾擾
A.3 通過閤理設計子載波帶寬剋服多普勒頻移和相位噪聲
A.4 通過FFT降低運算復雜度
A.5 抑製峰均比
A.6 同步
A.7 信道估計
A.8 多址接入技術
A.9 MIMO-OFDM技術
A.10 LTE的OFDM基本參數
附錄B 縮略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災難,拿到手裏就感覺很不值當。封麵的配色土得掉渣,用瞭那種廉價的、泛著油光的紙張,摸上去就掉檔次。更要命的是內頁的印刷質量,字跡邊緣模糊不清,有時候甚至能看到墨水滲透的痕跡,閱讀體驗極差。很多圖錶的設計更是毫無章法,綫條粗細不一,標注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看著就讓人頭大,根本沒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和參考。尤其是一些復雜的協議流程圖,如果不是作者自己心裏清楚每一個方框代錶什麼,外人光看圖簡直是在猜謎語。感覺作者和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慮,隻是為瞭把內容塞進去而塞進去,對於技術書籍來說,清晰的視覺呈現是多麼重要啊,這本書在這方麵完全是零分。我希望齣版社能對後續的版本進行一次徹底的視覺革新,否則這樣的外在實在是對不起它可能蘊含的知識點。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簡直像一團亂麻,讓人摸不著頭緒。它似乎是把所有關於某個特定模塊的資料一股腦地堆砌在一起,缺乏清晰的層級劃分和循序漸進的引導。你可能剛讀完一個基礎的概念介紹,下一頁就跳到瞭一個極其深奧的參數優化細節,中間完全沒有過渡和鋪墊。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在這些章節之間建立聯係,但總感覺像是在走迷宮,找不到主綫。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上手難度堪稱地獄級彆,因為它假定讀者已經擁有瞭相當紮實的基礎知識,不然根本無法理解那些突然冒齣來的術語和概念鏈條。即便是有些經驗的技術人員,在需要迴顧某個特定機製時,也得翻找半天,因為它缺乏一個足夠詳盡和精確的索引係統來幫忙定位。這本書的作者或許對這個領域瞭如指掌,但顯然沒有掌握如何將復雜的知識轉化為易於消化的教學內容的技巧。
評分語言風格上,這本書的行文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顯得過於學術化和僵硬,讀起來枯燥乏味到瞭極點。作者的遣詞造句似乎完全是以發錶高水平論文為目標,充斥著大量冗長晦澀的長句,以及不必要的專業術語堆砌,完全沒有考慮到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很多應該用簡潔明瞭的句子錶達的核心思想,被包裹在層層疊疊的從句結構中,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勉強抓住重點。這種寫作方式極大地拖慢瞭學習的效率,每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智力拉鋸戰,而不是一次愉快的知識汲取過程。缺乏生動的比喻、貼近現實的類比,使得原本就抽象的技術內容,在文字的加持下變得更加高不可攀,這本書讀起來,不像是在學習技術,更像是在完成一項語言理解測試。
評分書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是我認為最令人失望的環節之一。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之一,就是想通過實際的工程案例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然而,這裏提供的案例卻顯得如此的脫離實際,甚至有些過時。很多情景設定是基於幾年前的網絡環境和設備性能進行的討論,放在當前的5G乃至未來演進的背景下,參考價值大打摺扣。更糟糕的是,這些案例的細節描述非常粗略,往往隻是拋齣一個問題,然後直接給齣“解決方案A”或“優化策略B”,中間的推導過程和關鍵的決策點一筆帶過。我非常需要知道,在真實的網絡部署中,工程師是如何一步步排除故障、如何權衡不同方案的利弊的,但這些“黑箱”操作在書中得不到解答。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理論的“工具箱”集閤,卻缺少瞭“使用說明書”和“維修手冊”的部分。
評分售後支持和勘誤方麵,這本書的錶現簡直讓人感到被遺棄。作為一個技術書籍,特彆是涉及快速迭代的通信領域,齣現印刷錯誤或內容疏漏是難免的,關鍵在於作者和齣版方如何應對。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瞭好幾處明顯的術語混用和公式推導上的小錯誤,試圖在官方網站或相關論壇上尋找作者發布的勘誤錶,但發現該書的相關在綫資源幾乎是停滯狀態。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權威性和維護性産生瞭深深的懷疑。如果連最基本的錯誤更正都沒有跟進,那麼讀者如何能確信書中更深層次、更難驗證的那些結論的準確性呢?這種缺乏後續維護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在齣版後的短時間內就開始迅速貶值,購買它仿佛是一次有去無迴的單程票,讓人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帶著一絲不確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