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读本

炎黄文化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谆高强 著
图书标签:
  • 炎黄文化
  • 中华文明
  • 历史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民族
  • 教育
  • 科普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7651
商品编码:296565950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炎黄文化读本

定价:45.00元

作者:鲁谆高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0101276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炎黄文化读本》由鲁谆、高强著,较为全面地绍介了中华炎黄文化基本知识,对各地的炎黄文化遗迹做了实事求是的介绍。具体包括:创世神话说盘古、农耕的炎帝、黄帝的功德、九黎之君蚩尤、阪泉之战和涿鹿大战、嫘祖等。另外,书稿配有大量插图,使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炎黄文化的起源、流变以及价值等。在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民族竞争力重要方面的当今世界,书稿对于中华儿女进行文化寻根,加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普及炎黄文化的较好的读物。

目录



前 言
一、创世神话说盘古
 1.盘古开天辟地
 2.远古英雄辈出
 3.三皇草创文明
二、农耕的炎帝
 1.农业文明的创始
 2.“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3.炎帝与神农“合户”
 4.“和药济人”及其他
 5.“功德参合”见精神
 6.“故里之争”的启示
三、黄帝的功德
 1.五帝之首
 2.“垂衣裳而天下治”
 3.仓颉造字的传说
 4.巍巍桥山黄帝陵
四、“九黎之君”蚩尤
 1.东夷集团的首领
 2.蚩尤的主要功绩
 3.威震天下的战神
 4.苗族公认的始祖
五、阪泉之战和涿鹿大战
 1.阪泉之战与炎黄结盟
 2.涿鹿大战与中原一统
 3.合符釜山与“万国和”
六、蚕丝之神——嫘祖
 1.享誉世界的丝绸王国
 2.养蚕缫丝创始人
 3.好远游的“行神”
 4.众说纷纭话“西陵”
七、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
 1.炎黄二帝与华夏族
 2.汉族的形成
 3.从多元走向一体
 4.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必然
八、炎黄二帝与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根脉
 2.炎黄二帝与儒家文化
 3.炎黄二帝与道家文化
 4.炎黄二帝与法家文化
 4.炎黄二帝与中华医学
九、“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与涵义
 1.“炎黄子孙”称呼的来龙去脉
 2.“炎黄子孙”称呼的血缘性与文化性
 3.“炎黄子孙”称呼的当代价值
十、古代的炎黄祭祀
 1.中国古代的祭祀
 2.炎黄祭祀的缘起与演变
 3.古代炎黄祭祀的文化意蕴
十一、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
 1.颂扬炎黄二帝的诗歌
 2.甲午战争中的丘逢甲
 3.丘逢甲的爱国诗篇
十二、黄帝旗帜与辛亥革命
 1.黄帝——辛亥革命的旗帜
 2.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黄帝的论争
 3.中华民族复兴的开端
十三、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
 1.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
 2.不同凡响的祭奠仪式
 3.中华民族团结复兴的旗帜
十四、炎黄文化与龙的传人
 1.源远流长的龙崇拜
 2.炎黄二帝与龙的传人
 3.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4.龙与中华民族精神
十五、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
 1.当代“炎黄文化热”
 2.文化自觉与民族复兴
 3.炎黄文化与中国梦
后 记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韵新声:中国传统文化漫游》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从哲思玄理到诗词歌赋,从书画艺术到节日习俗,它们共同织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脉络。本书《古韵新声:中国传统文化漫游》并非一本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某一分支的学术专著,也不是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百科全书式罗列。相反,它是一次充满好奇与尊重的精神漫游,一次深入浅出的文化体验。我们试图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闪耀、至今依然温暖着我们的文化角落。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起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理解其深厚的底蕴,感受其永恒的魅力,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之连接的共鸣。 第一章:时间的印记——节日与民俗的流转 春节的锣鼓声,元宵的灯火阑 the,清明的细雨,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圆……这些镌刻在岁月年轮上的节点,不仅是中国人一年复一年的生活节奏,更是传承民族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带您探寻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春节,不仅仅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更是驱邪纳福、祈求丰年的古老仪式;元宵节的灯谜,展现的是古人的智慧与趣味;端午赛龙舟,纪念的是屈原的爱国情怀,也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中秋赏月,寄托的是思念与团圆的普世情感。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节日,本书还会轻轻拂过那些在时光中略显黯淡,却依然承载着地方记忆的民俗活动。或许是某种特定的祭祀仪式,或许是某个古老的传说,亦或是某种流传至今的手工艺,它们如同散落在中华大地的珍珠,折射出不同地域的风情万种。我们将从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入手,理解民俗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我们将看到,传统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休假,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是中华民族情感与认同的重要源泉。 第二章:智慧的低语——哲学与思想的启迪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者爱人”、“知行合一”……这些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的哲学理念,早已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本书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解读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我们不会陷入枯燥的学术辩论,而是尝试从生活中常见的道理中,捕捉到孔孟、老庄等先哲的智慧火花。 例如,为何中国人重视“和”?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又如何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之道?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比喻、浅显的例证,引导读者去感受这些古老思想的魅力,理解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及它们对于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将看到,这些哲学思想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精神的滋养和方向的指引。 第三章:艺术的芬芳——诗词、书画与戏曲的韵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不同时代诗人的心绪,理解诗歌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抒发个体情感。我们将聚焦于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解析其意象、结构和艺术手法,同时也会发掘一些鲜为人知的佳作,展现中国诗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笔墨线条、意境构图,展现了东方审美独特的魅力。水墨丹青,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文人情怀、人格精神的寄托。本书将引导读者欣赏那些大家名作,理解山水画中寄寓的自然情怀,花鸟画中体现的生命哲思,以及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严谨与自由。 中国戏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从京剧的华丽妆容到昆曲的婉转悠扬,从越剧的柔情似水到豫剧的质朴豪放,每一门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书将介绍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剧种的特点,让读者领略其艺术的魅力,理解戏曲如何通过表演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章:物质的传承——建筑、服饰与饮食的文化密码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故宫的宏伟壮丽,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还是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都蕴含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本书将从建筑的布局、材料、装饰等方面,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理解其所体现的风水理念、等级制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服饰,如汉服的飘逸,旗袍的典雅,马褂的实用,不仅仅是遮体蔽寒的衣物,更是身份、地位、审美情趣的象征。本书将追溯中国服饰的演变,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服饰特点,并探讨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饮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烟火气的一环。从八大菜系的独具匠心,到各地特色小吃的风味迥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书将带领读者品味中国美食背后的故事,理解不同食材的搭配之道,以及饮食文化如何与节庆、礼仪、人际交往紧密相连。我们将看到,一桌饭菜,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的交流,文化的传承。 第五章:生活的美学——茶道、瓷器与传统技艺的雅致 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茶道,不仅仅是泡茶饮茶的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本书将为您揭秘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不同的茶叶种类、泡茶方法,以及茶道中所蕴含的“和、静、怡、真”的精神。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以其温润的质地、精美的造型、丰富的纹饰,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本书将带您走进瓷器博物馆,欣赏历代名窑的精品,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并探讨瓷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除了茶与瓷,中国还孕育了无数精湛的传统技艺,如丝绸、刺绣、剪纸、年画、风筝等等。这些技艺,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中华民族勤劳与创造力的体现。本书将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艺,介绍其制作过程、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的生机。 结语 《古韵新声:中国传统文化漫游》的每一次探索,都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心中的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是我们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精神支撑。通过这次漫游,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丰富精神世界,并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古韵新声”。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认识与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炎黄文化读本》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旅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颇感兴趣,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那些古老故事的根源和意义。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道”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的精髓。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比如“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古代智者们如何在顺应自然、体悟天地间微妙的联系中,找到了人生的智慧和安宁。那些关于庄子逍遥游的描绘,老子道法自然的感悟,都让我对生命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这本书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将深刻的哲理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意象中,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对古老智慧的理解、吸收和发扬。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和军事,更在于其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炎黄文化读本》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激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书籍。书中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刻画,无论是治水的大禹,还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都充满了感人的力量。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牺牲奉献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仁”的阐释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情操,更是贯穿于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核心。书中通过对历代仁人志士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仁”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如何在守护家国、关爱民众中得以升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炎黄子孙,不仅要拥有悠久的历史,更要传承并发扬祖先所留下的优秀品质,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延续到未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从它的根源入手。《炎黄文化读本》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漫长而辉煌的过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礼”的论述,从祭祀祖先的庄重仪式,到人际交往的彬彬有礼,再到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秩序、和谐的追求。它让我理解了为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会被奉为圭臬,以及为何“和而不同”能够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书中通过对周公制礼作乐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早期社会如何通过一套成熟的礼乐制度,将个体行为规范化,将社会成员凝聚起来。这种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并影响了后世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礼”视为一种外在的礼貌,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一种对和谐社会构建的自觉行动。

评分

《炎黄文化读本》对我而言,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生活画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民俗风情、节日庆典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而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中秋的思念团圆,再到端午的纪念屈原,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我特别喜欢关于节日中食物的介绍,比如年夜饭的丰盛寓意,粽子的历史演变,月饼的文化象征,让我对这些熟悉的食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古代婚丧嫁娶、人生仪礼的描绘,也让我对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让我体会到,这些看似普通的习俗,其实都承载着先民们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期盼。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场景之中,感受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

读完《炎黄文化读本》,内心涌动着一股久违的敬意和感慨。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时光胶囊,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远古时代。从盘古开天辟地的宏大叙事,到女娲补天的慈悲情怀,再到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的智慧光芒,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先民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探索与理解。我特别喜欢关于黄帝的章节,他不仅是统一华夏的伟大君主,更是中华文明奠基人。书中细致描绘了他如何教导人民耕种、畜牧,如何发明文字、制定历法,将一个分散的部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民族。那些关于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的细节,让我真切感受到文明火种是如何一点点被点燃、被传承的。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源自于这些古老而伟大的先贤们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与历史对话,与祖先共鸣,那种感觉是任何现代作品都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炎黄子孙”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