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不择食9787515333694 中国青年出版社 薛冰

饥不择食9787515333694 中国青年出版社 薛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冰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美食
  • 生活
  • 散文
  • 随笔
  • 中国当代文学
  • 薛冰
  • 文化随笔
  • 美食随笔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3694
商品编码:296569915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饥不择食
作者 薛冰
定价 30.0元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 9787515333694
出版日期 2015-07-01
字数 200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作者简介
薛冰,浙江绍兴人,历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书话随笔集《旧书笔谭》《版本杂谈》《旧家燕子》《家住六朝烟水间》《片纸闲墨》《书生行止》及专著《南京城市史》等四十余种。

   目录

   编辑推荐
与吃饭有关,与美食无关的书

   文摘
金刚脐与蜜三刀
  小时候记住的种甜点心,有个威武的名字:金刚脐。
  金刚脐是外婆的点心。夏日天长,午睡起来后,南京人惯常要吃下昼儿。外婆的下昼儿,有时是一碗小馄饨,有时是一块酥烧饼,有时是一碗豆腐涝,有时就是一块金刚脐。外婆坐在堂屋的大八仙桌旁,看见我,就会掰下一牙给我。
  那时我才四五岁,平常人家小孩子不知挑剔,对于饮食,只在乎有与没有,谈不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记住金刚脐,是因为听父亲说,它的形状,与寺庙里金刚的肚脐相似,因而得名。外婆是信佛的,时常要上庙里烧香。我记挂着看金刚肚脐,便要跟了去,结果妈妈只好带我去了。然而一进庙门,我已看得眼花缭乱,妈妈陪着外婆在烧香拜菩萨,后我竟没弄清庙里有没有金刚,更不用说金刚肚脐。
  认识四大金刚,是在清凉山善庆寺。算来该是一九五四年,那年夏天发大水,持续数月,下关地近长江,外婆家水深盈尺,难以安身。我们一家辗转进城,住进了石鼓路西头,父亲单位的宿舍。因洪水尚在肆虐,阴历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生日,清凉山东岗上小九华寺,香火格外兴盛。母亲领着我,拜过愿入拯世人的地藏王,顺便去扫叶楼后的善庆寺烧香。善庆寺前殿逼仄,四大金刚几乎就是夹道而立,我仰脸望去,先就被那凶神恶煞的形貌吓到了,拔腿就溜,哪里还敢去寻他的肚脐。
  一个金刚脐只有六牙。听父亲说,金刚脐原来是八牙,可是乾隆皇帝南巡时,发现汉人把八脐(谐音“八旗”)都吃进肚里了,大不妥当,便规定以后只准做六脐。
  父亲自小在北京长大,他喜欢的小点心,是蜜三刀。我也由此养成了爱吃甜食的习惯,到老来血糖不高,去欧洲旅游,饱啖各式甜点。蜜三刀号称北京名小吃,实则源出江苏,据说也是被乾隆皇帝看中,钦定为贡品,遂与蜜饯做了表亲。所以在十岁以前,只要说到皇帝,我便认定是乾隆皇帝,就像当时说主席,肯定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一样。直到小学四年级看《水浒》,才晓得古时候不止一个皇帝。
  金刚脐入炉烘烤前,只在表面刷一层糖水,烤出来的点心外壳泛红,又甜又酥,但内瓤就是面粉本色的香甜了。蜜三刀则是油炸后趁热浸入蜜汁,甜得便有些发腻,所以会受重口味的北方人欢迎。两种点心的共同之处,是制作时都要用刀剖开表面,而且都是三刀。金刚脐胚成半球形,三刀交叉深剖,裂开六瓣,应是为了小火烘烤时易于烤透。蜜三刀是长方形,平行三刀,也该是为了易于炸熟且蜜汁深浸。蜜三刀这个名字,常使我联想到“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之类的词语,若用作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诨名,可收形神立见之效。金刚脐就圆融多了,刀工煞气已然隐去,颇有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
  三十年后,偶然说到金刚脐,恰有镇江友人在场,当即纠正,说该叫京江脐,是他们镇江的特产。镇江古名京口、京江,我是知道的,儿时的美好记忆,顿时崩塌。然而心底里很有些不服气,于是认真做了番考究,结果发现金刚脐流行江淮,非仅一地,甚至苏州、上海也有这玩意儿,不过人家叫“老虎脚爪”──同样是因其形似而命名。
  南京豆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个白胖子。”这是童年时期早接触的谜语之一。吃过花生的孩子,多半能猜中谜底。
  花生是平民百姓的品。一日劳作之余,晚饭桌上,能有一碟花生米下酒,无论干炒、油爆、水煮,一粒粒拈入口中,嗞儿咂的,说不出的心满意足。花生更是孩子们的至爱。大人们说起炒货,常以瓜子与花生相提并论,然而瓜子太没劲儿了,磕上半天也磕不出多少仁儿。哪像花生米,抓一把在手心里一搓,搓下的粉皮一吹,满满地塞上一嘴,慢慢磨着嚼,嚼得齿颊生香。父亲看到了,就会提醒我们,花生千万不能吃太多,吃伤了,一辈子都不想再碰。父亲小时候随曾祖住在北京,曾祖在教育部当差,父亲没人管束,有一天就拿花生米当饭吃,结果伤了胃,接连半个月吃什么都不香。事过几十年,父亲还是很少吃花生。不过母亲另有说法,道是父亲牙不好,嚼不动,所以她有时会为父亲炖点烂糊糊的花生米。父亲也确实在四十多岁就装了全口假牙,但他说,就是因为小时候乱吃零食,才把牙都吃坏了。
  其实那时候家里生活艰难,既无闲钱也无闲情滥于干果炒货。逢年过节买点花生,刚把馋虫勾起来,就已经“多乎哉,不多也”,哪里还能吃伤了胃。所以父亲的历史经验,总被我们认定是编出来吓唬小孩子的。
  又过几十年后,读到元人贾铭的《饮食须知》,才知道花生确实有此威力,“小儿多食,滞气难消”。更有甚者,“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多食令精寒阳痿”。
  “形似豆荚,子如莲肉”,据此描写,确是花生无疑。“”云云,诚为可怖,不知怎么又会被叫成长生果。我却因此想到,老南京人把花生米叫作“生果仁儿”,看来并非“花生果仁儿”的简称,而应是“长生果仁儿”的略语,“长生”两字发音相近,连读时才容易含混过去。
  至于落花生的本名,倒是上小学时就知道了。记不清是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落花生》,作者许地山就以落花生为笔名。当其时我看书只论情节好不好玩儿,从不注意作者,能把《水浒》故事一段段转述给同学听,却不知施耐庵何许人也。记住许地山,是因为在南京五中读初中时,许夫人周俟松女士担任副校长。周校长年过花甲,胖乎乎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使同学们对那位遥远的民国作家,也就生出了亲近之感。
  《落花生》中借花生为喻,启发儿童做人讲求实用,不计体面。像花生这样,花落之后果入土中结实的植物,恕我寡闻,竟举不出第二种。我也看不出桃李那样果实艳丽高悬有什么不好。花生固然营养丰富,于人有益,可除了榨油之外,只能充作零食;在正规的宴席上,至多也就是作为冷盘中的配角。即在民间风俗中,花生隆重的登场,大约便是婚礼中用于撒帐,以预祝新婚夫妇将来既生儿也育女,“花”着生。这一功能如今早已被遗忘,因为计划生育的严厉国策,“一对夫妇一个娃”,再也“花生”不起来了。
  古往今来,几乎看不到文人雅士对花生的赞颂,尽管中国可能是花生的原产地;就算如专家所言,花生在十六世纪方从美洲传入,清代也已经普遍种植。而且欧洲的花生确乎是从中国引进的,所以被叫作“中国坚果”,另一个名字是“唐人豆”。让我感兴趣的花生别名,则是“南京豆”。就不事张扬这一点而言,花生倒确有些南京人的性格。不过,如同臭虫被日本人叫作“南京虫”一样,这一命名也很难追根求源。要说有什么理由,只能证明南京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曾经的重要地位。
  花生米的炒制品类甚多,如五香花生米、奶油花生米、椒盐花生米、油炸花生米。还有一种玫瑰花生米,选择颗粒较小的花生,皮色染成玫瑰红,看上去很美。听章品镇先生讲,一九四八年,陈光甫受上海金融界之托,为某事赴南京面见,回上海后一言不发,凡来询问之人,一律送一包玫瑰花生米。众人不得要领,只好自做解人,说南京的玫瑰花生米很好吃呀。
  待到暮春,又会有一种不用剥壳的“动物花生”上市,便是炸蚕蛹,看上去与花生米颇相似,只是有一旋旋的纹。我小时候养过蚕,眼看着白白胖胖的蚕儿不断吐丝,将自己裹进或黄或白的茧子里,待到破茧而出,就是蛾子了。这蛹的模样虽没直接见过,但既晓得是两种生命形态之间的过渡,所以无论别人介绍如何香脆,始终不忍尝试。
  柏果树
  秋风一起,糖炒栗子就上市了。各种干果炒货中,数糖炒栗子的阵势大,汽油桶改制的大炉当街支起,上架一口大铁锅,胳膊粗的木柴烧得热火朝天。锅里的黑砂裹着茶油,拥着红栗,翻锅的大铁铲锃亮晃眼,片刻间甜香满街,像一只手攥住了你的胃,不由得不掏腰包。
  炒栗子的师傅,寒风萧飒,路人已经穿上夹衣了,他只套个短袖汗衫,光着两个膀子,不动声色地挥舞大铁铲;胸前悠动的大围裙,被爆出的炭花铁砂烫得千疮百孔。后来读《神雕侠侣》,铁匠冯默风站在街心,以烧红的铁器对付李莫愁,忽然就想到炒栗子的师傅。
  那一种大侠的气场啊。
  所有的糖炒栗子都挂一个招牌:正宗天津良乡板栗。明明良乡不属天津,属河北(现在又划归北京了),也没有人感到奇怪:早先天津还属河北呢!更有趣的是良乡并不产栗,全因位于铁路线上,成了河北板栗的集散地,再经天津转运各地,遂成就了“天津良乡板栗”这个品牌。良乡板栗个头小,而糖分高。糖炒栗子,并不真的用糖,只是炒制过程加速了淀粉的糖化。菜栗几乎要大它一倍,就不怎么甜,只能做菜,常见的是栗子烧肉,相得益彰。古人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所以冬笋烧肉为文人争相夸赞,实则论口味,未必及得上栗子烧肉。
  同样当街炒卖的,还有白果,那可就细巧多了,用的是烧木炭的小风炉,炒锅也不是锅,而是小皮球大小的细铁丝网笼或铁勺,两半相合,可闭可开,一端有长柄,包了木把,可以用手握着翻动,十来粒白果在里面晃悠着,听见一声声硬壳炸裂的脆响,就可以出笼了。趁热剥开来,果肉碧若琉璃,又香又糯,就是择去两瓣间的心,仍微有苦辛,可回味无穷。不过大人只许吃三五粒,说是白果有毒。
  当年蹲在街边炒白果的,多是中年女人,傍晚的寒风中,便有些瑟缩。放学的我们围在摊边,看着她撕下一页旧书,对折,卷成个小漏斗,将炒好的白果倒进去。一小包白果要卖两分钱,比花生米贵一倍,这消减了我们对她的同情。
  我们小学旁边的巷子,就叫柏果树,巷中有两株参天大银杏,树龄已不止五百年,老远就能望见。见大树而知旧家,想来那地方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园林,时移世变,主人和庭院都已泯灭无迹,唯有大树犹存。前人以“树小墙新画不古”讥讽暴发的土豪,是颇有道理的。不过如今也做不得准了,不但古代名画可以上拍卖场竞标,古树名木也可以从深山老林移植,无非花个数十上百万而已,于富豪们不过九牛一毛。遗憾的是,“人挪活,树挪死”,移植的大树难以成活,数百年蓄积的生命力,不过三五年间便已耗尽,成了一根枯木。只有挖取大树留下的深坑,仿佛是山林睁圆的眼睛,痴痴地巴望着一去不归的游子。
  因为柏果树这个地名,使我在很多年里,都误以为柏果是银杏的别称,其实只有白果才是银杏的又名。南京俗称银杏为“鸭脚子”,大约是因为银杏叶的形状似鸭蹼。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就写道,南都的“鸭脚子亦巨于它产,实糯而甘,以火煨之,色青碧如琉璃,香味冠绝。秋深都人点茶,以此为胜”。在用于茶泡的干果中,没有比它更好的了。他还说,“树之大而久者,留都所有,无逾于银杏──鸭脚子者是也。”
  柏果树的这两棵银杏树,一度名声很大。据说日寇侵占南京期间,两树渐渐枯萎,终于死寂;然而一九四九年后,其中一株忽然又萌发新枝,生机勃勃。于是被视为神奇,风传为社会清明的祥瑞之兆,“树犹如此”云云。
  大树太高,结的白果没有人采摘,熟透落地,同学们便去草丛中寻觅。我由此得知白果是银杏的果核,外面原包着层果肉的。就像桃和杏,吃完果肉,如果肯费劲砸开果核,便有桃仁和杏仁可食。三十年后,在苏州洞庭东山,看到大树上结着毛茸茸的果子,不知何物,请教山民,说是栗。见我惊讶,他朝树身踹上一脚,将落下的果子用脚踏开,毛壳里露出的两三粒,正是我所认得的栗子。栗生长这样的毛壳,自然是为了保护它的种子,却被人无情地踏碎。个踏碎栗壳的会是什么人呢?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饥饿?这大约永远不会有答案。我们小时候,竟也无师自通地以这办法对付白果,将果肉踏烂,捡回果核,放在烤火炉边上,或者煨在热炉灰里,听到啪的一声响,就赶紧翻出来享用。然而好景不长,我小学还没毕业,那株大银杏就死掉了。所谓枯木逢春,不过是回光返照。
  说不清哪一年,枯树也被人伐去。只有柏果树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已经成了新建的居民小区,当年的古巷旧宅了无痕迹,留在记忆中的,只有白果的清香了。


   序言
您吃了吗?
  这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这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若干年来“文化”热,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文化,行行出状元。让人纠结的是“食文化”,别的行当不精通,还可以用“隔行如隔山”宽慰自己,论吃饭谁不是本色当行呢?然而吃饭与“会吃饭”绝非一个概念。跟老婆孩子家常便饭,还不觉显;倘若到饭店里,一桌人排排坐,就看出差别来了。美食家滔滔不绝介绍每一道菜的名称来历;品尝要点,兼及掌故渊源;烹饪技法,直至食材优劣;产地选择……如我之辈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完全插不上嘴,诚如俗话所形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天天吃饭,一顿不落,我居然成了吃饭的“外行”!
  私下里也曾打听过,美食家多半下不得厨。术业有专攻,专攻厨艺的那叫厨师,专攻品尝的才是美食家。譬如爬格子做文章,写小说散文、学术论著,是自己露手艺;写书话,便是品评别人的手艺。哪怕浮光掠影,哪怕浅尝辄止,只要能择出一二三四五点,貌似头头是道,即可以跻身书话家行列,扬名立万排座次。
  以此类推,美食家应亦不难当。我生性好翻杂书,爱交朋友,九流三教,无所不窥,“食文化”的故典新知,也常常写进文章里,描画得活灵活现。遗憾的是,理论是理论,实践归实践,一上了饭桌,这一切就都被丢到爪哇国去了。
  于我而言,吃饭就是吃饭。决定我对食物看法的,不是舌尖,而是胃。所以我注定做不成美食家。
  哲学家说,存在决定意识。曾经的饥饿记忆,决定着我今天的意识。
  以我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我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采用自以为有效的方式,试图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无不因政策失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改朝换代。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面临着国人吃饭问题的考验。一九五三年,实行粮、油、布、煤等生活必需品的统购统销,以全新的计划经济体系,取代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人为固化供求关系;一九五五年因粮食严重短缺,制订城市人口定量供应计划,按月发放粮票,以保证低生存需要的口粮供应,让人虽吃不饱也饿不死。此后票证越发越繁,据不完全统计达六十多类上千种。其间的“三年自然灾害”,或称“三年困难时期”,是人类惨痛的一次灾难。一九七八年中国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城市开设“自由市场”,物质严重匮乏的状况开始改变。听了三十年的“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当市场繁荣真正到来之际,许多人竟于心惶惶,几乎以为是在梦中。一九八五年,对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除了粮、油及自行车、手表、洗衣机、冰箱等大件商品,其余商品多以“议价”的形式,放松了票证的束缚。一九九三年,以取消粮票为标志,中国人终于走出了为期四十年的票证社会。
  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词典中,世间百物,没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差别,只有“能吃”与“不能吃”之区分。小时候不懂事,曾说过某食品不好吃,母亲的评价是:“没饿好。”在农村插队时,农民们也会用同样的三个字,讥笑某个试图挑食的人。
  如果说,美食家的兴奋点在食物的美与恶,我关注的则是食物的有与无。
  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段,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字:饥不择食。
  倘若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饥不择食的心态,那说明我的心理不够健康。可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因为人祸天灾所导致的饥馑灾难,已成为一种难以消解的民族记忆,使得中国人在此后数十年,继续处于心理上的饥饿状态中。“您吃了吗?”仍是中国人常使用的问候语。暴饮暴食仍是中国人易容忍的恶习。包括美食家在饭桌上的喋喋不休,同样是一种病态。一些媒体制作的美食节目也可谓登峰造极,那样穷奢极欲,不知餍足,且接二连三,迫不及待、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人现在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了。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正常的时代,国民能够吃饱、吃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中国人会为吃饱、吃好而如此激动不已?
  只能说曾经的饥饿记忆过于深重。
  这种饥不择食的心态,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世界观。公款吃喝的天文数字,贪官家里的上亿现金,富豪群对慈善事业的冷漠,“二代”们的炫富斗富,境外旅游者在自助餐厅的抢食……或多或少,都有着饥饿恐慌驱动的因素。
  所以我选择《饥不择食》作为书名。
  说实话吧,就是因为想到了这个书名,我才下定决心来写这本书的。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借用五本与饮食有关的古籍名作为标题。“养小录”,是小儿郎、小果点的故事;“梦粱录”,是那个做梦总会梦见食物的时代记忆;“醒园录”,是我们从教科书理想和“”狂热中醒来,逐渐认识社会的经历;“中馈录”,略述几种地方特色风物;“清嘉录”,撷取南京岁时清嘉的几个片段。
  我并不打算让这本书成为一种时代的“忆苦饭”,也不敢期望这样一本小书,对于国人消解饥不择食心态能起多少作用。但它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一方面,只有摆脱了那种潜在的饥饿恐慌,才有可能让中国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层面;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人时时警惕,当人心的乌托邦改头换面再出现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轻易跟风。
  中华民族,经不起那样的折腾了。


《餐桌上的风云变幻:饮食文化背后的时代印记》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饮食从来不仅仅是为了果腹,它更是文化、身份、情感与社会变迁的载体。从粗粝的五谷杂粮到精美的八珍玉馔,从朴素的农家菜到精致的宫廷宴,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脉搏,记录着民族的记忆。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奥秘,揭示隐藏在食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章:古老土地上的味道起源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先民们是如何开启这段与食物的史诗?本章将追溯中国饮食的最早足迹。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农业萌芽,讲述谷物的驯化与种植如何奠定中国饮食的基石。粟、黍、稻、麦,这些古老的谷物不仅是食物,更是文明的种子。我们会深入探讨古代的渔猎采集生活,以及先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智慧,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并逐渐发展出原始的烹饪方式——火的利用,简单的蒸煮,以及对调味的初步探索。 同时,本章还将触及古代礼仪与饮食的早期联系。食物在祭祀、庆典中的作用,以及初步的等级观念如何在餐桌上显现。早期人们对食物的认知,例如对药食同源的朴素理解,以及神话传说中关于食物的起源故事,都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朴而生动的画面。我们将看到,即便是在最古老的时代,饮食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承载着精神寄托和社群认同。 第二章:王朝更迭与饮食的繁荣与变迁 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饮食文化在这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将聚焦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展现饮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从夏商周的青铜礼器与宴饮制度,看早期贵族饮食的仪式感与社会结构;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香料、新的蔬菜水果如何开始进入中原,饮食的地域特色开始显现。我们将深入研究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丰富饮食壁画和模型,了解当时的烹饪技术、食材种类以及宴饮场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带来的饮食文化碰撞,胡食的传入,如胡饼、酪,对中原饮食产生了哪些影响?隋唐盛世,物质的极大丰富,长安的国际化都市地位如何体现在饮食上?我们可以想象,来自西域的葡萄酒、胡椒,与本土的米面、蔬菜交织,形成更加多元的味蕾体验。宫廷菜肴的精致化,以及民间饮食的多样化,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夜市的繁荣,饮食的商业化进程加速。火锅、早点、点心等新鲜形式层出不穷,南北饮食交流更加密切。我们会描绘宋代文人墨客对饮食的雅趣,如苏轼对猪肉的喜爱,以及美食著作的出现,标志着饮食文化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文人化的阶段。 元明清时期,疆域的拓展,新的食材如玉米、番薯的传入,以及满汉全席的形成,都为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会分析满汉全席的出现,它既是政治融合的象征,也是烹饪技艺集大成之作。同时,南方饮食的精致化,如粤菜、苏菜的崛起,也为中国菜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地域风味,百味人生:中国菜系的形成与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显著,物产丰富,这造就了中国菜系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八大菜系(或更多分类),探寻其形成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烹饪技法、代表性的食材以及鲜明的风味特征。 我们将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多个角度,解读川菜的麻辣鲜香,湘菜的香辣脆嫩,粤菜的清淡鲜美,鲁菜的醇厚大气,苏菜的精巧细致,浙菜的鲜嫩软糯,闽菜的清鲜平和,徽菜的香鲜擅长。我们会详细介绍每个菜系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例如宫保鸡丁、东坡肉、佛里脊、叫花鸡等,并解析其背后的烹饪原理和食材搭配的奥妙。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地方特色小吃,如北京的烤鸭、上海的小笼包、广州的早茶点心、西安的羊肉泡馍、成都的串串香等,这些小吃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在民间流传,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味蕾记忆和生活方式。我们会分析不同地区人们对于“好味道”的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餐桌上的社会变迁:从饥饿到丰饶的转变 食物的供应量和种类,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章将聚焦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在饮食方面的巨大变迁,特别是从温饱不足到丰饶富足的转变历程。 我们将回顾计划经济时期,定量供应、票证时代的艰辛岁月,人们对食物的基本需求是如何被优先满足的。那时,大锅饭、公社食堂、以及对粗粮的普遍接纳,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饮食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饮食结构的深刻变化。粮票的消失,市场的活跃,使得过去珍稀的食材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肉类、鱼类,如今已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同时,西方饮食文化的涌入,如快餐、披萨、咖啡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饮食现象。 本章还将探讨食物安全、健康饮食、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现代饮食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食物的关注点也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低脂低糖食品等概念的普及,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饮食文化的更高追求。 第五章:情感的味道,记忆的味道:饮食中的人文情怀 食物不仅仅是物质,它更是承载情感、连接情感的纽带。本章将从人文的角度,探讨饮食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家常菜,是无数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一道母亲做的红烧肉,一碗外婆煮的饺子,往往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思念。我们会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和案例,展现食物如何成为家庭情感交流的媒介,如何唤起人们对童年、对家乡的深切回忆。 节日饮食,更是中国人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食物,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仪式感的体现,是家庭团聚、情感升华的重要时刻。 友人聚会、商务宴请,餐桌上的觥筹交错,也往往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一顿精心准备的家宴,不仅能体现主人的诚意,更能拉近宾主之间的距离。我们会分析不同场合下的饮食礼仪,以及食物在社交活动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最后,本章还将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某种食物、某种烹饪方式,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民族、甚至阶层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维系着群体的认同感。 《餐桌上的风云变幻:饮食文化背后的时代印记》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也是一次对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度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关于历史、关于情感的书。通过这本书,读者将重新认识我们每天接触的食物,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饥不择食》名字起得真是直白又带点儿野劲儿,还没翻开就感觉一股子不甘现状、勇往直前的劲头扑面而来。封面设计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略带复古感的字体,很能勾起人探索欲望,似乎在暗示着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打破常规、不设限的生活态度,让人好奇作者薛冰是如何诠释“饥不择食”这个概念的。是关于物质上的不加选择,还是精神上的大胆探索?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在人生的某个重要关口,选择了看似“不合时宜”却真正能让自己心动的方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展现出主角在面对选择时的挣扎与决心,那种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过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也很扎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品,通常意味着内容会触及青年人的成长、困惑和理想,这与我目前的阅读兴趣高度契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看到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影子,同时也收获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让“饥不择食”的精神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能感染到我自己的生活。

评分

《饥不择食》这本书,光听名字就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冲动。我总觉得,人生就像一场盛宴,而“饥不择食”是一种勇敢地尝试所有美味的姿态,不畏惧是否合乎“规矩”,只在于是否能填饱内心的饥饿。我非常好奇作者薛冰是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故事的,它是否涉及到了创业的艰辛、理想的碰撞,亦或是情感的纠葛?抑或是一种对知识、对世界无止境的渴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主角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那种不计代价、不畏困难的决心。这种决心,往往伴随着牺牲和妥协,但最终的目标却是为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中国青年出版社一贯以来对青年人成长主题的关注,让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复杂社会时,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不择食”的背后,发现真正的意义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鼓励我在面对生活时,也能拥有那份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饥不择食”的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饥不择食》,就像是一声响亮的宣言,充满了挑战和不羁。我喜欢这种直击人心的标题,它预示着故事的内核一定不平凡。我猜测,这本书描绘的可能是一个人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面对众多的可能性,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或者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饥不择食”,在我看来,并非是贪婪,而是对生命本真的追求,是对内心召唤的忠诚。我希望书中能呈现出主角在做出这些“不择食”的选择时,内心的挣扎、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收获的成长。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所以我相信《饥不择食》也不会让我失望。它或许能引导我思考,在看似有限的人生中,如何才能不辜负自己,如何才能活出最真实的模样,而不是被外界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品尝到最甘甜的果实。

评分

读《饥不择食》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份源自作者薛冰的真诚。一个敢于将“饥不择食”作为书名的人,必定是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励志故事,更可能是一种对人生复杂性的坦诚剖析。或许,它描绘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片段。这种“饥不择食”,在我看来,并非盲目,而是一种对生命能量的极致运用,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机会中,最大化地去抓住那些能滋养灵魂、推动成长的东西。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不加修饰的细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描写,以及那些在看似“贪婪”的追求背后,所蕴含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品牌保证,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这不会是一本浮于表面的读物,而是一次能够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能够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以及在选择面前的勇气。

评分

《饥不择食》这个书名,带给我一种极大的好奇心。它仿佛是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作者薛冰以及这本书背后故事的无限遐想。我猜想,这可能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的故事。或许,主角并非不顾一切的盲目,而是在无数条道路中,选择了那条最能触动灵魂、最能让自己心动的路,即使这条路充满荆棘,也甘之如饴。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不被现实束缚、敢于挑战自我的态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品的作品,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思想深度,这让我对《饥不择食》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去理解那些看似“不择食”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启发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拥有一份敢于追寻,不畏困难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