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全知道全集 一本書掌握國學常識 中華文明國學文化 每個中國人都應知道國學常識 中國五韆年人文

國學常識全知道全集 一本書掌握國學常識 中華文明國學文化 每個中國人都應知道國學常識 中國五韆年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燕軍 編,張燕軍 譯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中華文明
  • 文化常識
  • 曆史文化
  • 國學入門
  • 中國文化
  • 人文曆史
  • 知識普及
  • 文化傳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磐恒誌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26979
商品編碼:29656879180
叢書名: 一本書掌握國學常識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知識全知道

定價:59元

作者:尢斿 編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11332431

字數:907000

頁碼:41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一部簡明實用的中國傳統國學知識百科全書;全麵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知識百科全書;現代人不能忘記的文化精粹,中國人不可不讀的國學寶典!《國學知識全知道》是一部快速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分為國傢政治、思想學術、宗教信仰、天人之學、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節日、經世緻用之學、百工名物、國學經典等11個篇章,涵蓋瞭國傢政治、思想學術、宗教信仰、天文曆法、神秘文化、兵製禮製、國學掌故、國學典籍、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節日、百工名物、國學經典、國學大師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為讀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瞭一條捷徑。本書由尤斿編著。

 

目錄

 

篇 國傢政治國傢與王朝1.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係2.“天下”的範圍3.“中國”一詞的由來4.“華夏”代指中國的緣由5.四夷6.匈奴的興衰7.鮮卑人的曆程8.強盛一時的突厥9.迴紇汗國10.古老的羌人11.吐蕃雄霸高原12.黨項人的西夏13.契丹王朝14.雲南大理國15.女真16.濛古帝國17.三代之治18.夏王朝19.商朝20.西周王朝21.春鞦時代22.戰國巨變23.秦24.西漢25.東漢26.三國鼎立27.西晉和東晉28.南北朝亂局29.隋朝30.唐朝31.五代十國32.宋朝富而不強33.元朝34.硃明王朝35.清王朝職官製度36.王37.嫡長子製38.卿大夫39.皇帝40.儲君皇太子41.三公九卿42.宰相43.十三曹44.太尉與大司馬45.禦史大夫46.郡縣製和州縣製47.郡守和縣令48.刺史49.三輔50.僑郡縣51.三省六部製52.三省的職能53.六部的職能54.尚書僕射55.侍中56.中書令57.侍郎58.政事堂59.禦史颱60.唐代五監61.觀察使62.參知政事63.計相64.諫官65.路、軍、府、州66.知府與知州67.轉運使68.宣政院69.行省製度70.達魯花赤71.內閣72.大學士73同禮太監74.都察院75.東西二廠76.錦衣衛77.三司78.軍機處79.南書房80.理藩院81.總督82.巡撫83.道員84.總理衙門85.南、北洋大臣86.欽差大臣87.駐外大使88.品階89.封爵90.俸祿91.官員92.幕僚93.酷吏與循吏94.大臣與權臣95.宦官96.胥吏97.紹興師爺216.莊子的齊物論217.逍遙遊218.螳螂捕蟬219.莊子鼓盆而歌220.渾沌之死221.忘適之適222.材與不材之間223.白駒過隙224.庖丁解牛與養生225.隻可意會226.莊周夢蝶227.外化而內不化228.井底之蛙與東海之鱉229.濠梁觀魚之樂230.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法傢、墨傢和其他思想231.法先王232.法冶233.公私之交,存亡之本234.法、術、勢235.法教236.法後王237.王霸238.自相矛盾239.三錶法240.明故、辨類、是非之理241.兼相愛,交相利242.非攻243.節用、節葬244.尚賢與尚同245.非命論246.慎戰247.不戰而屈人之兵248.五事七計249.損一毛利天下而不為250.賢者與民並耕251.閤同異252.白馬非馬253.離堅白254.五德終始255.閤縱與連橫256.遊說揣摩257.華夷之辨258.社會進化論259.中體西用第三篇 宗教與信仰華夏圖騰及文化符號1.伏羲人首蛇身2.女媧3.中華龍圖騰4.龍生九子5.鳳凰6.麒麟7.四大瑞獸8.饕餮9.獅子10.猛虎11.羊12.瑞鹿13.鶴14.鴛鴦15.喜鵲16.蝙蝠與福文化17.龜壽延年18.蟾蜍與財富觀念19.鯉魚的隱喻20.仙果桃21.葫蘆的寓意22.蓮花的內涵23.歲寒三友儒教24.儒教25.天地崇拜26.祖先崇拜27.君師崇拜28.五嶽、四鎮、四瀆、四海29.儒教中的上帝30.五位天帝31.感生帝32.封禪33.郊祭大典34.地祗後土35.社稷36.天子的明堂37.宗廟38.天命39.天子40.中國人的祖宗41.傢廟和祠堂42.祭祖43.鬼神觀念44.神道設教45.孔子為何稱素王46.孔廟47.祭孔大典48.祭祀孔子的皇帝49.衍聖公50.配享文廟的先賢51.儒傢文化圈52.民間淫祀53.城隍54.竈君55.關帝崇拜道教56.道教57.鬼神崇拜58.神仙方術59.黃老之學60.道德61.道教的生命觀62.我命在我不在天63.神仙64.道教神仙譜係65.仙人66.真人67.三清尊神68.四禦69.玉皇大帝70.西王母71.八仙72.趙公明73.道教的洞天福地74.道士75.符篆76.道士的符咒77.道教的戒律78.齋醮79.齋法與齋儀80.道士如何修煉81.煉丹術82.內外雙修83.道宮與道觀84.香期和廟會85.五鬥米道86.太平道87.正一道的流變88.全真道89.天師張道陵90.丹經之祖魏伯陽91.葛洪92.寇謙之93.陸修靜94.陶弘景95.丘處機96.張三豐97.《陰符經》98.《太平經》99.《周易參同契》100.《黃庭經》101.《抱樸子》102.《太上感應篇》103.《雲笈七篆》104.道藏第四篇 天人之學天文曆算1.觀象授時2.天文曆法與政權3.災異與人事4.受天命,改正朔5.日、氣、朔6.乾支計時紀年7.“天文誌”與“五行誌”8.三垣與四象9.二十八宿10.星野11.古代的星圖12.彗星、行星的運行記載13.黃道與黃道吉日14.古人對地震的解釋15.二十四節氣16.黃曆17.陰曆與陽曆18.夏曆、周曆和秦曆19.太初曆20.授時曆21.渾天儀22.漏刻、日晷和圭錶23.一行測算子午綫24.張衡25.祖衝之與圓周率26.瀋括27.郭守敬神秘文化28.中國的巫術29.巫蠱30.招魂31.驅鬼和32.占夢術33.夢的凶吉34.祈吉與禳惡35.“受命之符”的帝王夢36.中華養生術37.氣功38.房中術與養生39.風水40.《葬書》和《宅經》41.看風水的工具42.觀水、覓龍、選氣、點穴、察砣43.藏風與近水44.占星術45.四柱算命法46.排八字47.大運、小運和流年48.星宿神煞49.分析命理50.稱骨測命法51.古代的測字術52.相麵術53.看手相54.八卦六爻預測學55.奇門遁甲56.紫微鬥數和鐵闆神數57.袁天罡與李淳風58.《淵海子平》59.圖讖和《推背圖說》獨特的中醫60.中醫61.中醫的起源62.中醫的理論基礎63.四診八綱64.辨證施治65.邪從外來,病由內起66.望聞問切67.辨證與辨病68.未病先防,有病防變69.扶正祛邪70.中藥與方劑71.人體的經絡網72.穴位73.針灸療法74.中醫推拿術75.藥膳76.中醫十大流派77.扁鵲78.張仲景79.華佗80.孫思邈81.金元四大傢82.李時珍83.《黃帝八十一難經》84.《傷寒雜病論》85.《溫病條辨》第五篇 文學古代文體1.神話傳說2.詩3.楚辭4.樂府詩5.南北朝民歌6.古體詩7.近體詩8.詞9.麯10.文11.賦12.駢文13.古文14.八股文15.明代小品文16.小說17.變文18.唐傳奇19.筆記小說20.話本小說21.章迴小說22.詩話與詞話23.評點文學流派24.建安風骨25.玄言詩26.田園詩27.山水詩28.宮體詩29.邊塞詩30.新樂府運動31.西昆體32.江西詩派33.永嘉四靈34.颱閣體35.江左三大傢36.唐詩派37.宋詩派38.詩界革命39.花間派40.婉約派41.豪放派42.常州詞派43.公安派和競陵派44.桐城派45.講史小說46.六朝誌怪和誌人小說47.神魔小說48.世情小說49.纔子佳人小說50.公案小說51.譴責小說文論52.詩言誌53.詩緣情54.詩可以觀55.賦、比、興56.詩無達詁57.詩莊詞媚58.美刺59.詩教60.溫柔敦厚61.知人論世62.文章63.文以載道64.文質65.文氣66.風骨67.意境68.妙悟69.選學70.紅學傑齣文學傢71.屈原72.賈誼73.司馬相如74.揚雄75.班固76.曹操77.曹植78.阮籍79.陶淵明80.謝靈運81.庾信82.陳子昂83.初唐四傑84.孟浩然85.王維86.李白87.王昌齡與岑參88.杜甫89.韓愈90.自居易91.劉禹锡92.柳宗元93.郊寒島瘦94.大曆十纔子95.李賀96.杜牧97.李商隱98.李煜99.唐宋八大傢100.柳永101.晏殊、晏幾道102.歐陽修103.王安石104.蘇軾105.周邦彥106.李清照107.陸遊108.辛棄疾109.薑夔110.元好問111.元麯四大傢112.前後七子113.徐渭114.湯顯祖115.南洪北孔116.李漁與《閑情偶寄》117.蒲鬆齡118.吳敬梓119.曹雪芹120.劉鶚121.吳趼人第六篇 史學史書的體裁1.正史2.雜史3.彆史4.野史5.紀傳體6.編年體7.紀事本末體8.典誌體9.會要體10.學案體11.起居注12.實錄13.方誌14.類書15.叢書史論16.屬辭比事17.春鞦筆法18.董狐筆和太史簡19.成一傢之言20.六傢二體21.五誌三科22.彰善癉惡23.直書與麯筆24.博采與善擇25.史纔三長26.史學三要27.六經皆史28.史法與史意史學傢29.董狐30.司馬遷31.劉嚮32.班固33.劉知幾34.杜佑35.司馬光36.馬端臨37.顧炎武38.趙翼39.錢大昕40.章學誠41.崔述學製和教育42.學製43.太學的變遷44.國子監45.官學46.稷下學宮47.鴻都門學48.太學49.學官50.古代的博士51.同文館52.通儒院53.京師大學堂54.學位55.私學56.孔門四科57.六藝58.孔門十哲59.書院製度60.四大書院61.東林書院62.私塾63.古代對老師的稱呼64.洋務學堂65.留學生66.孔子論學67.有教無類68.因材施教69.不憤不啓70.學、思、習結閤71.廣博專精語言文字72.小學73.倉頡造字74.甲骨文75.大篆76.殷周金文77.小篆78.隸書、行書與楷書79.文言80.白話文81.古代文字學82.六書83.訓詁學84.音韻學85.雙聲與疊韻86.四聲87.字母88.直音法89.反切法90.韻部91.《廣韻》92.等韻學93.古韻94.韻紐95.《方言》96.《說文解字》97.《釋名》98.《廣雅》99.《切韻》100.《康熙字典》101.《經籍纂詁》102.《馬氏文通》第七篇 文化藝術樂舞1.古琴2.編鍾3.磐4.箜篌5.古箏6.琵琶7.笛子8.簫9.二鬍10.六代樂舞11.雅樂12.詩樂13.楚聲14.燕樂15.盡善盡美16.樂與政通17.聲無哀樂18.二十四況19.五聲和七音20.三分損益法21.十二平均律22.工尺譜98.捐納99.緻仕從察舉到科舉100.世卿世祿製101.徵闢102.郎官郎吏103.察舉製度104.賢良方正105.舉孝廉106.九品中正製107.科舉製108.常科109.製科110.恩科111.進士科112.明經科113.翰林院114.武科115.翻譯科116.八股文取士117.童試與鄉試118.會試119.殿試120.朝考121.狀元及第122.榜眼、探花123.進士124.舉人125.秀纔126.門生127.蔭生128.監生129.貢生130.帖經、帖括131.試帖詩132.連中三元133.蟾宮摺桂134.科舉四宴135.科場的槍替古代禮製136.宗法137.五禮138.吉禮139.齋戒140.祭品141.禮器142.凶禮143.喪禮144.葬儀145.墓葬23.李延年24.趙飛燕25.萬寶常26.李龜年27.唐玄宗28.楊貴妃29.《樂律全書》30.《高山流水》31.《梅花三弄》32.《陽關三疊》33.《秦王破陣樂》34.《霓裳羽衣麯》35.《春江花月夜》36.《漢宮鞦月》37.《漁樵問答》38.《鬍笳十八拍》39.《廣陵散》40.《平沙落雁》41.《十麵埋伏》戲麯42.戲麯43.諸宮調44.南戲45.雜劇46.傳奇47.昆麯48.京劇49.四大徽班進京50.同光十三絕51.生旦淨末醜52.11昌念做打53.臉譜54.梨園行55.秦腔56.川劇57.豫劇58.粵劇59.古典十大悲劇60.古典十大喜劇繪畫與雕塑61.中國畫62.人物畫63.山水畫64.花鳥畫65.文人畫66.成教化,助人倫67.以形寫神,遷想妙得68.謝赫“六法論”69.意在筆先70.荊浩“六要”71.氣韻說72.意境說73.外師造化,中得心源74.詩中有畫,畫中有詩75.古意說76.逸氣說77.書畫同源78.南北宗論79.筆法80.墨法81.水墨寫意82.工筆83.白描84.十八描85.用色86.構圖與透視87.題款與印章88.虎頭三絕顧愷之89.展子虔和《遊春圖》90.閻立本兄弟91.畫聖吳道子92.唐代仕女畫93.唐朝的青綠山水94.荊關北派山水95.江南畫派96.黃傢富貴97.徐熙野逸98.米氏雲山99.書畫皇帝100.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101.馬一角、夏半邊102.趙孟頫103.元四傢104.浙派105.吳門畫派106.唐寅107.青藤白陽108.南陳北崔109.鬆江派110.四僧111.揚州八怪112.趙之謙113.吳昌碩114.嶺南畫派115.海上畫派116.永樂官壁畫117.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118.中國三大石窟119.大足石刻120.秦始皇陵兵馬俑書法與篆刻121.中國書法122.書體123.王羲之與《蘭亭序》124.顛張醉素125.顔筋柳骨126.孫過庭與《書譜》127.宋四傢128.董其昌129.石鼓文130.漢魏碑刻131.大盂鼎132.禮器碑133.史晨碑134.張遷碑135.《淳化閣帖》136.《三希堂法帖》137.“永字八法”138.中國印章139.篆刻140.篆刻傢文彭141.徽派篆刻142.浙派篆刻143.文房四寶中華建築144.中國古代建築145.六大古都146.古城牆147.萬裏長城148.中國宮殿建築149.阿房宮150.故宮151.壇廟建築152.天壇153.陵墓建築154.古塔155.盧溝橋156.趙州橋157.石窟建築藝術158.皇傢園林159.避暑山莊160.圓明園161.頤和園162.蘇州園林163.牌坊、闕、華錶、影壁164.戲樓165.會館166.江南三大名樓167.平遙古城168.中國民居169.北京四閤院170.李誡與《營造法式》第八篇 民俗節日節日1.春節2.人日3.立春4.元宵節5.二月二6.上巳節7.社日8.清明節9.端午節10.七夕11.中兀12.中鞦節13.重陽節14.鼕至15.臘八16.小年17.除夕禮俗18.做滿月19.抓周20.長命鎖21.取名22.百日禮23.成年禮24.十二生肖25.三書六禮26.說媒27.相28.過禮29.擇吉30.迎娶31.哭嫁32.拜堂33.喜宴34.入洞房35.迴門36.做壽37.喪禮38.挽歌和挽聯39.收繼婚40.童養媳41.男女授受不42.男主外,女主內43.節婦烈女44.跪拜禮45.九拜46.拱手47.作揖48.坐、跪和長跪49.避席50.投刺51.古人的見麵禮52.座次的講究飲食文化53.燒尾宴54.滿漢全席55.宮廷禦膳56.中國菜係57.宴飲之禮58.待客之禮59.進食之禮60.席間雅興61.流觴62.酒令63.傳花64.茶道稱謂文化65.姓氏的來源66.名和字67.彆號68.行輩69.稱謂70.謙稱71.尊稱72.名諱73.地望74.帝王賜姓古人的娛樂75.六博76.投壺77.圍棋78.射覆79.中國象棋80.百戲81.角柢82.蹴鞠83.騎射84.馬球85.豆葉戲86.踏青87.冰戲88.看社戲89.蕩鞦韆90.鬥雞91.鬥蛐蛐92.放風箏93.賽龍舟94.鳴蟲95.消寒第九篇 經世緻用之學學說1.食貨2.四民分業3.重農抑商4.均貧富5.先富後教6.富民論7.富國論8.恒産論9.崇富論10.限田論11.抱道貿祿人物與要事12.桑弘羊13.魯褒14.劉晏15.楊炎16.王安石17.夏原吉18.周忱19.盛宣懷20.張謇21.國傢度支22.興水利23.治河24.漕運車馬服飾25.鹵簿26.齣巡與行宮27.金根車和韞椋車28.乘輿29.黃屋左纛30.“五輦”和“五輅”31.軒車和公車32.官員儀仗33.官員齣行34.官轎35.黃帝定服飾36.冕旒和龍袍37.十二章紋樣38.烏紗帽39.頂戴花翎40.品位和服色41.衣冠禽獸和補子42.冠、巾、帽43.衣和裳44.裙與袍45.旗袍第十篇 百工名物三教九流1.三教九流2.民間九流排序3.郎中4.風水先生5.算命先生6.廚師7.私塾先生8.藥鋪9.優伶10.婢女11.娼妓12.乞丐13.流氓14.剃頭師傅15.當鋪16.澡堂17.木匠18.三百六十行名物國寶19.鼎與簋20.君子之德比於玉21.玉琮王22.紅山文化玉龍23.後母戊鼎24.四羊方尊25.大型青銅立人像26.何尊27.宴樂攻戰紋壺28.侯馬盟書29.越王勾踐劍30.曾侯乙編鍾31.虎符32.虎座鳳架鼓33.商鞅銅方升34.馬踏飛燕35.金縷玉衣36.長信宮燈37.博山爐38.擊鼓說唱俑39.宋針灸銅人第十一篇 國學經典經部1.十三經的由來2.《周易》3.《尚書》4.《詩經》5.《周禮》6.《儀禮》7.《禮記》8.《左傳》9.《公羊傳》10.《榖梁傳》11.《論語》12.《孟子》13.《孝經》14.《大學》15.《中庸》16.《爾雅》17.《春鞦繁露》18.《白虎通義》19.《四書集注》20.《皇清經解》史部21.二十四史22.三通四史23.《國語》24.《戰國策》25.《史記》26.《漢書》27.《後漢書》28.《三國誌》29.《晉書》30.《宋書》31.《南齊書》32.《梁書》33.《陳書》34.《魏書》35.《北齊書》36.《周書》37.《南史》38.《北史》39.《隋書》40.《舊唐書》41.《新唐書》42.《舊五代史》43.《新五代史》44.《宋史》45.《遼史》46.《金史》47.《元史》48.《明史》49.《清史稿》50.《竹書紀年》51.《漢紀》52.《後漢紀》53.《資治通鑒》54.《續資治通鑒》55.《東華錄》56.《明實錄》57.《清實錄》58.《大唐創業起居注》59.《通鑒紀事本末》60.《唐會要》61.《明會典》62.《大清會典》63.《山海經》64.《華陽國誌》65.《水經注》66.《大唐西域記》67.《徐霞客遊記》68.《洛陽伽藍記》69.《貞觀政要》70.《史通》71.《通典》72.《通誌》73.《文獻通考》74.《列女傳》75.《濛古秘史》76.《二十二史劄記》子部77.《老子》78.《莊子》79.《管子》80.《墨子》81.《苟子》82.《韓非子》83.《列子》84.《呂氏春鞦》85.《商君書》86.《鬼榖子》87.《鶚冠子》88.《公孫龍子》89.《孫子兵法》90.《孫臏兵法》91.《黃石公三略》92.《新書》93.《潛夫論》94.《淮南子》95.《法言》96.《鹽鐵論》97.《論衡》98.《神滅論》100.《顔氏傢訓》101.《皇極經世》102.《正濛》103.《二程集》104.《硃子語類》105.《象山全集》106.《傳習錄》107.《明儒學案》108.《宋元學案》109.《藝文類聚》llO.《冊府元龜》111.《太平禦覽》112.《永樂大典》113.《菜根譚》114.《考工記》115.《齊民要術》116.《農政全書》117.《神農本草經》118.《黃帝內經》119.《傷寒雜病論》120.《針灸甲乙經》121.《備急韆金要方》122.《本草綱目》123.《九章算術》124.《茶經》125.《夢溪筆談》126.《天工開物》集部127.《古詩十九首》128.《玉颱新詠》129.《文選》130.《文心雕龍》131.《詩品》132.《樂府詩集》133.《全唐詩》134.《唐詩彆裁》135.《唐詩三百首》136.《明詩彆裁》137.《花間集》138.《全宋詞》139.《絕妙好詞》140.《宋詞三百首》141.《元麯選》142.《元麯三百首》143.《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144.《全唐文》145.《古文觀止》146.《古文辭類纂》147.《駢體文鈔》148.《六十種麯》149.《隨園詩話》150.《西廂記》151.《長生殿》152.《桃花扇》146.陵寢147.服喪148.五服149.避諱150.謚號151.軍禮152.賓禮153.朝聘之禮154.相見禮155.嘉禮156.冠禮157.婚禮158.守製159.丁憂與奪情兵製與刑製160.兵製161.民兵製162.烽燧傳警163.三軍164.將軍165.軍隊編製166.秦漢軍製167.徵兵製168.戰陣169.府兵製170.都護府171.節度使172.樞密院173.禁軍和廂軍174.募兵製175.猛安謀剋176.五軍都督府177.衛所製度178.鎮179.八旗製度180.綠營兵181.兵與勇182.刑製183.大理寺184.刑部185.成文法186.《秦律》187.《唐律》188.《明大誥》189.七齣190.五聽191.三法司會審192.八議193.五刑194.十惡不赦153.《文苑英華》154.《古今圖書集成》155.《四庫全書》156.《書目答問》說都157.《穆天子傳》158.《博物誌》159.《搜神記》160.《世說新語》161.《太平廣記》162.《容齋隨筆》163.《三國演義》164.《水滸傳》165.《西遊記》166.《金瓶梅》167.三言二拍168.《紅樓夢》169.《聊齋誌異》170.《兒女英雄傳》171.《儒林外史》172.《鏡花緣》173.《官場現形記》174.《老殘遊記》濛學175.《三字經》176.《百傢姓》177.《韆字文》178.《韆傢詩》179.《弟子規》180.《增廣賢文》181.《童濛須知》182.《幼學瓊林》國學掌故183.阿堵物184.半部《論語》治天下185.伴食宰相186.鞭長莫及187.伯牙絕弦18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89.不食周粟190.不為五鬥米摺腰191.不學無術192.草木皆兵193.滄海桑田194.程門立雪195.陳蕃室196.成也蕭何,敗也蕭何197.楚囚南冠198.大義滅199.簞瓢陋巷200.盜泉201.登龍門202.東床坦腹203.東道主204.東門犬,華亭鶴205.東施效顰206.東山再起207.斷袖之癖208.多行不義必自斃209.爾虞我詐210.二桃殺三士211.防民之口,甚於防川212.焚書坑儒213.分道揚鑣214.風馬牛不相及215.烽火戲諸侯216.馮唐易老217.馮諼彈鋏218.扶不起的阿鬥219.高陽酒徒220.割雞焉用牛刀221.功人功狗222.恭敬不如從命223.狗尾續貂224.賈人渡河225.顧左右而言他226.掛冠227.管鮑之交228.韓信將兵,多多益善229.好好先生230.鴻門宴231.鴻雁傳書232.沆瀣一氣233.畫龍點睛234.畫虎不成反類犬235.禍起蕭牆236.雞鳴狗盜237.兼聽則明,偏信則暗238.狡兔三窟239.結纓240.結草銜環241.解衣推食242.驚弓之鳥243.九儒十丐244.舉案齊眉245.苛政猛於虎246.口蜜腹劍247.胯下之辱248.老生常談249.濫竽充數250.禮賢下士251.李廣難封252.臨時抱佛腳253.洛陽紙貴254.馬革裹屍255.馬上得天下256.毛遂自薦257.孟母三遷258.門可羅雀259.名落孫山260.明修棧道,暗度陳倉261.莫須有262.沐猴而冠263.南柯夢264.內舉不避265.弄巧成拙266.牛衣對泣267.皮裏陽鞦268.破釜沉舟269.破天荒270.破鏡重圓271.奇貨可居272.韆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273.韆金買馬骨274.傾城傾國275.請君人甕276.青眼與白眼277.染指278.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79.喪傢之犬280.三顧茅廬281.失之毫厘,差之韆裏282.使功不如使過28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284.蘇武節285.彈冠相慶286.太公釣魚,願者上鈎287.桃李滿天下一288.投筆從戎289.圖窮匕見290.推敲291.唾麵自乾292.退避三捨293.望梅止渴294..聞雞起舞295.問鼎296.文字獄297.吳下阿濛298.五十步笑百步299.許由洗耳300.相濡以沫301.小時瞭瞭302.蕭規曹隨303.杏壇304.胸中十萬兵305.葉公好龍306.一鳴驚人307.一諾韆金308.一字師309.一葉障目,不見泰山310.以德報怨,何以報德311.欲蓋彌彰312.欲加之罪,何患無辭313.約法三章314.宰相肚裏能撐船315.中山狼316周公吐哺317.重於泰山318.逐客令319.糟糠之妻不下堂320.執牛耳321.座右銘322.坐山觀虎鬥323.坐懷不亂國學研究門徑324.考據學325.目錄學326.版本學327.校讎學328.金石學329.甲骨學330.尚書學331.史記學332.春鞦學333.通鑒學334.譜牒學335.堪輿學336.方誌學337.地方誌338.簡牘學339.辨僞學340.文獻學341.敦煌學342.酈學343.徐學344.徽州學195.連坐和族誅196.宮刑197.淩遲198.監獄和班房199.鞦決製度200.登聞鼓賦役和其他製度201.井田202.占田法203.戶籍204.算賦和口賦205.均輸206.平準207.榷法208.常平倉209.三十稅一210.鹽鐵官營211.均田製212.租庸調製213.兩稅製214.市舶司215.徭役216.錢法217.一條鞭法218.黃冊和魚鱗冊219.攤丁人畝220.木鐸221.大比和貌閱222.太醫署223.驛傳224.後妃製度225.一妻多妾製政局大變革226.堯舜禹禪讓227.禹傳子,傢天下228.商湯滅夏229.武丁中興230.文王興周231.周公製禮樂232.管仲相齊233.商鞅變法234.秦始皇統一六國235.李斯的貢獻236.漢高祖得天下237.蕭何定漢製238.漢武帝大一統239.王莽改製240.光武中興241.曹魏代漢242.諸葛亮治蜀243.魏孝文帝改革244.隋文帝楊堅245.貞觀之治246.女皇武則天247.黃巢起義248.石敬瑭賣國249.陳橋驛兵變250.王安石變法251.嶽飛抗金252.文天祥253.成吉思汗雄霸草原254.忽必烈治元255.明太祖的擘劃256.張居正改革257.魏忠賢專權258.李自成起義259.努爾哈赤崛起260.康熙統一中國261.林則徐銷煙262.洪秀全與太平天國運動263.曾國藩中興清朝264.李鴻章的外交265.慈禧太後守業賣國266.康有為維新267.公車上書268.戊戌變法269.《辛醜條約》270.清帝退位271.中華民國成立第二篇 思想學術古代哲學命題1.氣2.道3.太極4.陰陽5.五行6.八圭h7.萬物類象8.有與無9.名與實10.動與靜11.古與今12.知與行13.常與變14.形而上與形而下15.“理”16.和為貴17.性與命18.天理人欲19.良知良能20.天命21.天人閤一22.天人感應23.天人相分24.人為萬物之靈25.人皆可以為堯舜26.自強不息,厚德載物27.飲食男女28.心外無物29.性善論30.性惡論31.性私論32.性無善惡論33.性三品說34.道法自然35.齊善惡36.為我37.執兩用中38.格物緻知39.緻良知倫理、修養和品格40.人倫41.禮義廉恥42.五倫43.五典44.三綱45.五常46.主敬47.孝48.父慈子孝49.身體發膚,受之父母50.不孝有三,無後為大51.齣則悌52.忠53.不貳不妄的誠54.仁者愛人55.剋己復禮56.義.57.禮58.智59.信60.勇61.益友與損友62.孔門三戒63.守靜64.內省65.持誌養氣66.寡欲67.知恥68.慎獨69.正心誠意70.三綱領71.八條目72.十六字心傳73.橫渠四句教74.學問思辨75.坐忘76.知足77.溫、良、恭、儉、讓7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79.中庸80.立德、立功、立言81.孔顔氣象82.殺身成仁83.捨生取義84.獨善和兼濟85.氣節86.三從四德87.節烈88.內聖外王學術流派和思想傢89.百傢爭鳴90.儒學91.經學92.今文經學93.古文經學94.讖緯95.玄學96.程硃理學97.陸王心學98.小學99.宋學100.漢學101.乾嘉考據之學102.道傢103.黃老學派104.墨傢105.法傢106.兵傢107.農傢108.名傢109.陰陽傢110.縱橫傢111.雜傢112.小說傢113.諸子114.孔子115.孟子116.荀子117.老子118.莊子119.韓非子120.墨子121.董仲舒122.劉歆123.許慎124.馬融125.鄭玄126.王充127.王肅128.何晏129.王弼130.嵇康131.郭象132.竹林七賢133.孔穎達134.周敦頤135.張載136.程頤137.硃熹138.陸九淵139.王守仁140.李贄141.王夫之142.顔元143.戴震144.嚴復儒傢145.大同146.小康147.天命無常,敬德保民148.禮樂徵伐自天子齣149.尊尊與150.窮則變,變則通151.上天有好生之德152.得民心者得天下153.禮治154.中和15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56.名不正則言不順157.為政以德158.寬政安民為上159.上行下效160.子不語怪、力、亂、神161.不知生,焉知死162.和同之辨163.民為貴,君為輕164.王道與仁政165.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166.使民不飢不寒167.心之四端168.君子重義,小人重利169.大丈夫170.忠孝如何兩全171.移風易俗172.製天命而用之173.製名以指實174.君權神授175.罷黜百傢,獨尊儒術176.變道和改製177.大一統178.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179.白虎觀會議180.清議181.正始之音與清談182.魏晉風度183.道統論184.復性論185.太極圖說186.太虛即氣187.民胞物與188.萬物皆是一個天理189.理氣論190.明心見性191.存天理,滅人欲192.陳硃之辯193.宇宙即吾心194.鵝湖之會195.王守仁格竹196.龍場頓悟197.知行閤一198.滿街都是聖人199.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200.經世緻用思潮道傢201.老子之道202.道與自然20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04.天地不仁205.柔弱勝剛強206.無為而治207.治大國若烹小鮮208.絕聖去智209.小國寡民210.民不畏死211.禍福相倚212.老子的三寶213.慎始慎終214.功成身退215.上善若水

 

 

內容提要

 

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數韆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浸淫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對每一位國人來說,國學是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經濟化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不瞭解國學;作為一個讀書人,我們不能不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國學知識全知道》是一部快速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涵蓋瞭國傢政治、思想學術、宗教信仰、天文曆法、神秘文化、兵製禮製、國學掌故、國學典籍、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節日、百一名物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為瀆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瞭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彆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人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在走嚮世界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請翻開《國學知識全知道》,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長廊,領悟同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本書由尤斿編著。


《華夏禮樂文明溯源與當代價值》 一部深入探究中華文明核心精神與實踐的恢弘著作 本書並非專注於羅列國學常識的碎片化知識點,亦非簡單地對古代典籍進行普及性介紹。它是一部立足於宏大曆史視野,對中華文明數韆年來的核心精神、禮樂製度、思想演變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進行深度剖析與係統建構的學術力作。我們旨在超越“知道”的層麵,直抵“理解”與“體悟”的境界,探尋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層密碼。 第一部分:禮樂文明的製度構建與精神內核 本部分將“禮”與“樂”視為中華文明的兩大支柱,對其進行精細的結構分析與曆史溯源。 第一章:禮製的源起與演變:從原始秩序到王朝規範 本章追溯“禮”的雛形,探討其如何從上古時期的部落盟約、祭祀規範,逐步演化為夏商周三代賴以維係的社會政治結構。重點分析瞭《周禮》、《儀禮》、《禮記》等核心文獻所構建的禮製體係,闡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階層在禮製下的權責義務,以及“禮”在維護宗法製度、規範人際關係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將深入探討“禮”的內在精神——“敬”與“和”,闡明“禮”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柔性約束機製。 第二章:樂教的教化功能:聲音中的道德構建 與“禮”相輔相成的“樂”,在本章被視為道德教化的重要載體。本章考察瞭雅樂(中正平和之樂)與流俗之樂(淫聲)的區彆。通過對古代音律、五聲十二律的研究,揭示古人如何通過音樂的和諧性來培養君子的德行,實現“和而不同”的社會理想。我們將分析孔子對韶樂的贊嘆,探究音樂在古代祭祀、朝會、宴飲等重大場閤中的具體應用,論證“樂”在調節個體情緒、凝聚集體認同方麵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部分:思想的交鋒與融閤:百傢爭鳴的時代迴響 本部分聚焦於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爆發,但重點不在於介紹各傢學派的“常識性”觀點,而是探討其核心概念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形成邏輯,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三章:儒傢思想的實踐哲學:仁、義、禮、智、信的辯證統一 本章不滿足於對“仁”的簡單釋義,而是將其置於個體生命實踐與國傢治理的宏大框架中考察。深入分析“仁”如何通過“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如何落實為“義”的道德選擇,以及“禮”如何為“仁”提供外在的行為規範。重點剖析瞭孟子與荀子的路綫差異,探討瞭性善論與性惡論在塑造不同政治文化上的深遠影響,並考察瞭董仲舒“獨尊儒術”後,儒傢如何吸收陰陽五行學說,實現理論上的整閤與擴展。 第四章:道傢的宇宙觀與政治哲學:無為而治的智慧 本章著重探討老莊思想的形而上學基礎。分析“道”作為宇宙本源的不可言說性,以及“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最高智慧。我們將詳細辨析“樸”、“德”、“虛靜”等核心概念,並考察道傢思想在文學、藝術乃至養生學領域中對中國人的精神氣質産生的隱秘影響,以及其與儒傢“積極入世”思想的張力與互補。 第五章:法、墨、名等學派的製度理性與邏輯建構 本章考察瞭法傢對效率與秩序的追求,重點剖析韓非子如何將前人的思想熔鑄為一套嚴密的治國術。同時,對墨傢的“兼愛”、“非攻”等倫理主張進行深入的批判性考察,分析其在理論上的可操作性與曆史的局限性。此外,本部分還會涉及名傢對於語言邏輯的精微辨析,理解“名實相符”對後世政治倫理的潛在約束。 第三部分:經學體係的形成與中華文明的自我認同 本部分聚焦於漢代以後,中華文明如何通過“經學”的建立,確立起一套穩定的文化認同體係。 第六章:經學的確立與文化代碼的固化 本章分析瞭儒傢經典如何從“子學”上升為“經學”的全過程,理解“五經”在國傢意識形態建構中的權威性。重點考察瞭經學內部不同學派(如今文與古文經)的爭論,這些爭論並非單純的學術異見,而是關乎對曆史解釋權和政治閤法性的爭奪。我們將探討經學如何成為曆代士人安身立命的理論基礎和進入仕途的必由之路。 第七章:史學傳統的精神力量:以史為鑒的世代傳承 本章著重探討《史記》、《漢書》等史學巨著的獨特價值,分析中國史學強調“褒貶臧否”、“鑒於往事,有以知來者”的獨特精神。這種將曆史視為道德教科書和政治藍本的傳統,如何塑造瞭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曆史責任感與憂患意識。我們將剖析正史編纂體製的製度意義。 第四部分:國學精神在現代文明轉型中的重塑與對話 本部分是全書的落腳點,旨在超越古今隔閡,探討傳統思想資源如何參與到當代全球化的挑戰中。 第八章:傢國倫理的現代轉換:個體權利與社群責任的平衡 本章批判性地分析傳統“孝”與“忠”的倫理在麵對現代個體自主意識崛起時的睏境。探討如何從儒傢對“仁”的推演中,汲取構建現代公民社會所需要的責任感與同理心,而非簡單地固守舊有的等級製度。分析如何實現從“傢族本位”嚮“公民本位”的倫理過渡,同時保留中華文化中對社群聯係的重視。 第九章:天人閤一的生態智慧與可持續發展 本章將道傢與早期樸素的自然哲學,置於當代全球生態危機的背景下進行重估。探討“天人閤一”觀念中蘊含的生態倫理,即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整體性思維。分析這種整體觀如何指導我們構建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現代可持續發展模式,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 第十章:當代語境下的“中和”之道與世界秩序 本章聚焦於“中庸”思想的現代意義,將其理解為一種在多元衝突中尋求動態平衡的智慧。分析“和而不同”如何成為處理國際關係、文化交流的有效準則。探討中華文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敘事中,可以貢獻的獨特哲學資源,即不以武力或絕對霸權為後盾的,基於禮義與共存的理想性政治秩序構建思路。 總結: 本書並非國學知識的索引,而是對中華文明核心精神的一次深刻“溯源”與“對話”。它要求讀者放下既有的知識框架,以曆史的深度和哲學的思辨,去理解構成我們民族精神底色的那些復雜而精妙的係統,最終將古老的智慧轉化為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這不是一本“速成”讀物,而是一場需要投入心力、尋求真知的心靈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認為,一本優秀的“國學常識”書籍,應該在知識的普及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本書在後者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通過大量的篇幅介紹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我們獨有的文化基因,確實能夠有效地激發讀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閱讀過程中,那種“我們祖先真瞭不起”的感覺是撲麵而來的。但是,這種強調“偉大”和“輝煌”的敘事基調,有時似乎忽略瞭對曆史進程中那些充滿爭議、甚至是挫摺與反思的部分進行深入探討。比如,在描述某些技術或製度的停滯期時,論述顯得較為簡略,仿佛是為瞭維護整體的“完美形象”而刻意迴避瞭深層原因的剖析。一個成熟的文化認知,必然是包含其輝煌與不足的全麵審視。我希望這本書未來能夠增加更多的“批判性思維”的維度,鼓勵讀者不僅要去贊美傳統,更要去思考如何在繼承中揚棄,讓這份常識的學習,真正成為一種能支撐我們麵嚮未來建設性思考的知識體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膜拜之上。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廣度是毋庸置疑的,從諸子百傢的思想脈絡,到詩詞歌賦的格律常識,再到傳統禮儀的規範細節,幾乎是全景式地鋪陳開來,看得齣編撰者在資料搜集和知識點羅列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它像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如果你想快速地對“國學”這兩個字建立一個宏觀的概念框架,這本書無疑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工具。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僅僅梳理瞭其中關於“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文化”的那一部分,信息量之大,讓我不得不感嘆中華文明的精妙與深邃。然而,這種百科全書式的結構,也帶來瞭一個潛在的問題:知識點的跳躍性太大。在A章節還在討論《論語》中的仁愛思想,下一頁可能就跳轉到瞭對某一朝代官服形製的詳細描述,這種跨度對我個人而言,很難保持閱讀的連貫性和沉浸感。就像在聽一場頂級的交響樂,卻被頻繁地插入瞭不同樂章的片段,雖然每個片段都很精彩,但整體的敘事綫索和情感的層層遞進感就被打斷瞭。對於追求係統性、邏輯性強的前置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索引”,而不是一本連貫的“教科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品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封麵那種素雅的中國風紋飾,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種厚重的曆史氛圍裏。我尤其喜歡它內文的排版,字體選擇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著一股子古典韻味,絕不是那種市麵上常見的粗製濫造的普及讀物能比的。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花瞭好大力氣去打磨的一件玉器,每一處細節都經得起推敲。不過,當我真正翻開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在對一些核心概念的闡釋上,似乎有些過於依賴術語的堆砌,對於一個初次接觸國學的大眾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查閱其他資料纔能真正理解其深層含義。比如,書中提到某個重要學派的某個核心觀點時,往往隻給齣瞭精煉的總結,而缺乏一個生動的曆史場景或者一個貼近生活的比喻來輔助理解,這使得知識的吸收過程略顯枯燥和費力,少瞭一點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慢慢引導我進入這個宏大的體係,而不是直接拋給我一堆需要我自行破解的密碼。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形”的營造上是頂尖的,但在“神”的傳達上,還留有提升的空間,希望能有增訂版能在這方麵多下功夫。

評分

這本書在講解古代的典故和人物事跡時,引用的史料來源標注得相當規範,這對於追求準確性的讀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體現瞭嚴謹的學術態度。我特彆欣賞它在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評價上,盡量保持瞭多角度的敘述,避免瞭臉譜化的簡單褒貶,使得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幽微之處得以展現。然而,這種對“精確性”的極緻追求,偶爾也會讓語言變得過於書麵化和晦澀。舉例來說,在闡述某一曆史事件的因果鏈條時,為瞭確保引用的準確無誤,作者使用瞭大量古籍中的原句或高度仿古的錶達方式,這使得理解過程變得緩慢且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儲備。對於我這樣習慣瞭現代白話文敘事節奏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啃一塊沒有去皮的硬骨頭,雖然營養豐富,但消化的過程卻不夠順暢。如果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輔以更流暢、更具現代解釋力的過渡和解讀,將會大大提升其作為“常識全知道”類讀物的可讀性。

評分

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常識”的選取上,顯得略微保守和側重於傳統書本知識的羅列,而對於當代社會背景下,國學是如何與現代生活産生連接與對話這一點,著墨不多。比如,書中對儒釋道三傢的介紹非常詳盡,引經據典也足夠紮實,但當我嘗試去思考“如何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運用道傢的無為思想”或者“現代青年如何理解並實踐墨傢的兼愛”時,書中提供的直接指導或案例分析就顯得非常稀缺瞭。這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被限製在瞭“茶餘飯後談資”的範疇內,未能真正觸及到“每個中國人如何將這些智慧內化為指導日常行為的準則”這一層麵。我希望它能更勇敢地走齣書齋,去探討傳統智慧在應對現代社會焦慮、信息爆炸等問題時的有效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曆史輝煌的復述上。這種“學以緻用”的探討,我認為是當下國學普及最需要加強的部分,也是衡量一本普及讀物是否真正“與時俱進”的關鍵標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