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基于发行制度变迁与投资者情绪的思考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孙自愿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136001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研究了我国IPO高初始的问题,以及一些相关政策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阐述了各国IPO实践历程和IPO首日价格行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本书重心在于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环节来分解中国的IPO首日高收益问题,系统阐述A股高初始收益率是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混合体。
中国资本市场IPO领域普遍存在一种“异象”——IPO初始收益率连续多年创世界之,甚至时至今日,该数值仍居世界前列。本书研究的对象正是着眼于新股从发行到上市首日存在的IPO之“谜”异象,拟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纵观一级发行市场中IPO发行制度的数次变革,IPO发行是否存在“价格低估”,其是否是导致IPO高初始收益的主要因素?二级市场中诸如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如何导致首日股价高涨,进而造成IPO首日高溢价?
首先,本书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阐述了各国IPO实践历程和IPO首日价格行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本书重心在于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环节来分解中国的IPO首日高收益问题,系统阐述A股高初始收益率是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混合体。
其次,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论述了一级市场IPO抑价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了发售机制、审批制度、定价制度的变迁对IPO抑价的影响。接着以1996—2006年A股1098家IPO公司为样本,通过子样本的划分和收益测度方法的选择,对一级市场抑价率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如果发行中存在市盈率管制,致使发行价人为压制,将产生一级市场的高抑价率,但一级市场抑价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而显著降低。随之加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制和股权分置因素对IPO一级市场抑价率进行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发现管制造成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的低效性,“股权分置”扭曲了正常的市场利益机制,割裂了一、二级市场的套利行为,进而导致更高的一级市场IPO抑价率。
再次,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了二级市场IPO溢价问题。在考虑A股二级市场卖空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数理模型演绎了溢价现象的形成机理。实证部分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构造了包括市场情绪指标、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市值账面比等在内的更为完备的投资者情绪指标体系,并创造性地以上市首日剩余换手率来衡量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程度(异质信念),构建了二级市场IPO溢价率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和异质信念因素可以更好地诠释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首日高溢价现象,进而对整体IPO初始收益率和初始超额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但异质信念因素对一级市场抑价率没有显著影响。换言之,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都论证了股票二级市场中存在的严格卖空限制和狂热的噪声交易者是造成二级市场高溢价的重要原因。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A股市场“发行制度变迁”、“卖空限制”、“狂热投资者情绪”以及“异质信念”等因素,对A股IPO一级市场抑价、二级市场溢价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造成中国新股高初始收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二级市场中的“价格高估”,而不是一级市场的“价格低估”,这与成熟市场的IPO价值低估现象具有本质区别。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
1.2.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方法
1.3.2 实证分析方法
1.3.3 制度分析方法
1.4 结构安排
1.4.1 研究切入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4.4 章节安排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基本概念
2.1.1 IPO初始收益率的分解
2.1.2 IPO发行各方关系人
2.1.3 发行制度的变迁
2.1.4 投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界定
2.2 IPO高初始收益现象的国际比较
2.2.1 世界主要资本市场IPO初始收益率比较
2.2.2 美国IPO高初始收益现象分析
2.2.3 其他西方国家IPO高初始收益现象分析
2.3 国外IPO初始收益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2.3.1 IPO初始收益率的一级市场解释——理性解释
2.3.2 基于IPO溢价的二级市场解释——不完全理性解释
2.3.3 国外IPO“热销市场”研究综述
2.4 中国A股市场IPO价格行为问题的研究综述
2.4.1 中国A股IPO初始收益的研究综述
2.4.2 基于国外一级市场抑价理论模型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2.4.3 基于制度因素的研究
2.4.4 对中国IPO问题的行为金融解释
2.5 国内外研究评价
2.5.1 国外研究总结
2.5.2 国内研究总结
2.6 本章总结
3 一级市场抑价行为的理论分析一发行制度视角
3.1 世界主要IPO定价发售制度解析
3.1.1 固定价格发行机制
3.1.2 竞价发行机制
3.1.3 累计投标发行机制
3.1.4 混合定价机制
3.2 中国IPO发行配售制度的变迁
3.2.1 网下发行方式
3.2.2上网发行方式
3.2.3 对法人配售和上网发行相结合方式(上网询价方式)
3.2.4 市值配售
3.2.5 询价机制
3.2.6 发行方式变迁对一级市场抑价率的影响
3.3 中国IPO发行监管制度安排的变革
3.3.1 以额度管理为核心的审批制
3.3.2 以通道制为基础的核准制
3.3.3 保荐人制
3.4 中国IPO发行定价机制的变迁
3.4.1 行政定价阶段(1992—1999年)
3.4.2 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定价阶段(1999年至今)
3.4.3 发行定价制度变迁对一级市场抑价率的影响
3.5 中国A股市场IPO发行制度的缺陷分析
3.5.1 发行价与内在价值的背离
3.5.2 IPO制度安排立足点的偏差
3.5.3 IPO申购与定价制度的偏差
3.5.4 股权分置因素的困扰
3.6 本章总结
4 中国A股一级市场IPO抑价行为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样本选择
4.1.2 数据来源及计量技术
4.2 指标定义
4.2.1 平均初始收益率
4.2.2 调整后的IPO一级市场抑价率
4.3 A股市场IPO发行总体情况统计性描述(1996—2006)
4.3.1 年度分布特征
4.3.2 IPO公司的行业分布
4.4 中国A股IPO初始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4.4.1 总样本特征
4.4.2 行业间的初始收益及超额收益统计描述
4.4.3 各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4.4.4 不同发行方式的比较
4.4.5 年度收益率特征
4.5 发行市盈率与上市首日市盈率对抑价率的重新解读
4.6 假说的提出
4.6.1 发行管制与IPO抑价
4.6.2 发行人和承销商特质与IPO抑价
4.6.3 股权分置与IPO抑价
4.7 实证研究结果
4.7.1 统计性描述
4.7.2 单变量分析
4.7.3 回归结果分析
4.8 本章总结
5 噪声交易、投资者情绪、异质信念与IPO溢价的形成机理
5.1 行为金融理论基础——基于投资者偏好与信念的研究
5.1.1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5.1.2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层次
5.1.3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法则
5.2 噪声交易与IPO溢价
5.2.1 噪声相关概念的引入
5.2.2 噪声交易理论
5.2.3 中国噪声交易者的表现及特征
5.2.4 噪声交易理论对IPO溢价行为的初步解释
5.3 投资者情绪对IPO溢价的分解
5.3.1 噪声交易者与投资者情绪
5.3.2 现有的投资者情绪与IPO定价模型
5.3.3 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情绪的特征
5.3.4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噪声交易者模型的基本设定
5.4 卖空限制、异质信念与IPO溢价
5.4.1 异质信念的形成机理
5.4.2 异质信念与资产价格和未来收益关系的主要假说
5.4.3 异质信念溢价原理
5.4.4 卖空限制与异质信念模型
5.5 本章总结
6 中国A股市场IPO溢价行为的实证研究
6.1 数据来源及变量筛选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定义及选取
6.2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测度
6.2.1 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概述
6.2.2 市场情绪指标的选取
6.2.3 公司特质指标的选取
6.3 异质信念与IPO溢价行为
6.3.1 异质信念指标的选取
6.3.2 首日换手率与IPO初始收益的内生性分析
6.3.3 剩余换手率指标的计算
6.4 投资者情绪、异质信念与IPO抑价及溢价的实证检验
6.5 本章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对策与建议
7.3.1 改革的总体目标
7.3.2 具体对策
7.4 本书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孙自愿,1979年1月生,副教授(破格)、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2006.9—2009.6),中国矿业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公开上市(1PO)融资、会计理论、经理人持股与中国税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作者在《企业管理》、《财务与会计》、《预测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市场的运行逻辑,必须深入研究其制度环境。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迅速且充满变革的市场,IPO制度的演变更是深刻影响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市场的结果。这本书的名字就点出了“发行制度变迁”这个核心要素,这正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梳理从早期审批制、核准制到注册制过程中,各项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调整对IPO定价、发行规模、投资者参与度等具体方面带来的影响。比如,早期的“全流通”政策是否对高初始收益有直接影响?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强化和中介机构责任的提升,又会如何改变发行方的行为和投资者的判断?另一方面,“投资者情绪”的引入,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全面和 nuanced。它不仅仅局限于制度的硬性约束,更关注了市场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情绪化的交易,羊群效应,或者对新概念的追捧,都可能在IPO初期放大市场波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难以捉摸的因素与制度变迁相结合,进行逻辑分析的?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IPO会“一飞冲天”,而另一些则可能表现平平,甚至出现破发。
评分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立刻抓住了我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现象的好奇心。许多新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后,股价往往会出现令人瞩目的高开,有时甚至超出预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机制?是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增长的过度乐观?还是发行制度的设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本书似乎深入剖析了这一点。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发行制度变迁”的论述,历史的演进往往能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根源。例如,早期发行制度与现在相比,在定价机制、承销商的角色、信息披露的要求等方面会有哪些关键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IPO现象的?同时,“投资者情绪”这个词也让我倍感兴趣。在信息不对称、市场波动性较大的环境下,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作者将如何量化和分析这种情绪?是否会借助一些量化指标或者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具体问题的探讨,更像是对市场行为、制度设计与投资者心理之间复杂互动的一次深入挖掘,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基于发行制度变迁与投资者情绪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求知欲。IPO后高初始收益,这在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颇为普遍但又似乎难以解释的现象。这本书提出的分析框架,即“发行制度变迁”与“投资者情绪”,听起来就非常有深度。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IPO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从早期的“审批制”,到如今强调市场化定价和信息披露的“注册制”,每一次制度的微调,是否都可能在IPO的初始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梳理出这些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并清晰地展示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IPO发行结果。与此同时,“投资者情绪”的加入,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更加人性化和贴近现实。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例如乐观情绪、从众心理,甚至是对“稀缺性”的追求,是否会在IPO初期被放大,从而推高股票的初始价格?作者是如何尝试量化和解释这种非理性因素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描述,而是尝试从制度和人的心理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去揭示这个“谜团”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让我眼前一亮,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的好奇心。为什么一些新股在上市之初就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定价和市场关注?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制度设计上的某些“巧合”或“机制”?书中提出的“发行制度变迁”和“投资者情绪”这两个视角,让我觉得作者试图从更深层次去剖析这个问题。我特别想了解,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IPO的发行制度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改革?这些改革在定价、审批、信息披露等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IPO的初始收益率的?例如,是否某些阶段的制度设计更有利于新股的“高开”?同时,“投资者情绪”的引入,让这本书的分析更加立体。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情绪往往会放大市场的波动。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分析这种情绪对IPO初期表现的影响?是否会涉及到投资者行为的偏差,比如羊群效应、过度乐观或对新概念的炒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现象背后深层动因的探索,让人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资本市场IPO高初始收益之谜》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许多市场参与者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股市上的新股上市后,往往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溢价?这不仅仅是一个财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市场机制、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行为以及政策导向的复杂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发行制度变迁”的深入剖析。从过去相对封闭的审批制,到如今推进的注册制,制度的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市场参与者行为模式的调整。作者是如何在历史的维度上,勾勒出这种制度变迁的清晰脉络,并将其与IPO高初始收益的现象联系起来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不同阶段的发行审核标准、定价机制、承销商的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IPO的初始表现。同时,“投资者情绪”这个词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角度。在高募集、高关注度的IPO事件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市场情绪。作者是否会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分析在信息不确定和追涨杀跌的心理驱动下,投资者情绪如何被放大,并最终影响了IPO的初始收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从制度和心理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解开这个“谜团”,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单一因素,这让我充满好奇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