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
定价:49.80元
售价:33.9元,便宜15.9元,折扣68
作者:叶朝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60965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为《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主要收录了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等文章。本书由叶朝辉主编。
本书为《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主要收录了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等文章。本书由叶朝辉主编。
第27期 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
第28期 基于锗硅芯片的光电子学前景与挑战
第29期 适用于超短脉冲产生和开关的InGaAs量子点器件
第30期 用光学方法解释线粒体功能:总结与展望
第31期 高速光子信号的相干操控研究
第32期 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
第33期 太赫兹射线——新的射线
第34期 表面等离子体和人工电磁介质纳米光子器件
第35期 微环谐振器
第36期 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
第37期 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38期 电磁斗蓬理论与黎曼几何、压缩测量新理论
第39期 聚合物纳米线制作和纳米光子器件组装
第40期 飞秒激光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41期 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
第42期 自旋转移矩:纳米尺度的自旋电子学
第43期 有机光电转换器件的研究进展
第44期 新波段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
第45期 变革型纳米光子学
第46期 光设施:使命与挑战
第47期 高保真图像/视频处理技术
第48期 光开关纳米材料: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
第49期 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
第50期 强激光场驱动下原子动力学和相干辐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51期 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及其应用
第53期 强场原子物理
第54期 分子医学:加快药物研发市场化和图像引导治疗的新范式
第55期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在功能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第56期 金属聚炔烃和金属磷光类化合物:新型多功能材料在光学器件中的应用
第57期 微纳结构中的量子光辐射和固态腔QED
第58期 纳米技术,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在能源、保健、环境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59期 周期量级长波长光源、非线性光学以及阿秒科学
翻开《现代通信中的光纤接入网络》,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对行业脉络把握得极其精准到位。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它不是那种孤立地介绍某一项技术的百科全书,而是将光纤接入技术的发展历史、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十年可能的技术演进路线图,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PON(无源光网络)技术从GPON到XG-PON再到未来的50G-PON的演进路径的分析。作者不仅描述了速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剖析了运营商在网络部署、维护成本控制以及频谱效率优化上面临的实际工程难题,并给出了基于前沿光通信理论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无源器件的损耗管理时,书中引入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这在传统的教科书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传统光通信领域的尝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接入网的架构有了宏观而深入的理解,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认知,对于规划下一代宽带网络架构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机器视觉与三维重建中的光学系统设计》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它极强的跨学科融合性。作者成功地将精密光学的设计理论与现代计算几何、深度学习的预处理步骤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往我接触的视觉系统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算法,对光学成像的非理想性考虑不足;要么就是纯光学设计,对后端的图像质量评估标准不甚了解。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例如,在讨论畸变校正时,它不仅给出了经典的镜头模型,还引入了基于AI的特征点匹配来辅助判断并修正系统误差。关于景深和分辨率的权衡分析尤其精彩,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解释了如何根据特定的三维重建任务(例如无人机测绘与工业内窥镜检测)来反向推导出最佳的光学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即光学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视觉信息获取链条中最前端、也最关键的一环,非常推荐给从事自动化检测和虚拟现实领域的研发人员。
评分我最近接触的这本《半导体光电器件制造工艺详解》,可以说是一本将“硬核”工程实践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它完全摒弃了理论推导,专注于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书中对光刻、刻蚀、薄膜沉积这些核心工艺的描述,细致到了操作参数的微小变动可能对器件性能造成的影响上。特别是对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分步解析,作者不仅描述了温度、压力、流速这些宏观参数,还深入探讨了前驱物种在反应室内的微观流动场和边界层控制对异质结界面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我发现,书中的许多经验数据——比如不同衬底材料的表面预处理时间建议,或者PECVD过程中氢气含量的最佳窗口——这些都是在标准教科书中难以获取的“工业秘密”。对于正在搭建新产线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实操指南,它帮我提前预见了十几个可能导致良率下降的隐患点,极大地节省了试错成本。
评分这本《光电技术前沿探索》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场跨越不同光电应用领域的精彩漫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新型传感器技术时的那种深入浅出的笔法。比如,对于微纳结构在光捕获效率提升上的讨论,书中没有堆砌晦涩的公式,而是通过清晰的原理图和实际的实验数据对比,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对比了不同材料在太赫兹波段的响应特性,那份严谨性和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对照自己正在进行的一个小型项目,发现书中的某些思路可以完美地优化我们现有的信号处理流程。特别是关于实时成像系统中的去噪算法部分,提供的几种不同复杂度的实现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在追求高精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计算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非常出色,那些高分辨率的显微照片和仿真结果图,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反而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光学设计和光电子器件研究的同行们。
评分《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效应》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直击核心的震撼感。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基础的激光产生原理这种“入门级”内容,而是直奔非线性光学现象的深水区。作者对高次谐波产生、参量放大以及超快脉冲的产生与控制,有着近乎偏执的深入挖掘。最让我佩服的是,在解释高阶非线性效应时,作者巧妙地使用了类比和几何光学中的某些概念进行辅助说明,这使得那些原本极其抽象的场耦合方程变得可以被直观地理解。我记得有一节专门分析了光在晶体中传输时,由于双折射和色散共同作用导致的脉冲展宽问题,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数值模拟代码片段(虽然只是伪代码形式,但逻辑清晰),这对于实验室中进行超快激光实验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个句子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量,需要慢读细品,非常适合有一定光学基础,想要向应用前沿迈进的进阶学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