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9787501797547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97875017975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君 著
图书标签:
  • 货币供给
  • 内生性
  • 中国经济
  • 金融学
  • 经济学
  • 货币政策
  • 经济研究
  • 学术著作
  • 9787501797547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1797547
商品编码:296579004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张明君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1797547

字数:200000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选择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如果货币供给的性质是完全内生的,那么货币当局不能控制货币供给量,不能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意图,因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货币供给的性质是完全外生的,那么意味着货币当局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并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影响经济过程。研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明君,男,1970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经济学博士。曾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四篇。代表性文章有《对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变化引发的多方博弈的思考》(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四十三期)、《关于价值理论的一些思考》(载于《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等。现供

文摘


序言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旨在揭示货币供给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的动态、自主的角色,而非仅仅是外生变量的简单映射。作者通过梳理理论学说,结合详实的数据分析,系统阐述了中国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独特性,以及这种内生性对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传统货币理论多将货币供给视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的生成过程日益复杂,尤其在中国这样快速转型和发展的经济体中,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越发显著。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于准确把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实现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书旨在系统研究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具体包括:梳理和辨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影响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键因素;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含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用于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奠定理论基础;比较研究法用于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差异;计量经济学模型将用于量化分析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程度,并检验相关假设。 创新之处与不足: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这一视角系统地应用于中国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研究,并力求通过严谨的计量分析,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同时,作者也认识到研究的局限性,例如数据获取的限制、模型设定的复杂性等,并在后续的探讨中加以说明。 第二章: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回顾与辨析 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详细介绍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如何从理论上实现对货币供给的外生控制。分析其基本假设和逻辑链条,并指出其在理解现代经济体货币供给时的局限性。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深入阐述内生货币供给的各种学说,包括: 内生信用说(内生货币供给): 重点介绍由经济学家如哈耶克、罗伯逊、凯恩斯等提出的观点,强调银行体系在贷款创造存款过程中扮演的主动角色,以及货币供给并非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 “信用创造”视角: 详细分析商业银行在信贷扩张中如何通过“放款创造存款”的方式内生性地创造货币,以及存款和贷款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 “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活动”的论断: 讨论经济活动的扩张或收缩如何通过对信贷需求的改变,进而影响货币供给的生成。 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辩证关系: 探讨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需要通过内生化的渠道才能实现,而经济活动的内生性变化又会反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视角下的内生性: 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金融市场结构,分析早期计划经济时期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特征,以及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金融深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货币供给内生性如何逐步显现。 第三章:影响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银行体系的主导地位: 分析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如何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风险偏好、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如何影响货币创造。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探讨信托、券商、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和传导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贡献。 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分析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的发展如何影响企业融资方式,进而影响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以及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导向: 经济增长周期: 阐述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对企业信贷需求的影响,以及这种需求变化如何驱动货币供给的变化。 投资与消费的结构: 分析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对信贷扩张的拉动作用,以及消费信贷的发展如何影响货币供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动: 探讨财政赤字、政府债务如何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以及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如何反作用于内生货币供给。 汇率政策与资本流动: 分析中国的外汇占款机制如何影响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及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国际传导和内生性。 金融监管政策与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评估巴塞尔协议、宏观审慎管理等监管政策在抑制过度信贷扩张、影响内生货币供给方面的作用。 金融创新的影响: 分析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衍生品等创新活动如何改变货币创造的渠道和速度,以及它们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 企业行为与居民部门: 企业信贷需求: 分析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弹性、投资意愿、融资成本等如何决定银行信贷的扩张。 居民部门的金融行为: 探讨居民储蓄、消费、投资行为如何通过存款渠道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进而影响其信贷创造能力。 第四章: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计量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内生性衡量模型: 介绍常用的衡量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模型,例如基于IS-LM模型、银行信贷创造模型,或基于VAR、VECM等时间序列模型的设定。 核心变量: 明确货币供给(M2)、基础货币、贷款、存款、GDP、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财政支出、金融创新指标等关键变量的选取依据和数据来源。 实证检验过程: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并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单方程模型估计: 采用OLS、GMM等方法估计模型,分析各变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建立VAR模型,分析货币供给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刻画其内生性特征。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VECM): 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构建VECM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调整机制。 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货币供给是否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因果影响,或反之,进一步揭示其内生性。 实证结果分析与解读: 内生性程度量化: 基于计量模型的结果,量化分析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程度,例如,分析在不同冲击下,货币供给对内生变量的反应程度。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识别出对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具有显著影响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因素。 模型稳健性检验: 采用不同模型设定、不同样本期或不同的检验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第五章: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通货膨胀压力: 分析内生性货币供给如何在经济过热或信贷过度扩张时期,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 资产价格泡沫: 探讨宽松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是否会助推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形成资产泡沫风险。 金融风险的产生与积聚: 分析内生性货币供给导致的信贷扩张,可能伴随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以及金融风险的累积过程。 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与制约: 信贷驱动的增长: 分析在一定时期内,内生性货币供给如何通过支持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增长的可持续性: 探讨过度依赖内生性货币供给驱动的增长模式,其潜在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挑战: 政策传导的扭曲: 分析内生性货币供给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使得政策意图难以有效实现。例如,央行收紧货币,但市场融资需求旺盛,内生性力量可能抵消政策效果。 政策目标实现的难度: 探讨内生性货币供给对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货币政策目标带来的挑战。 对结构性问题的暴露与加剧: 部门间信贷错配: 分析内生性货币供给可能导致资金向某些部门过度集中,加剧部门间的信贷结构性失衡。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探讨内生性货币供给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产生的债务风险。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总结本书在理论梳理、因素分析和实证检验中得出的核心结论,再次强调中国货币供给的显著内生性特征,并指出其主要驱动因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政策含义: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建议货币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认识到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运用传统工具的同时,更加关注宏观审慎管理,以及对金融创新和市场行为的监测。货币政策的“度”和“时机”至关重要。 金融监管的完善: 强调加强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道德风险和过度信贷扩张。推动金融监管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的转变,关注系统性风险。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建议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疏导金融资源,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从而更好地引导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流向。 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 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要关注财政赤字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以及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建议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增长模式,减少对过度信贷扩张的依赖,从而从根本上抑制不健康的内生性货币供给。 未来研究展望: 指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例如,进一步细化金融创新的影响,深入研究特定行业或区域的货币供给内生性,以及构建更精细的政策模拟模型等。 参考文献 附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ISBN:9787501797547),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学有基本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充满好奇。书中的论证角度非常独特,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解释中国特有经济环境下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模型。我注意到书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虽然我对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并非十分精通,但作者通过理论推演和逻辑梳理,成功地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分析中,这一点非常令人钦佩。我特别想了解,在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是如何影响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中国经济韧性的新维度,也让我对货币政策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著作。

评分

坦白说,《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ISBN:9787501797547)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晦涩的,毕竟我的专业背景并非经济学。但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使用的比喻和案例,却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货币内生性”的几个关键概念印象深刻。例如,作者可能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企业在面临融资需求时,银行是如何评估风险并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构成了货币创造的一部分。这与我以往认为货币完全由央行“印钞”决定的认知大相径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学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妙和动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对现实世界复杂交互作用的精妙刻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经济数据相结合,进行量化分析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数据收集、模型构建以及结果解读的细节,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新大门,虽然需要反复咀嚼,但其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

评分

我最近正在啃《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ISBN:9787501797547)这本书,虽然还未读完,但已经被书中对中国货币体系的独到见解所吸引。作者似乎挑战了一些传统的货币理论,强调了货币供给并非完全是外生的、由央行决定的,而是受到经济主体行为的深刻影响。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将书中的理论与近几年的经济新闻联系起来。比如,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关于“信贷扩张”、“M2增速”等字眼时,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解释,说明这些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经济逻辑。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在特定时期为何出现某种货币现象的理论框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更详细地阐述,在金融市场深化、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如何进一步增强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理解中国经济,需要超越简单的供需模型,深入挖掘其内部的互动机制。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书,其中一本《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ISBN:9787501797547)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但从零散的章节和作者的论证逻辑中,我能感受到其在理论深度和实证分析上的严谨。尤其是关于货币供给如何受到经济主体行为影响,而非仅仅是央行单方面控制的观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在经济下行时期,即使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似乎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加快。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释这种“无效性”的根源,它可能涉及到了银行信贷行为、企业投资意愿、居民消费习惯等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模型来捕捉这些内生机制的,以及这些机制在中国具体的经济环境下是如何运作的。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分析框架,让我对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思考。

评分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ISBN:9787501797547)这本书,我从头到尾仔细研读了一遍。我被作者对中国货币体系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书中的核心论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为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和严谨的实证分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银行体系、企业部门以及居民部门在货币创造和流通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货币创造的机制”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信贷扩张如何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以及这种内生性增长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实际传导效果,还让我对未来金融监管的侧重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感兴趣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