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实用数字电视基础教程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彭丽娟,罗小辉,彭克发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2358539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实用数字电视基础教程》采用项目化模块编写,全书共11个项目50个任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电视基础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优势与发展、系统框架、关键技术、国际标准及实现方案,全面地讨论了数字电视系统概述、数字电视显示技术、数字电视信号及标准、图像压缩编码技术、数字电视信号的信源编码、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编码、数字基带传输与数字信号调制、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组网技术、数字电视运营和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内容。书中还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已实施的DVBS、DVBC、DVBT、ATSC和ISDBS数字视频广播系统,以及条件接收、交互电视和视频点播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当前市场流行的几种机顶盒,并举例进行了分析。书中还针对目前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对数字电视系统在运营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系统性强,去除了繁琐的数学推导,以够用为原则,以实用为基础,突出实用,并用直观的实例进行定性分析,能满足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教材,也可以供广播电视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比较偏学术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那些略显晦涩的术语定义。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是,希望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更容易理解复杂的信号流向。在这方面,我感觉本书的图文比例似乎不太协调,有些关键模块的内部结构描述过于依赖文字堆砌,导致理解的门槛被无形中抬高了。我尤其想知道,在广电系统向IP化迁移的过程中,QAM(正交幅度调制)和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是什么?书中对这两种核心技术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对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收敛性问题和同步难点的讨论。如果能增加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仿真结果对比,比如在室内衰落信道下的信号恢复能力分析,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的版本感觉更像是一份教科书式的知识罗列,而不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实用”二字去的,但读完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框架的搭建指南,而非动手操作的葵花宝典。我个人是技术爱好者,更倾向于那种可以直接套用在现有系统上进行调试和优化的手册。比如,在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中,不同信道条件的噪声抑制算法,有没有提供一些具体的参数设置范围和对应的性能曲线对比?再比如,当我们面对日益复杂的射频干扰问题时,哪些滤波方案是最有效且成本可控的?这本书在这类具体工程问题的剖析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总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深入到代码逻辑或者硬件选型的决策依据。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思想来优化DTV的播出系统,实现更灵活的资源调度,而不是仅仅描述传统MPEG-TS流的基本结构。如果能提供一些故障排查的流程图和常见错误代码的解析,那才算真正对得起“实用”二字。
评分这本号称“基础教程”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数字电视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很多号称基础的教材,讲的都是几年前甚至更早的技术细节,等你真正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发现书本上的东西早就成了历史。我主要关注的是高清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正在被彻底颠覆。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下最新的编码标准,比如下一代视频压缩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对我们现有的传输带宽和接收设备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围绕这些技术,相关的版权保护和内容安全机制是如何构建和演进的?如果只是泛泛而谈DVB-T2或者ATSC,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期待看到关于内容分发网络(CDN)如何与传统广电网络协同工作,实现真正的多屏互动和个性化推荐的实战案例和理论分析。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哪怕只是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从内容的前瞻性来看,这本书似乎在某些关键技术节点的描述上稍显滞后。我关注的重点在于IPTV与OTT服务的深度融合,即“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这本书在介绍传统地面波或有线电视的传输机制时非常详尽,但在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DVB基础设施来承载更高带宽的IP数据流,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网络环境下用户体验的差异化保障时,着墨不多。例如,关于内容保护协议(DRM)在多平台间的无缝集成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优化版权溯源和计费系统,这些都是当前行业的热点,但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我期待的是,一本现代的数字电视教程应该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利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能力来提高节目的响应速度和内容的丰富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播出”阶段。目前的结构,更像是对过去十年技术的一个总结,而不是面向未来五年的前瞻。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对软件定义系统的论述不够充分。在现代通信领域,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越来越重要,而传统数字电视的硬件绑定架构已经成为创新的瓶颈。我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能更侧重于讲解虚拟化技术,例如如何使用容器化技术来部署和管理不同的视频处理模块,从而实现快速的功能迭代和故障隔离。在测试和验证方面,书中提供的测试方法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仪表测量阶段,缺乏对基于软件的性能评估工具链的介绍。例如,如何利用开源工具包进行端到端的网络性能测试,如何自动化地生成和分析传输流中的错误数据包,以进行精确的定位和修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导读者如何从传统的基于硬件的广播系统,逐步迁移到一个更加灵活、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体系中去,那它的实用价值就不仅仅是理解原理,更在于指导实践转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