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字电视基础教程 9787512358539

实用数字电视基础教程 97875123585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丽娟,罗小辉,彭克发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电视
  • 电视技术
  • 广播电视
  • 实用教程
  • 电子技术
  • 通信技术
  • 电视原理
  • 电视系统
  • 视频技术
  • 电视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58539
商品编码:296579250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数字电视基础教程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彭丽娟,罗小辉,彭克发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2358539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实用数字电视基础教程》采用项目化模块编写,全书共11个项目50个任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电视基础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优势与发展、系统框架、关键技术、国际标准及实现方案,全面地讨论了数字电视系统概述、数字电视显示技术、数字电视信号及标准、图像压缩编码技术、数字电视信号的信源编码、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编码、数字基带传输与数字信号调制、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组网技术、数字电视运营和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内容。书中还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已实施的DVBS、DVBC、DVBT、ATSC和ISDBS数字视频广播系统,以及条件接收、交互电视和视频点播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当前市场流行的几种机顶盒,并举例进行了分析。书中还针对目前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对数字电视系统在运营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系统性强,去除了繁琐的数学推导,以够用为原则,以实用为基础,突出实用,并用直观的实例进行定性分析,能满足一般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教材,也可以供广播电视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无线电波的奇妙之旅:从模拟到数字的电视信号解析 想象一下,你家中那台屏幕闪烁着高清画面的电视机,它背后蕴藏着一项多么令人惊叹的技术!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观看体验,实际上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辛勤工作的结晶。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是一个连接世界、传递信息的桥梁。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引人入胜的旅程,深入探索电视信号是如何从遥远的发射塔穿越层层阻碍,最终抵达我们的客厅,并在屏幕上重现生动画面的。我们将聚焦于电视信号的物理基础,特别是无线电波的传输原理,以及数字电视时代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第一章:电磁波的基石——电视信号的物理载体 我们首先要理解,电视信号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一种能量的传播方式,它们以光速在空间中穿行,并且不需要任何介质(如空气或水)来传递。微小的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或者宏观电路中电流的变化,都可以产生电磁波。而电视信号,就是经过精心调制(编码)的电磁波,它们携带着图像和声音的信息。 1.1 什么是电磁波? 想象一下,当你在水面扔下一块石头,会产生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电磁波的传播方式与此有些相似,但它们是看不见的。电磁波由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组成,这两个场以同样的速度振荡和传播。 电场 (Electric Field): 这是由电荷产生的空间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其他电荷会受到力的作用。 磁场 (Magnetic Field): 这是由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的空间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运动的电荷会受到力的作用。 在电磁波中,电场和磁场的振动方向与它们传播的方向是垂直的。这种垂直关系是电磁波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1.2 电磁波谱:电视信号的“家园” 电磁波谱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范围,包含了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所有电磁辐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和波长(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也越大。 电视信号主要占据的是无线电波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甚高频(VHF)和特高频(UHF)频段。 甚高频 (VHF - Very High Frequency): 通常指30 MHz到300 MHz的频率范围。早期的模拟电视信号主要在这个频段传输。VHF信号的波长相对较长,穿透性较好,但容易受到山丘等障碍物的阻挡。 特高频 (UHF - Ultra High Frequency): 通常指300 MHz到3 GHz的频率范围。现代的数字电视信号也大量使用UHF频段。UHF信号的波长更短,定向性更强,信号衰减也更快,但更容易聚焦,也更适合城市环境下的多路径传播。 在这些特定的频段内,每个电视频道都被分配了一个特定的频率范围。这意味着,当你的电视调谐到一个频道时,它实际上是在接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1.3 电视信号的产生:振荡器的魔力 电视信号的产生始于一个叫做“振荡器”的电子设备。振荡器能够产生周期性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的频率就是我们想要的电磁波的频率。 模拟电视时代: 在模拟电视时代,摄像机捕捉到的图像和声音信息会被转换成变化的电压信号。这些电压信号会“调制”一个载波信号(即分配给该频道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调制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高频的“搬运工”上,将图像和声音“货物”装载上去。最常见的调制方式是幅度调制(AM)和调频(FM)。 幅度调制 (AM): 图像信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幅度(强度)来编码。 调频 (FM): 声音信息通常通过调频来编码,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 数字电视时代: 数字电视则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图像和声音信息不再是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而是被转换成一串串的“0”和“1”的数字信号。这些数字信号会通过更复杂的调制技术(如QAM - 正交幅度调制)加载到载波信号上。数字信号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并且可以携带更多信息。 1.4 电视信号的传播:从发射塔到接收天线 电视信号的传播路径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信号生成与编码: 在电视台,直播信号或录制节目通过摄像机、麦克风等设备采集,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被编码成能够广播的电磁波信号。 发射: 电视台拥有强大的发射设备,将编码好的电磁波信号放大,并通过高大的发射天线发射出去。发射天线的设计对于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方向性至关重要。 空间传播: 发射出去的电磁波信号在空气中以光速传播,穿过建筑物、树木、甚至大气层。在这个过程中,信号会经历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接收: 你的电视天线(无论是屋顶上的大天线,还是室内的小型天线)的任务就是捕获这些微弱的电磁波信号。天线的尺寸、形状和朝向对于接收信号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信号解调与还原: 接收到的信号会通过电视机的调谐器进行筛选,只保留目标频道的信号。然后,解调器会从载波信号中提取出原始的图像和声音信息。 模拟电视: 解调器会还原出模拟的电压信号,然后通过屏幕显示图像,通过扬声器播放声音。 数字电视: 解调器会还原出数字信号,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进行解码、纠错和图像渲染,最终在屏幕上呈现出清晰的画面。 第二章:数字电视的革命——超越模拟的边界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电视也不例外。数字电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接收和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清画质、多声道音频和更丰富的功能。 2.1 数字信号的优势:为何选择数字? 数字信号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鲁棒性 (Robustness) 和精确性 (Precision)。 抗干扰能力强: 模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干扰(如雷电、其他电器的电磁辐射)都会导致画面出现雪花、扭曲或声音失真。而数字信号是离散的“0”和“1”,即使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接收设备仍然能够通过纠错算法将其还原成原始数据,保证画面的清晰度。这就像是一段文字,即使被打散了几个字,只要上下文仍然清晰,你仍然能够理解其意思。而模拟信号则像是某种连续的曲线,一个微小的波动就会导致整个曲线变形。 数据压缩与高效传输: 数字信号可以通过高效的压缩算法(如MPEG-2, H.264, H.265)将图像和声音信息压缩,从而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传输更多的高清内容。这意味着,同样的带宽,数字电视可以传输更高质量的视频,或者更多个频道。 高清晰度 (HD) 和超高清晰度 (UHD/4K): 数字信号的精确性使得传输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成为可能。高清电视(HDTV)拥有比传统标清电视(SDTV)多得多的像素点,画面细节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细腻。而超高清晰度(UHD),如4K和8K,更是将画面的分辨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多声道音频和增强功能: 数字信号可以轻松地承载多声道音频(如Dolby Digital),提供更具沉浸感的音效。此外,数字电视还可以轻松集成交互式服务、电子节目指南(EPG)、甚至高清电子菜单等附加功能。 2.2 数字信号的编码与调制:信息的“魔法” 将图像和声音转换成数字信号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数字信号有效地加载到无线电波上,是数字电视的关键技术。 数字信号的表示: 图像和声音信息被分解成无数个小的“像素”和“采样点”,每个像素和采样点的值被量化成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再被转换成二进制的“0”和“1”。 信源编码 (Source Coding): 这是对原始数字信号进行压缩,去除冗余信息,提高传输效率。常见的标准包括MPEG-2、H.264(AVC)和H.265(HEVC)。 信道编码 (Channel Coding): 这是在数字信号中加入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这相当于给数字信号加上了一层“保护罩”。 调制 (Modulation): 最后,经过信道编码的数字信号会被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准备通过无线电波发射。数字电视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 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一种基本的数字调制方式。 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更加复杂和高效的调制方式,如16-QAM, 64-QAM, 256-QAM。QAM通过同时改变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来承载更多的信息。例如,256-QAM可以在一个符号周期内传输8个比特(2^8=256),远高于QPSK。 2.3 数字电视的标准与格式:全球的统一语言 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电视信号互通,各国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数字电视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信号的编码、调制、传输协议等关键要素。 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这是欧洲为主导的一套数字电视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DVB-T (地面广播)、DVB-S (卫星广播)、DVB-C (有线广播) 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ATSC (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 这是北美地区普遍采用的数字电视标准。 ISDB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 这是日本开发并推广的标准,也在亚洲和南美部分地区使用。 这些标准虽然名称不同,但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数字电视传输。 2.4 从模拟到数字的过渡: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但意义重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 购买支持数字电视信号的电视机或数字电视接收盒(机顶盒)。 数字天线: 确保你的天线能够接收到数字电视信号所需的频段。 了解当地数字电视广播情况: 了解你所在地区已开播的数字电视频道和信号制式。 这个转变不仅带来了观看体验的提升,也为广播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结语:展望未来 电视信号的演进,是人类对信息传递和视觉体验不断追求的缩影。从最初的无线电波,到如今高清、互动的数字信号,技术的进步从未停止。理解电视信号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技术细节,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的魅力,并期待着未来电视技术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从一个简单的电磁波,到如今承载着海量信息的数字洪流,这场奇妙的旅程仍在继续,而我们,正是这场旅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比较偏学术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那些略显晦涩的术语定义。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是,希望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更容易理解复杂的信号流向。在这方面,我感觉本书的图文比例似乎不太协调,有些关键模块的内部结构描述过于依赖文字堆砌,导致理解的门槛被无形中抬高了。我尤其想知道,在广电系统向IP化迁移的过程中,QAM(正交幅度调制)和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是什么?书中对这两种核心技术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对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收敛性问题和同步难点的讨论。如果能增加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仿真结果对比,比如在室内衰落信道下的信号恢复能力分析,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的版本感觉更像是一份教科书式的知识罗列,而不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实用”二字去的,但读完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框架的搭建指南,而非动手操作的葵花宝典。我个人是技术爱好者,更倾向于那种可以直接套用在现有系统上进行调试和优化的手册。比如,在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中,不同信道条件的噪声抑制算法,有没有提供一些具体的参数设置范围和对应的性能曲线对比?再比如,当我们面对日益复杂的射频干扰问题时,哪些滤波方案是最有效且成本可控的?这本书在这类具体工程问题的剖析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总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深入到代码逻辑或者硬件选型的决策依据。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思想来优化DTV的播出系统,实现更灵活的资源调度,而不是仅仅描述传统MPEG-TS流的基本结构。如果能提供一些故障排查的流程图和常见错误代码的解析,那才算真正对得起“实用”二字。

评分

这本号称“基础教程”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数字电视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很多号称基础的教材,讲的都是几年前甚至更早的技术细节,等你真正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发现书本上的东西早就成了历史。我主要关注的是高清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正在被彻底颠覆。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下最新的编码标准,比如下一代视频压缩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对我们现有的传输带宽和接收设备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围绕这些技术,相关的版权保护和内容安全机制是如何构建和演进的?如果只是泛泛而谈DVB-T2或者ATSC,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期待看到关于内容分发网络(CDN)如何与传统广电网络协同工作,实现真正的多屏互动和个性化推荐的实战案例和理论分析。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哪怕只是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从内容的前瞻性来看,这本书似乎在某些关键技术节点的描述上稍显滞后。我关注的重点在于IPTV与OTT服务的深度融合,即“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这本书在介绍传统地面波或有线电视的传输机制时非常详尽,但在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DVB基础设施来承载更高带宽的IP数据流,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网络环境下用户体验的差异化保障时,着墨不多。例如,关于内容保护协议(DRM)在多平台间的无缝集成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优化版权溯源和计费系统,这些都是当前行业的热点,但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我期待的是,一本现代的数字电视教程应该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利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能力来提高节目的响应速度和内容的丰富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播出”阶段。目前的结构,更像是对过去十年技术的一个总结,而不是面向未来五年的前瞻。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对软件定义系统的论述不够充分。在现代通信领域,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越来越重要,而传统数字电视的硬件绑定架构已经成为创新的瓶颈。我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能更侧重于讲解虚拟化技术,例如如何使用容器化技术来部署和管理不同的视频处理模块,从而实现快速的功能迭代和故障隔离。在测试和验证方面,书中提供的测试方法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仪表测量阶段,缺乏对基于软件的性能评估工具链的介绍。例如,如何利用开源工具包进行端到端的网络性能测试,如何自动化地生成和分析传输流中的错误数据包,以进行精确的定位和修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导读者如何从传统的基于硬件的广播系统,逐步迁移到一个更加灵活、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体系中去,那它的实用价值就不仅仅是理解原理,更在于指导实践转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