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幡鼓齐动十三档
定价:68.0元
作者:高巍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8050185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当前国际社会和理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件事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形态变得非常急迫。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捍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权,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容提要
《幡鼓齐动十三档》为文联非遗丛书中的一本,共讲述六部分内容:部分为十三档概述,第二部分阐述了花会的概念,第三部分梳理了花会的历史沿革,第四、五部分分析传统十三会档和四个新会档,第六部分论述了花会的会规。本书的出版对十三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巍,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多年从事北京史地民俗研究,在传统节日研究和利用领域成绩斐然。代表作《北京民俗文化史》《燕京八景》和《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此书荣获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等。多年来参与策划了北京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北海公园皇家庙会等大型活动。在CCTV-4、BTV新闻等频道介绍传统节日文化。
文摘
序言
幡鼓齐动十三档是民间花会的代表,但其实际品种和数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一年正月十五,笔者在延庆县城有幸看到一场花会巡游,见一猪头狮子的表演甚为有趣。狮身豪迈威武,但头却一劲地往地上拱,与北方传统舞狮不太一样。后得知这是猪头狮子,身为狮,头为猪,所以才会往地上拱。再如房山的中幡表演,一改中幡仅为男子耍的传统,女子也可参加,着实新奇。
民间花会表演种类繁多,而其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令人欣慰,另一方面也为其未来而担忧。花会的生命力在哪里?它到底有没有未来?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它如何进行保护与传承?这是亟虑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只依靠花会本身,也要借助与社会大众的力量。民间传统源于民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其生存的基础。花会作为中国某些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承担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担,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认识它、认同它,遵循它发展的规律,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内容,才有利于它的传承与发展。
《幡鼓齐动十三档》一书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新的尝试,也表达出一些感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兼备、传统与新气象的有机结合。此书将精品十三档及会档的会规一一展示,以期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花会、认识花会,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读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幡鼓齐动十三档》,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表演技艺的书,它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关于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赞歌。书中那些关于传承人的访谈(如果书中包含的话,此处想象),那些他们口中讲述的,关于童年与师傅的点滴,关于练习中的艰辛与收获,都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庞,感受到了他们手中那粗糙而充满力量的幡鼓,听到了他们不甘技艺失传的肺腑之言。这种鲜活的个体叙事,让冰冷的数据和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更加触动人心。书中对于幡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信仰的寄托,一种社群凝聚的纽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幡鼓齐动十三档》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为我呈现了一个充满力量与美感的传统表演艺术。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例如幡鼓的材质选择、制作工艺,甚至每一根绳结的系法,都可能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对于动作的拆解,更是细致入微,每一个转腕、每一个踢腿,都清晰可见,仿佛作者亲自示范一般。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深信这本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它描述了幡鼓表演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在节日庆典中的热闹场面,以及它与当地人民情感的紧密相连。这些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它不仅仅是表演,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俗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鲜活而独特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幡鼓齐动十三档》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幡鼓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器乐构成、基本动作,到复杂的组合套路,再到其在各种节日庆典中的应用,每一个部分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档”的区分和解析,这让原本可能显得杂乱的表演变得条理分明。书中不仅介绍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深刻剖析了每一项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例如,某个动作的设计可能与古代战争的阵法有关,某个节奏的编排可能模仿了自然界的声响,这些联系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课堂,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份对文化的敬畏之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了解和喜爱非遗的桥梁。
评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幡鼓齐动十三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它在视觉呈现上的强大冲击力。虽然文字详实,但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是动态的画面感。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幅幅壮观的场景:烈日下,人群汇聚,鼓声如雷,色彩斑斓的幡鼓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表演者们以近乎完美的默契,将力量与技巧、节奏与韵律融为一体。书中的插图和照片(如果有的话,此处想象)无疑会是巨大的加分项,即便没有,作者的文字也足以支撑起我的想象。我仿佛能感受到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感受到他们每一次用力挥舞时的肌肉线条,感受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于技艺的执着,对于传统的骄傲。书本不仅仅记录了动作,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魂”。那种精神气质,那种凝聚力量、激发斗志的仪式感,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出来,直抵人心。我开始思考,为何这样古老的表演形式,在今天依然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感,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记忆。这本书让我对“非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活态文化。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幡鼓齐动十三档》,虽然我之前对幡鼓表演所知甚少,但阅读过程中的震撼与感动,至今仍萦绕心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献资料,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老技艺的博大精深。从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我仿佛能听到鼓点的激昂,感受到旗帜舞动的力量,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汗水与激情的味道。书中对于每一个“档”的阐释都极为透彻,不仅讲解了动作的要领,更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含义以及与当地民俗生活的紧密联系。那些看似简单的挥舞与跳跃,背后蕴含的却是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技艺,是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感情,让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每一个表演者都跃然纸上,每一个动作都仿佛近在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传承的章节所打动,那种老一辈艺术家对新一代传承人的悉心教导,那种对濒危技艺的忧虑与不懈努力,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陈旧的过去,而是活着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珍视、去传承、去发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