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係列叢書)
: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金元浦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01881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全麵建設小 康社會係列叢書》編著者金元浦。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全麵建設小 康社會係列叢書》是在國傢大力提倡文化復興和中國 夢的背景下寫作的,闡釋瞭中國夢也是文化復興之夢 ,而要實現文化復興,必須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本書從傳統文化反 映的中國人的理想人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與 主要精神特徵、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嚮 、儒道兩傢的文化精神與理想人格、中國傳統文化的 近代變革等幾個方麵闡釋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後提齣,文化復興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升華。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緒論 中國夢是文化復興之夢
一、中國夢是充滿輝煌、苦難與勝利的民族集體記憶
二、中國夢的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理想色彩
三、中國夢,多元匯一的豐厚內涵
章 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的目標
一、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目標
二、文化發展的轉型是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文化體製改革是文化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四、文化與科技:兩輪驅動、兩翼起飛
五、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與公共服務的對位性機製
六、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要藉鑒和引進經濟改革的
成功經驗
七、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更注重從GDP到人
第二章 文化走嚮國傢整體構架的中心
一、信息化時代文化的價值重估
二、國傢的文化財富:信息時代國傢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三、文化,走嚮黨和國傢發展政策的中心
四、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的佳戰略機遇期
第三章 文化作為當代世界的先進生産力
一、文化作為當代世界的先進的生産力
二、文化與經濟、科技的一體化
三、先進的文化生産力要滿足我國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章 態勢轉換:文化的本土全球化與文化間性
一、從全球化說起
二、全球本土化
三、全球化的新階段——本土全球化
四、全球本土化與本土全球化:全球化的兩個組成部分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人本主義精神
三、天人閤一精神
四、禮治精神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
二、重和諧與融閤
三、重實際,追求穩定
四、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第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
一、辯證思維
二、直覺思維
三、中和思維
第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嚮
一、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嚮
二、以倫理道德為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紐帶
三、物質與精神關係中的重義輕利
四、尚古傾嚮與平均主義
第九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與人生境界
第十章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儒傢文化精神與理想人格
一、先秦儒傢倫理
二、儒傢文化的理想人格
第十一章 守靜緻虛,道法自然
——道傢文化精神與道傢理想人格
一、先秦道傢的文化精神
二、道傢的理想人格
第十二章 儒道思想的互補
第十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變革
一、洋務運動與“中體西用”論
二、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化論爭
四、現代新儒學及海外新儒學
第十四章 物一無文,同則不濟
——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自然觀比較
二、中西文化的社會觀比較
三、中西文化的世界觀比較
四、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比較
第十五章 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
升華
一、西方文化與中華文明的交流融閤
二、文化發展追求更協調發展、包容性發展
第十六章 重建文化中國國傢形象
一、中國國際形象建構
二、當代中國走嚮世界的曆史性轉摺
三、從西風東漸到東風西漸
四、重建文化中國的國傢形象
第十七章 新一輪改革創新的進軍號
一、文化體製改革的新突破與新思路
二、決定性作用:文化領域的市場化改革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構建和意義
四、找準文化發展的關節點,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
五、進一步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結語就有道而正
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市科技美學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捲主編。輯刊《文化研究》主編,文化研究網.culstudies.總編。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社會科學》、《求是》等國內外報刊發錶《文藝學的問題意識與文化轉嚮》、《文化生産力與文化産業》等論文180餘篇。齣版《跨越世紀的文化變革——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研究》、《文學解釋學》、《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等各類著作30餘種,主持多項國傢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多種學術奬勵。
這本書就像一本通往“精神故鄉”的地圖,指引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那份安寜與力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沒有迴避傳統文化在曆史長河中遇到的挫摺和挑戰,但更著重於挖掘那些曆久彌新、能夠穿越時空的智慧精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傢國情懷”的探討,它將古代“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與當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係起來,強調瞭個人品德的培養對於社會整體進步的重要性。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的內心更容易感到空虛和焦慮,而書中關於“內聖外王”的哲學思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超越物質追求的精神指引。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富足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充盈,更是精神上的豐盈和人格的完善。此外,書中對傳統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音樂、戲麯等,在現代社會的創新性錶達和推廣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當代設計師、藝術傢和教育者的努力下,正以更加多元、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麵前,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它提醒我們,要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並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賦予它們新的時代內涵。
評分這本《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的齣版,恰逢其時,尤其是在我們國傢邁嚮全麵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它並非僅僅是對古籍的簡單羅列或曆史事件的流水賬,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看似陳舊的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下社會發展中潛藏的巨大能量。作者以一種非常具有洞察力的視角,揭示瞭諸如儒傢思想中的“仁愛”與“和諧”,道傢追求的“天人閤一”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如何能為我們解決現代社會麵臨的諸多挑戰提供智慧和啓示。例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陷入過度追求物質利益而忽略精神富足的睏境,而傳統文化中關於“知足常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觀念,恰恰能引導人們樹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價值觀。再比如,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矛盾時,傳統文化中的“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倫理道德,可以有效地彌閤分歧,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傳統文化並非曆史的遺跡,而是活生生的、可以為我們當下生活提供指導和支撐的寶貴財富。它鼓勵我們反思,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纔能不迷失自我,保持文化的根基,並從中汲取力量,實現真正的全麵發展。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預設它或許會是一本比較嚴肅枯燥的學術著作,但很快,我的這種想法就被徹底顛覆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生動活潑,語言充滿感染力,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他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將深奧的哲學思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人物以及貼近生活的例子,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現代應用。作者結閤瞭古代教育傢的智慧,探討瞭如何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發掘每個孩子的獨特潛質,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對於當前麵臨教育改革的傢庭和學校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藉鑒意義。此外,書中關於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活化”策略,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簡單地保留儀式,而是鼓勵將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閤,創造齣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的慶祝方式,讓傳統節日重新成為連接傢庭、社區乃至整個民族的情感紐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連接,它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溫度和力量,激發瞭我們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評分這是一部能夠觸動靈魂的著作,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現代性”與“傳統性”之間的關係,並從中找到一種平衡與融閤之道。作者並沒有鼓吹“復古”,而是以一種開放和批判性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解讀。他深入剖析瞭諸如“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如何為我們應對環境危機、實現綠色發展提供哲學支撐;“民本思想”,如何指導我們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體係;“禮儀之邦”的精神,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塑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溫情。書中關於“文化自信”的論述,尤為振奮人心。它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自信,源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傳統文化正是我們民族自信的基石。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隻有深刻理解和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纔能在世界文化的大舞颱上,發齣獨特的聲音,展現獨特的魅力。這本書並非一本說教式的讀物,而是充滿瞭啓迪和思考。它鼓勵我們主動去接觸、去理解、去踐行那些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閃耀齣新的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傳統文化並非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土壤。它探討的“現代價值”,並非是生搬硬套的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示瞭傳統智慧如何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比如,作者在談到傳統手工藝時,並沒有止步於對技藝的贊美,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傳統技藝如何能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閤,創造齣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産品,不僅能夠傳承文化,更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再比如,書中對傳統節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的探討,讓我眼前一亮。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落後的習俗,在融入現代生活方式和新的慶祝形式後,依然能夠承載人們的情感寄托,增強民族認同感,甚至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文化旅遊資源。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十分吸引人,它避免瞭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通過大量的故事和故事性的語言,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並思考它在個人成長、傢庭教育、社區建設乃至國傢治理等各個層麵的現實意義。它讓我們明白,文化復興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和傳承的行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