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基于4G系统的移动服务技术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德)伯尼特 ,彭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112911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点击查看:
本书介绍了构建一种的新的业务提供的方法学、解决方案以及富有前景的深入视角。通过对未来网络和业务特征的介绍,以及对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的探讨,开发出4G移动环境感知业务,使人们向一个新的业务空间迈进。
本书适合于从事通信产品开发和网络规划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在校师生的参考书籍,对于P2P、中间件等技术的研究者也同样适用。
译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前言
关于作者
章 4G移动新架构
1.1 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
1.2 商业模型上的考虑——开放编程环境的需求
1.3 泛在服务和网络环境
1.4 上下文感知
1.5 个性化
1.6 未来的移动服务
部分 新体系架构的核心支撑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
2.1 无线技术概览
2.2 无线网络一览
2.3 基于IP的下一代移动网络
2.4 泛在计算和自组织组网
2.5 可编程网络
2.6 小结
第3章 移动服务系统
3.1 服务平台一览
3.2 下一代服务体系架构
3.3 泛在服务示例:会话移动性
3.4 小结
第4章 泛在性扩展:移动P2P
4.1 P2P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4.2 DHT的一些问题
4.3 移动P2P
4.4 小结
第5章 移动中间件
5.1 移动中间件技术
5.2 结构组件
5.3 动态服务交付模式
5.4 智能设备支持移动中间件
5.5 小结
第6章 跨层设计——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优化方法
6.1 简介
6.2 跨层功能架构
6.3 跨层优化的实现
6.4 视频流媒体系统中的跨层优化
6.5 无线视频流媒体跨层优化架构
6.6 小结
第2部分 基础智能服务的提供
第7章 本体
7.1 描述逻辑
7.2 Web本体语言
7.3 本体工程
7.4 小结
第8章 语义服务
第9章 动态适配——实时调整服务
第3部分 环境中的服务和智能嵌入
0章 上下文感知的移动性管理
1章 智能上下文
2章 从个人移动性到移动个性化
3章 主动服务走向现实
附录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Hendrik Berndt是DoCoMo欧洲实验室的首席技术官(CTO)、高级副主任,他同时也是智能和安全服务以及普通网络研究组织的主管。他主持了面向4G移动系统的研发工作。他曾经担任过电信信息网络架构联盟的首席技术官,美国新泽西Tinton Falls的总负责人,他同时也是TINA架构部门的主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未来感的蓝色调和简洁的线条,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高速、无缝的连接体验。我本来就对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移动网络的迭代和实际应用。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内容排布显得相当专业和系统,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协议栈都有涉及,这让我对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4G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与优化策略,比如在高清视频流、物联网数据传输以及低延迟游戏体验中,它是如何通过MIMO、OFDMA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的。同时,我也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的,希望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堆砌,而是能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和图表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抓住要点,而资深工程师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这本书如果能在网络架构的演进,特别是从3G向4G过渡的关键技术决策上,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历史背景的梳理,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严谨、全面的期待感,仿佛是打开了一个通往现代移动通信核心世界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令人满意,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度也很高,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技术书籍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毕竟眼睛是革命的本钱。我比较关注移动网络安全性和用户隐私保护这方面的内容,毕竟在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用户的权益不被侵犯,是衡量一个移动服务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我希望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4G LTE网络中鉴权、加密机制的实现细节,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欺骗攻击和中间人攻击。此外,对于服务质量(QoS)的管理和保障,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毕竟,对于用户而言,能否稳定地获得承诺的服务速率,直接决定了使用体验的好坏。如果这本书能详细解析QoS的调度算法,以及如何在高负荷网络环境下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策略,那无疑会非常有价值。我希望作者的论述不仅停留在“是什么”,更能深入到“为什么是这样设计”和“如何优化实践”,带着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去阅读,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养分。
评分对于一个对技术标准制定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我对这本书在描述4G演进路径时的严谨性抱有很高期待。3GPP标准组织制定的规范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石,如果书中能够穿插讲解关键技术点(比如eMBB、mMTC在4G阶段的早期探索)是如何在标准中被定义、讨论和最终确立的,那将会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深度和历史厚重感。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LTE-Advanced标准演进中那些关键的增强特性,比如载波聚合(CA)的引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体验,以及这些增强是如何在不同版本的3GPP协议中逐步实现的。这种对“标准制定”背后逻辑的揭示,远比单纯介绍技术特性本身更有启发性。它能帮助读者理解,今天的移动网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工程师在标准会议上反复博弈和迭代的结果。这本书如果能展现出这种幕后的视角,无疑会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行业深度解析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在“移动服务”这个应用层面的探讨去的,而不仅仅是底层的物理层和MAC层技术。毕竟,技术本身是为服务而生的。我非常期待看到4G技术如何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比如移动支付的普及、车联网(V2X)的初步尝试,以及企业级专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场景对网络的依赖性极高,对延迟和可靠性有着苛刻的要求。如果书中能够对比分析不同运营商在部署4G网络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遇到的挑战,并分析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最终用户能享受到的服务质量,那将会是非常精彩的阅读体验。我总觉得,纯粹的技术讨论容易陷入象牙塔,而结合实际的商业应用案例,才能真正体现技术革新的价值所在。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探讨在5G时代来临之际,4G技术栈中的哪些核心思想和实践经验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维护和优化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指标。在实际的网络运维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各种性能告警和用户投诉,深究其根源往往需要对4G核心网(EPC)和无线接入网(RAN)的交互机制有透彻的理解。我希望书中对网络故障诊断的流程和常用工具的使用能有所介绍,哪怕是理论上的流程图和数据包分析的思路也好。比如,当用户报告掉线率高时,我们应该从哪个层面开始排查?是物理层的信噪比问题,还是核心网的会话管理问题?一本优秀的参考书,应该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诊断思路,帮助工程师快速定位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对于网络容量规划和未来的扩容需求预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实际KPI的分析模型或经验公式,那这本书的工具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追求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能直接指导我日常工作的“实战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