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RIZ创新方法丛书--技术创新方法提高-TRIZ流程与工具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颜惠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221419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TRIZ创新方法丛书:技术创新方法提高-TRIZ流程与工具》以产生项目创新设计方案的过程为主线,通过项目的来源、描述及分析,提出大量的创意,然后对创意进行筛选,终形成创新设计方案,其间介绍了因果分析、资源分析、九屏幕法、功能分析、三轴分析、物场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项目分析工具。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兼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加深了TRIZ创新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的层次,延伸了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的学习内容。
目录
1 项目来源与筛选
1.1项目的来源
1.1.1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寻找项目
1.1.2从意料之外的事件中捕捉项目
1.1.3从全新知识的产生中领悟项目
1.1.4从人们观念的转变中挑选项目
1.1.5从市场结构的变化中挖掘项目
1.1.6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探索项目
1.1.7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发现项目
1.2项目的筛选
1.2.1树形图
1.2.2记分卡
1.2.3帕累托(Pareto)图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2 项目描述和目标确定
2.1问题的引入
2.2描述的原则
2.2.1SMART原则概述
2.2.2明确性(Specific)
2.2.3可衡量性(Measurable)
2.2.4可达成性(Attainable)
2.2.5实际性(Realistic)和相关性(Relevant)
2.2.6时限性(Timebased)
2.3描述的方法
2.4注意事项
2.5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3 项目分析
3.1因果分析
3.1.1鱼骨图分析法
3.1.2关联图分析法
3.1.35WHY分析法
3.2资源分析
3.2.1资源的介绍
3.2.2资源的来源
3.2.3资源的分类
3.2.4资源的利用
3.3九屏幕法
3.3.1九屏幕法的介绍
3.3.2九屏幕的画法
3.3.3九屏幕法的分析要领
3.3.4九屏幕法的应用示例
3.4功能分析
3.4.1功能的定义
3.4.2功能模型分析的概念
3.4.3建立功能模型的步骤
3.4.4功能模型图的分析方法
3.4.5系统功能裁剪
3.5三轴分析
3.5.1因果轴分析
3.5.2系统轴分析
3.5.3操作轴分析
3.6物场分析
3.6.1物场分析法的介绍
3.6.2物场模型的种类
3.6.3标准解法的由来
3.6.4标准解法系统
3.6.5物场分析与标准解
3.6.6物场标准解法的使用步骤
3.6.7物场分析法的应用示例
3.6.8物场分析法小结
3.7其他工具
3.7.1头脑风暴
3.7.2635法
3.7.3列举法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4 项目创意筛选
4.1亲和图法
4.1.1亲和图法的介绍
4.1.2亲和图法的用途
4.1.3亲和图法的特点
4.1.4亲和图法的实施步骤
4.1.5亲和图运用的常见错误
4.1.6亲和图的应用示例
4.2影响努力矩阵图法
4.2.1影响努力矩阵图的介绍
4.2.2影响努力矩阵图的特点
4.2.3影响努力矩阵图的实施步骤
4.2.4影响努力矩阵图的应用示例
4.3布氏矩阵法
4.3.1布氏矩阵的介绍
4.3.2布氏矩阵的特点
4.3.3布氏矩阵的适用范围
4.3.4布氏矩阵的实施步骤
4.3.5布氏矩阵的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5 项目概念设计
5.1概念设计及其设计过程
5.1.1概念设计的定义
5.1.2概念设计的内涵
5.1.3概念设计的特征
5.1.4概念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
5.2概念设计模型问题
5.2.1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5.2.2产品描述模型
5.2.3概念设计系统模型
5.3TRIZ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5.4TRIZ自行车刹车皮的概念设计
5.4.1确立系统矛盾
5.4.2寻找解决方案
5.4.3进行概念设计
5.5TRIZ立体车库概念设计
5.5.1立体车库的现状
5.5.2立体车库物场模型及其解决方案
5.5.3立体车库的整体设计
5.6TRIZ真空吸尘器概念设计
5.6.1确定技术矛盾
5.6.2寻找解决方案
5.6.3进行概念设计
5.7TRIZ烟雾机控制面板概念设计
本章小结
研讨与训练
附录
附录一TRIZ基础术语
附录二创新能力水平测试题
本书适用于本科、高职、中职及中学阶段的学生以及从事产品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装帧设计完全透露出一种廉价和匆忙的感觉,拿到手上就已经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致了。书页的纸张质量粗糙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用了回收纸浆,油墨的附着力也很差,很多地方的文字边缘都模糊不清,看着费力极了。更别提那些插图和图表了,线条粗细不均,色彩搭配更是让人头晕目眩,仿佛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低成本印刷品。我甚至怀疑出版社在装订过程中是否采用了自动化流程,因为在好几页上都能清晰地看到明显的错位和重影现象,这对于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职业失误。阅读体验被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平严重拖了后腿,每次翻页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书页就散架了。这种对书籍成品质量的漠视,实在让人对内容本身的专业性都产生了动摇。如果不是因为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驱使,我可能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把它扔到一边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过于晦涩和僵硬,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被翻译了无数遍的古代哲学著作,充满了不必要的学术腔调和冗余的从句结构。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复杂概念体系中,对如何清晰、简洁地向初学者传达知识毫无概念。大量的术语堆砌,每一个关键概念都需要读者花费大量精力去反刍和解码,使得阅读节奏极其缓慢,并且极易产生挫败感。我尝试了好几次,每次都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大量的外部资料来理解作者试图表达的真正含义,这完全违背了工具书应当具备的易用性原则。它更像是一份写给同行之间互相审阅的内部报告,而不是面向更广泛工程师群体的实用指南。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技巧并投入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文字高墙,让人感觉作者更关注的是展示自己的学术深度,而不是读者的理解吸收效率。
评分售后服务和附带资源的支持度几乎为零,这对于一本宣称是“工具丛书”的作品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疏忽。配套的电子资源,比如可下载的模板、交互式练习或在线视频讲解,完全找不到踪影,官网的链接也形同虚设,指向一片空白。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非常强烈,读者只能完全依赖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来理解和应用复杂的方法论,缺乏任何即时反馈和延伸学习的途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工具书如果不能提供动态的、可更新的支持生态,它的生命力是极其有限的。我购买这本书是期待能得到一个系统的学习包,但最终得到的却是一本孤立的印刷品,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在如今这个强调互动和协作的学习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极大地削弱了它的实用价值。
评分内容编排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断裂和结构松散的问题,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得像被硬生生地拼凑起来的。这本书似乎想面面俱到地涵盖所有相关的理论,结果却导致了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很多本应作为基础铺垫的部分被一笔带过,而一些相对次要的细节却被过度渲染,占用了大量的篇幅。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章节在阐述同一概念时,有时甚至会出现轻微的矛盾或表述上的不一致,这对于一个以严谨著称的方法论丛书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可能没有采用统一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导致读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型时,不断地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迷失方向。要将书中所述的零散工具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链条,读者需要付出远超预期的额外努力去自行整合,这本书本身提供的帮助实在太少了。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显得异常苍白和脱离实际,几乎都是一些过于理想化、设置条件过于完美的小型问题,它们无法反映真实工业界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那种混乱、多约束的复杂局面。我迫切希望看到一些能够触及痛点、具有重量级的、跨学科的失败案例或高难度挑战是如何被拆解和解决的,但这些内容几乎没有出现。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过于机械化,仿佛只是对理论步骤的生搬硬套展示,缺乏对决策背后的权衡、预见性风险评估以及团队协作等软技能的探讨。这使得书中的方法论看起来更像是一套纯粹的数学公式,而不是一个真正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战场上驰骋的实战武器。读完这些案例,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应对现实中的“疑难杂症”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的信心增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