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TRIZ創新方法叢書--技術創新方法提高-TRIZ流程與工具
: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顔惠庚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221419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TRIZ創新方法叢書:技術創新方法提高-TRIZ流程與工具》以産生項目創新設計方案的過程為主綫,通過項目的來源、描述及分析,提齣大量的創意,然後對創意進行篩選,終形成創新設計方案,其間介紹瞭因果分析、資源分析、九屏幕法、功能分析、三軸分析、物場分析、頭腦風暴等多種項目分析工具。通過這樣的一條主綫,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兼顧瞭理論性與實踐性,加深瞭TRIZ創新方法的研究與探索的層次,延伸瞭TRIZ理論與創新方法的學習內容。
目錄
1 項目來源與篩選
1.1項目的來源
1.1.1從身邊發生的事情中尋找項目
1.1.2從意料之外的事件中捕捉項目
1.1.3從全新知識的産生中領悟項目
1.1.4從人們觀念的轉變中挑選項目
1.1.5從市場結構的變化中挖掘項目
1.1.6從産業結構的調整中探索項目
1.1.7從體製轉軌的過程中發現項目
1.2項目的篩選
1.2.1樹形圖
1.2.2記分卡
1.2.3帕纍托(Pareto)圖
本章小結
研討與訓練
2 項目描述和目標確定
2.1問題的引入
2.2描述的原則
2.2.1SMART原則概述
2.2.2明確性(Specific)
2.2.3可衡量性(Measurable)
2.2.4可達成性(Attainable)
2.2.5實際性(Realistic)和相關性(Relevant)
2.2.6時限性(Timebased)
2.3描述的方法
2.4注意事項
2.5應用示例
本章小結
研討與訓練
3 項目分析
3.1因果分析
3.1.1魚骨圖分析法
3.1.2關聯圖分析法
3.1.35WHY分析法
3.2資源分析
3.2.1資源的介紹
3.2.2資源的來源
3.2.3資源的分類
3.2.4資源的利用
3.3九屏幕法
3.3.1九屏幕法的介紹
3.3.2九屏幕的畫法
3.3.3九屏幕法的分析要領
3.3.4九屏幕法的應用示例
3.4功能分析
3.4.1功能的定義
3.4.2功能模型分析的概念
3.4.3建立功能模型的步驟
3.4.4功能模型圖的分析方法
3.4.5係統功能裁剪
3.5三軸分析
3.5.1因果軸分析
3.5.2係統軸分析
3.5.3操作軸分析
3.6物場分析
3.6.1物場分析法的介紹
3.6.2物場模型的種類
3.6.3標準解法的由來
3.6.4標準解法係統
3.6.5物場分析與標準解
3.6.6物場標準解法的使用步驟
3.6.7物場分析法的應用示例
3.6.8物場分析法小結
3.7其他工具
3.7.1頭腦風暴
3.7.2635法
3.7.3列舉法
本章小結
研討與訓練
4 項目創意篩選
4.1親和圖法
4.1.1親和圖法的介紹
4.1.2親和圖法的用途
4.1.3親和圖法的特點
4.1.4親和圖法的實施步驟
4.1.5親和圖運用的常見錯誤
4.1.6親和圖的應用示例
4.2影響努力矩陣圖法
4.2.1影響努力矩陣圖的介紹
4.2.2影響努力矩陣圖的特點
4.2.3影響努力矩陣圖的實施步驟
4.2.4影響努力矩陣圖的應用示例
4.3布氏矩陣法
4.3.1布氏矩陣的介紹
4.3.2布氏矩陣的特點
4.3.3布氏矩陣的適用範圍
4.3.4布氏矩陣的實施步驟
4.3.5布氏矩陣的應用示例
本章小結
研討與訓練
5 項目概念設計
5.1概念設計及其設計過程
5.1.1概念設計的定義
5.1.2概念設計的內涵
5.1.3概念設計的特徵
5.1.4概念設計在設計過程中的地位
5.2概念設計模型問題
5.2.1概念設計過程模型
5.2.2産品描述模型
5.2.3概念設計係統模型
5.3TRIZ在概念設計中的應用
5.4TRIZ自行車刹車皮的概念設計
5.4.1確立係統矛盾
5.4.2尋找解決方案
5.4.3進行概念設計
5.5TRIZ立體車庫概念設計
5.5.1立體車庫的現狀
5.5.2立體車庫物場模型及其解決方案
5.5.3立體車庫的整體設計
5.6TRIZ真空吸塵器概念設計
5.6.1確定技術矛盾
5.6.2尋找解決方案
5.6.3進行概念設計
5.7TRIZ煙霧機控製麵闆概念設計
本章小結
研討與訓練
附錄
附錄一TRIZ基礎術語
附錄二創新能力水平測試題
本書適用於本科、高職、中職及中學階段的學生以及從事産品創新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售後服務和附帶資源的支持度幾乎為零,這對於一本宣稱是“工具叢書”的作品來說,簡直是不可理喻的疏忽。配套的電子資源,比如可下載的模闆、交互式練習或在綫視頻講解,完全找不到蹤影,官網的鏈接也形同虛設,指嚮一片空白。這種孤立無援的感覺非常強烈,讀者隻能完全依賴書本上的文字描述來理解和應用復雜的方法論,缺乏任何即時反饋和延伸學習的途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工具書如果不能提供動態的、可更新的支持生態,它的生命力是極其有限的。我購買這本書是期待能得到一個係統的學習包,但最終得到的卻是一本孤立的印刷品,這種單嚮的信息傳遞模式,在如今這個強調互動和協作的學習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極大地削弱瞭它的實用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部分顯得異常蒼白和脫離實際,幾乎都是一些過於理想化、設置條件過於完美的小型問題,它們無法反映真實工業界研發過程中所遇到的那種混亂、多約束的復雜局麵。我迫切希望看到一些能夠觸及痛點、具有重量級的、跨學科的失敗案例或高難度挑戰是如何被拆解和解決的,但這些內容幾乎沒有齣現。作者提供的“解決方案”往往過於機械化,仿佛隻是對理論步驟的生搬硬套展示,缺乏對決策背後的權衡、預見性風險評估以及團隊協作等軟技能的探討。這使得書中的方法論看起來更像是一套純粹的數學公式,而不是一個真正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新戰場上馳騁的實戰武器。讀完這些案例,我感覺自己對於如何應對現實中的“疑難雜癥”並沒有獲得多少實際的信心增長。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災難,裝幀設計完全透露齣一種廉價和匆忙的感覺,拿到手上就已經讓人提不起閱讀的興緻瞭。書頁的紙張質量粗糙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用瞭迴收紙漿,油墨的附著力也很差,很多地方的文字邊緣都模糊不清,看著費力極瞭。更彆提那些插圖和圖錶瞭,綫條粗細不均,色彩搭配更是讓人頭暈目眩,仿佛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低成本印刷品。我甚至懷疑齣版社在裝訂過程中是否采用瞭自動化流程,因為在好幾頁上都能清晰地看到明顯的錯位和重影現象,這對於一本麵嚮專業人士的工具書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職業失誤。閱讀體驗被這種低劣的製作水平嚴重拖瞭後腿,每次翻頁都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留神書頁就散架瞭。這種對書籍成品質量的漠視,實在讓人對內容本身的專業性都産生瞭動搖。如果不是因為對這個領域的好奇心驅使,我可能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把它扔到一邊瞭。
評分內容編排上存在著明顯的邏輯斷裂和結構鬆散的問題,章節之間的過渡生硬得像被硬生生地拼湊起來的。這本書似乎想麵麵俱到地涵蓋所有相關的理論,結果卻導緻瞭知識體係的碎片化。很多本應作為基礎鋪墊的部分被一筆帶過,而一些相對次要的細節卻被過度渲染,占用瞭大量的篇幅。更令人睏惑的是,不同章節在闡述同一概念時,有時甚至會齣現輕微的矛盾或錶述上的不一緻,這對於一個以嚴謹著稱的方法論叢書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我感覺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可能沒有采用統一的知識框架進行梳理,導緻讀者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認知模型時,不斷地在不同的知識點之間迷失方嚮。要將書中所述的零散工具串聯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維鏈條,讀者需要付齣遠超預期的額外努力去自行整閤,這本書本身提供的幫助實在太少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過於晦澀和僵硬,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本被翻譯瞭無數遍的古代哲學著作,充滿瞭不必要的學術腔調和冗餘的從句結構。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構建的復雜概念體係中,對如何清晰、簡潔地嚮初學者傳達知識毫無概念。大量的術語堆砌,每一個關鍵概念都需要讀者花費大量精力去反芻和解碼,使得閱讀節奏極其緩慢,並且極易産生挫敗感。我嘗試瞭好幾次,每次都不得不停下來,查閱大量的外部資料來理解作者試圖錶達的真正含義,這完全違背瞭工具書應當具備的易用性原則。它更像是一份寫給同行之間互相審閱的內部報告,而不是麵嚮更廣泛工程師群體的實用指南。對於那些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技巧並投入實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文字高牆,讓人感覺作者更關注的是展示自己的學術深度,而不是讀者的理解吸收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