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岩石的秘密
定價:29.0元
作者:勞頓,潘塔加;埃雷特繪,孫正凡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5329802
字數:2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這套青少年科普經典暢銷美國近20年,發行逾2300,000冊。曾獲“教師精選兒童圖書奬”,“約翰巴勒斯奬——給青少年推薦的好科學書”,“探索頻道讀書俱樂部精選”。
3、該係列嚮小讀者介紹瞭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以及在那裏成長快樂的小生靈。數百幅手繪插圖,數百個實踐活動,看看彆人傢的孩子怎麼動手親近大自然。提齣科學小問題並給齣答案,手把手帶你觸摸大自然。
內容提要
“發現自然”是美國經典青少年自然科普圖書係列,讓你認識生活中每個角落的自然知識,此係列以詳盡的圖文方式提供瞭生動的介紹,適閤在後院自己動手探索大自然。由麗貝卡·勞頓、戴安娜·勞頓、蘇珊·潘塔加所著的《岩石的秘密》介紹瞭礦物、岩石、火山、沉積岩、化石、腐蝕、大陸、地震、行星地質學等,另外還有小實驗和實踐活動。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麗貝卡勞頓為舊金山海灣地區的地理谘詢公司寫作。戴安娜勞頓在新墨西哥州教地理。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科學研究經驗,受到業內的認可。
文摘
當恐龍統治地球時,陸地環境溫和、濕潤,其他動植物同樣興旺。植物進化得很快,包括蕨類、銀杏樹、針葉樹、蘇鐵(棕櫚類的熱帶植物)。恐龍時代晚期,開花植物發展起來,從而為恐龍和其他陸地生物提供瞭快速再生長和發展的食物來源。在海洋中,菊石、牡蠣和鰓足動物進化齣來,種類繁多。大型食肉蛇頸龍、魚龍這些認為不屬於恐龍的會遊泳的爬行動物統治瞭海洋。帶翅膀的爬行動物翼龍占據瞭天空,逐漸進化到像今天的小飛機大小。在大約2億~6.5億年前,其他爬行類,如鰐魚、烏龜、蜥蜴分布也非常廣泛,在岩石中留下瞭豐富的化石。
恐龍時代發展齣瞭批鳥類,這是德國索倫霍芬石灰岩中發現的,這種年齡為1.4億年石灰岩顆粒精細,保存下來的化石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小龍蝦、水母、翼龍、昆蟲和恐龍。在索倫霍芬沉積物細緻的特徵之中,有世界上已知古老的化石羽毛,屬於一種烏鴉大小的始祖鳥,它還有牙齒和帶爪子的翅膀,這些是屬於爬行類的特徵。
在恐龍統治時期,有一類陸生動物保持小體型,通過夜間覓食昆蟲,躲避大型爬行動物而存活下來。當恐龍和大型爬行類在6.5億年前消失之後,這些適應能力良好的小型生物——哺乳動物——繼續生活下去,同時還有小型的爬行類(鰐魚、蛇、蜥蜴和烏龜)、兩棲類、硬骨魚類和鳥類。在接下來6000萬年中,發展齣瞭多種多樣的現命形式,如早期的哺乳類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猿和猴子),以及不會飛的大型鳥類、開花植物、魚類、鯊魚,以及海蛤蜊和海蝸牛。
年齡為5000萬年的化石使我們能夠見到恐龍滅絕之後生存並發展齣來的生命形式。保存下來的馬的牙齒和足骨證明早期的馬是一種矮小的五趾動物,經過幾百萬年時間,體型逐漸變大,發展齣瞭現代馬堅硬而行動迅速的馬蹄。早期的藤壺、海膽、海蝸牛和鯨類的化石證明它們的殼和骨骼隨時間發生瞭變化——比如,海膽有各種形狀,古鯨類逐漸長齣瞭牙齒。早期樹種的化石錶明,隨著開花的草類擴張,取代瞭許多地區的森林,樹變得越來越少。在這些新齣現的草地上漫遊的動物化石證明齣現瞭成群的食草動物,比如豬、駱駝、犀牛、羚羊和馬。2500萬年前的猿類化石常見於歐洲和非洲岩石中,而類人的靈長類化石可以追溯到1000萬~2000萬年前。
序言
我是一名對地球科學略有瞭解的愛好者,在眾多的科普讀物中,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勞頓和潘塔加的專業知識毋庸置疑,他們以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筆觸,為讀者構建瞭一個關於岩石的世界。從火成岩的熾熱誕生,到沉積岩的靜默堆積,再到變質岩的重塑新生,每一種岩石的形成過程都被詳細而引人入勝地解讀。埃雷特的插畫,可以說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它們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補充,更是對岩石宏觀和微觀世界的一次視覺盛宴。無論是復雜的礦物晶體結構,還是壯麗的火山地貌,抑或是奇特的沉積構造,都通過精美的繪製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岩石循環的圖示,將地質年代的宏大尺度和岩石形態的不斷變化,用一種直觀而又富有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孫正凡先生的翻譯,功不可沒。他不僅確保瞭科學術語的準確性,更用流暢的中文將地質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內容。這本書讓我對我們腳下的土地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感受到瞭地球作為一個不斷演變的生命體所展現齣的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吸引我,那是一種深沉而又充滿探索欲的藍色,點綴著一些閃爍的晶體和古老的岩石紋理,仿佛在訴說著地球深處不為人知的奧秘。當我翻開第一頁,孫正凡先生流暢而富有力量的譯文便將我引入瞭一個奇妙的世界。勞頓和潘塔加,這兩位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學術的厚重感,他們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帶領讀者一步步解開岩石的形成、演變乃至它們所承載的地質曆史。書中的插圖更是令人驚嘆,埃雷特的畫筆仿佛擁有瞭生命,將那些沉睡億萬年的礦物、岩石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有的展現瞭火山噴發的壯麗,有的揭示瞭深海熱液口的神秘,還有的則勾勒齣變質岩在高溫高壓下發生的奇妙轉變。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鑽石形成過程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科學的解釋,更像是一場關於時間和壓力的史詩。每當讀到關於地殼運動、闆塊漂移的論述時,我總能感受到地球作為一個活體星球的脈動,那種宏大的尺度感和時間的流逝感,讓我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美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聆聽地球母親溫柔而又充滿力量的低語。
評分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自然科學的普遍興趣,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它遠超我的預期。勞頓和潘塔加並沒有將岩石僅僅當作一堆冷冰冰的礦物,而是將它們視為地球生命的見證者,是記錄地球曆史的“活化石”。他們的敘述充滿瞭科學的嚴謹,但又巧妙地融入瞭對地球演變過程的哲學思考。埃雷特的插畫,不僅僅是圖解,更是藝術的再創造。那些岩石的細節,礦物的晶體結構,甚至是風化侵蝕的地貌,都被描繪得如同高清的顯微鏡圖像,又帶著畫傢的獨特韻味。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著名地質遺跡的介紹,結閤瞭當地的岩石特徵和形成原因,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孫正凡的翻譯,在我看來,是一種“信達雅”的典範。他不僅準確地傳達瞭原著的科學信息,更保留瞭作者對岩石那種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之情,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山川河流的眼光都發生瞭變化,不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充滿瞭地質演變的故事和時間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抵達,就如同收到瞭一份來自地球深處的邀請函,勞頓與潘塔加,兩位深諳岩石語言的探險傢,帶領我們踏上瞭一場令人心潮澎湃的知識之旅。書中對於岩石分類、形成機製的闡述,嚴謹而不失趣味,仿佛是為我們揭示瞭一本用石頭寫成的地球編年史。埃雷特大師級的插畫,更是將文字的冰冷化為視覺的盛宴,那些細膩的紋理,微妙的光影,將各種岩石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能觸摸到億萬年的時光痕跡。我最難忘的,是書中關於變質岩形成過程的描述,那些在高溫高壓下發生的礦物重組,如同地球內部一場無聲的戲劇,而埃雷特筆下的片麻岩和闆岩,便是這場戲劇中最生動的演員。孫正凡先生的譯文,更是如同一座連接不同文化和知識體係的橋梁,他用精準且富於文學性的語言,將勞頓和潘塔加的智慧,以及埃雷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它更是一種對生命、時間以及我們所棲息的這顆星球的深度緻敬,讀罷掩捲,心中充滿瞭對自然界宏偉力量的敬畏之情。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組成我們世界的“沉默的石頭”充滿好奇,它們是如此古老,如此堅韌,卻又如此沉默。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通往這些古老秘密的寶藏之門。勞頓和潘塔加的文字,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用他飽含熱情的語言,為你講述每一塊岩石的故事,從它們誕生的瞬間,到它們經曆的滄海桑田。埃雷特的插畫,更是點睛之筆,那些細膩的綫條,精準的色彩,將各種岩石的質感、紋理,甚至是它們在不同光綫下的微妙變化,都呈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沉積岩的講解,那些層層疊疊的紋理,仿佛記錄瞭古代河流、海洋的變遷,每一粒沙,每一顆石子,都可能是一段被時間封存的故事。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一場跨越億萬年的時空旅行,你不僅能夠瞭解岩石的分類和形成機製,更能感受到地球在漫長歲月中發生的劇烈變化,感受到生命演化與地質活動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孫正凡先生的翻譯,讓這種專業性極強的知識,變得平易近人,語言流暢而富於邏輯,即使是第一次接觸地質學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身邊的世界,原來平凡的土地下,隱藏著如此壯闊的史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