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人类学新编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王海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2158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类如何传承文明?史前人类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形态都是先有图画再有文字?图像和文字哪种形式是更高级的文明?——我们仰望星空,从人猿相揖别的时代就眺望着亘古如斯的宇宙。人类文明史只有七千年,而宇宙历史亿万年。我们没有答案,但视觉人类学却给了我们接近答案的启示。从图写到符号再到抽象表述,人类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
内容提要
本书前身《视觉人类学》是学术畅销书。它图文并茂,是将视觉人类学这个学科系统地引入国内的重要著作。这次《新编》大量充实了原有内容,同时又及时补入了欧美*的视觉人类学理论和学术成果,是一本富学术前沿性及百科全书式的新著。
视觉人类学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传播的过程。从原始人的洞画、岩壁画直到今天的电脑图像和多媒体都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疆域。本书重点介绍和探讨视觉人类学的概念、功能、研究目的和它的前瞻意义。它在视觉人类学寻找人类文明的“通码”、视觉人类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精辟的展示和论述。本书此次新编的*贡献是创造了视觉人类学语法和词法的概念,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探讨了人类视觉认知的本质和人类意识传承的基础。本书的另一成果是深入研究了中华文明视觉表述的基础暨对中国人的水墨符号化视觉认知进行人类学探讨和总结,拓展了研讨中华视觉文明的一条新路。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海龙,旅美文化人类学家,作家。全美人类学家学会会员,美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员,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著有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等二十余部。包括《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人类学入门:文化学理论的深层结构》(广西教育出版社,)《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上海学林出版社,)等。
王海龙是早将西方的经典人类学理论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之一,而且也是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化视野的批评家。他于年代末赴美之前在国内已经发表过一些深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理论文章及著作。王海龙因之被世界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去深造。此后,他更是在文化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研究上贡献良多。特别是他主持翻译阐释人类学文集、在西方堪称经典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其后多次再版)在国内成为学术畅销书,对分析和研究人类学及文化理论、深层次地理解比较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能点亮你思维火花的书,它让我对“观看”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奇妙的共鸣与碰撞。 《视觉人类学新编》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并没有让我感到任何学习的压力,反而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王海龙老师的叙述风格亲切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书中对一些跨文化比较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例如,他可能会将某个西方节日狂欢的影像,与某个东方传统节日庆典的影像进行对比,然后深入剖析其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这些视觉表达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评判高下,而是为了展现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我从中看到了人类在追求快乐、寄托情感、构建社群等方面的共通之处,也看到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相同命题时,所演化出的千姿百态。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无数文化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之中,而视觉,正是连接这些网络的关键纽带。
评分这本书像一本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又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浩瀚海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海龙老师在书中展现了视觉人类学是如何从被动的记录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塑造者的。他不仅仅讲解了如何运用摄影、电影等工具去捕捉人类行为,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工具本身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潜在的偏见。例如,书中对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时期的人类学影像进行了批判性解读,让我看到了影像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这种“去魅”的过程,非常重要,也让我对“客观”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这本书还拓展了我对“视觉”的定义,它不局限于照片和电影,还将绘画、雕塑、建筑,甚至身体的姿态和表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视觉表达是如此丰富多元,而人类学就是要去解读这些无声的语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描述展开联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去感受、去体会。它让我对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珍惜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颠覆你既有认知,迫使你停下来思考的书,它不是让你来“读”的,而是来“体验”和“反思”的。 读《视觉人类学新编》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探索之旅。王海龙老师的文字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引导性,他并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例子,设置一个个思考的“钩子”,让你主动去钻研,去辩证。比如,当他分析某个土著部落的祭祀仪式时,那种仪式感、那种与自然的联系,通过文字的描绘和(假想的)影像的辅助,瞬间就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原始的力量。而当他探讨现代社会中的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又让你不得不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学是如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而是贴近生活,关乎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处理与周遭世界的 নানা (na-na, various) 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觉器官”仿佛被激活了,开始能够捕捉到平时忽略的细节,开始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差异,甚至开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人类学的意义。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宝箱,里面闪耀着关于人类文明的无数珍贵碎片,每一块都值得细细品味。 王海龙老师在《视觉人类学新编》中,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深刻的方式,阐述了视觉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并非止步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影像的制作过程、传播渠道,乃至观看者的反应和解读,层层剥茧,展现出视觉人类学的多维度和动态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在地化”研究方法的论述,强调了人类学家如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与当地人的深度互动,来理解和解读视觉材料。这让我明白,人类学研究绝不是“隔山打牛”,而是需要深入一线,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书中一些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视觉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他可能会分析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某种视觉潮流,然后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这种将古老的学术方法应用于解读当下问题的能力,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活的科学”的魅力,它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并且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保持同步,提供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过去和现在的交织,也看到了人类各种各样的生存智慧。 初拿到《视觉人类学新编》时,我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毕竟“新编”二字有时候也意味着陈旧的框架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更新。然而,当我翻开它,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的学问,更是关于如何“理解”的艺术。它打破了我过去对人类学枯燥、严肃的刻板印象,用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展示了视觉影像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强大生命力。作者王海龙老师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影像资料,而是将这些影像置于其产生的文化语境中,引导读者去思考影像背后的权力关系、社会结构以及个体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中仪式、节日、日常生活场景的视觉呈现,那些照片、电影片段,仿佛带我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遥远的、陌生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瞬间。它让我意识到,视觉不只是记录,更是解读,是构建理解的桥梁。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思考它们是如何被拍摄、被剪辑、被传播的,以及它们又在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它教会了我如何批判性地观看,如何在影像的表面之下,挖掘更深层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