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ADS 9 5电路板设计与应用
定价:69.00元
作者:郝勇 黄志刚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15373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基于新版PADS 9.5软件编写,内容丰富、知识完善、图文并茂,版块明确,可作为广大电气工程技术人员PADS自学教程和参考书,软件界面介绍和原理部分非常详尽,适于读者自学。此外,书中的每个范例都是作者独立设计的真实作品,每一章都提供了独立、完整的设计制作过程,每个操作步骤都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和精美的图例展示。本书附视频学习DVD光盘一张,制作了操作视频录像文件,另外还包含了本书所有的素材文件、实例文件和模板文件。
内容提要
全书以PADS9.5为平台,介绍了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PADS9�保蹈攀觯坏冢舱陆樯埽校粒模樱�.5的原理图基础;第3章介绍PADS9.5原理图库设计;第4章介绍PADS9.5原理图的绘制;第5章介绍原理图的后续操作;第6章介绍PADS印制电路板设计;第7章介绍封装库设计;第8章介绍电路板布线;第9章介绍电路板后期操作;第10章介绍单片机实验板电路设计实例。 本书随书配送多媒体教学光盘,其中包含全书实例操作过程录像的AVI文件和实例源文件,读者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方便直观地学习本书内容。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院校电子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同时还适合作为电子设计爱好者的自学辅导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攀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严谨性。比如在讨论电源分配网络(PDN)的设计时,书中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S参数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电容去耦原理讲起,一步步引入带宽、环路电感等概念,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去耦网络分析框架。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使得那些原本令人生畏的射频和高速设计知识点变得触手可及。我清晰地记得,书中关于散热设计的章节,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热阻计算方法,结合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工具的使用说明,让我能够量化评估不同散热方案的优劣。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到位,图文并茂,每一个关键的公式和设计规范都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极大地方便了查阅和回顾。对于需要深入理解底层物理机理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如同沙漠中的甘泉。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EDA工具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是流于表面的操作手册,教你点点鼠标就能出图,但对设计的“灵魂”——也就是那些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决策点——却避而不谈。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叙事风格非常老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耳提面命。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设计流程中的前期规划,比如如何根据元器件的特性和系统需求来预先确定板材(介电常数、损耗角正切的选择)和阻抗控制的策略。这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思维,是我在其他任何教材中都未能获取到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关于DFM(可制造性设计)的章节,它不仅仅列举了工厂的最小制程能力,还结合了不同PCB厂商的工艺限制,给出了如何提前避免返工的实用建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PCB设计,而不仅仅是一个绘图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深度已经达到了我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补充点。我过去更多依赖于特定芯片厂商提供的应用笔记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这些笔记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我对整个设计生态系统理解上的空白。它不仅关注了信号层面的问题,还非常细致地探讨了机械结构与电子设计的协同,比如如何处理板框的开槽、如何与外壳的接地要求进行匹配。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是关于PCB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性能漂移分析,这对于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航空电子或汽车电子领域的设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他把那些只有在项目后期调试阶段才会暴露出来的“陷阱”都提前预警了,让读者可以在设计阶段就预先规避风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设计“免疫力”都大大增强了。
评分天呐,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电路板设计的书,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在讲解高速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设计方面,作者的分析简直是庖丁解牛,清晰透彻。我一直对PCB设计中的EMC(电磁兼容性)问题感到头疼,总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里提供的那些实战案例和具体操作步骤,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规则,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规则背后的物理原理,比如为什么需要差分布线、如何有效进行地平面分割。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现代多层板设计中叠层结构的优化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这在很多其他资料中都是一笔带过或者语焉不详的。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性能的复杂电路系统,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系统化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绝对是PCB工程师进阶路上的必备利器,强烈推荐给所有想从“会画板”跨越到“精通设计”的朋友们!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百科全书式”的精炼。它不是那种只聚焦于某一个软件版本的工具书,而是一本立足于“设计原则”的经典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设计规范之间的权衡取舍时所表现出的中立和客观。例如,当涉及到信号传输线模型的选择时,书中对比了集总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的适用范围和精度差异,而不是武断地推荐某一种。这种教会读者如何“思考”而不是仅仅“执行”的教育理念,是极其宝贵的。书中对于新材料和新兴工艺的讨论也保持了前瞻性,提及了如HDI(高密度互连)技术在未来设计中的演进方向,以及柔性电路板(FPC)的特殊设计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你能够自信地应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的任何PCB设计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