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茶人吴德亮的人文茶画摄影散文集。作者通过灵动的文字、传神的取景、曼妙的画笔,为您呈现令人着迷的缤纷茶世界。茶文、茶画、茶图,台湾茶叶达人的精彩演绎。文字让人击节较好,画作让人赏心悦目,摄影记录茶叶人生。透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变化,传达味蕾释放的感动,感受茶香曼妙的韵味风采。以现代茶人的视角,寻找茶叶的本真性情。
吴德亮,茶艺家、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家,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余本。台湾花莲客家人,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台湾茶协会“杰出茶艺文化奖”等。近年来,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与研究,常不辞辛劳,千里跋涉,找茶、写茶、画茶,被各大媒体誉为“茶叶达人”。现为“全方位艺术家联盟”召集人,台湾陶艺学会顾问。
序 剑及履及的茶故事
卷 茶来茶去
个六安三种茶002
富士山下茶飘香006
春访金谷茶乡与樱花共舞012
在龙猫的故乡寻访狭山茶018
在月亮的泪光中看见茶024
茶席在姹紫嫣红茶园间030
台湾红茶的故乡日月潭034
小叶红茶在台崛起042
在福建土楼看见『台湾美人』046
『美人』也疯狂050
*美的茶乡056
从夏威夷大岛来的茶062
冰岛找茶066
普洱茶王『福元昌号』品赏记070
透过镜头爱上茶076
泡茶养生说082
三月柚花入茶香086
老来学茶圆茶梦090
凤凰老茶100
鹰扬土楼茶乡104
前月浮梁买茶去108
寻找阳羡千年贡茶的辉煌112
卷二 茶香与诗画共舞
茶香在诗画间舞动118
走过悠悠岁月的茶票纸122
禅语如金132
大红袍漆器茶盘136
锔补重生的陶杯140
村长伯的茶陶成绩单143
蝙蝠车上的野溪岩矿147
凤山访壶看见『牛吃饼』150
金银璀璨台湾新柴烧154
古厝茶香162
古厝双桥老茶厂166
纪州庵文学茶馆170
明月相照竹里馆174
极简中的圆满自在180
黑白变彩色的茶则人生182
烈火共舞岩矿 186
卷三 马背的下午茶
红色阿比西利亚192
马背的下午茶196
猫们的下午茶200
大眼舢板凳204
金玉满堂油菜花208
屋顶上的捕鱼手214
银格钢笔中的如金秋色218
骚人多爱茶222
提到六安,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安徽省六安地区所产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 的“六安瓜片”。其实以“六安”为名的茶品还包括“六安篮茶”与“六安骨”,三者分别归属于绿茶、黑茶、青茶(即乌龙茶)等三种截然不同的茶类。而今天市面上炙手可热的“老六安篮茶”,也非产自安徽六安,而是来自安徽祁门县的芦溪与溶口两乡;至于“六安骨”则源自福建安溪。这三种茶品各自发展出不同的传奇。
“六安瓜片”是 种外形与剖开的香瓜片相仿、色泽翠绿的“片形”绿茶,也是绿茶中唯 种全由叶片制成、不带嫩芽和茶梗的茶品,采摘时间也较其他绿茶稍迟,通常以谷雨前后采制为*佳。
“六安瓜片”外观特别明亮油润,冲泡后香气高扬,茶汤柔软而鲜醇回甘,上品且带有熟栗般的清香。产地包括安徽省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尤以金寨县齐云山所产瓜片为上品。开汤后,茶香往往雾气蒸腾,又称“齐山云雾瓜片”。
而“六安篮茶”则是用竹篓包覆的黑茶,以“六安瓜片”为基础,先经过杀青、揉捻、晒青、烘干、筛分与撼簸等工序制成瓜片后加重焙火,经过烘焙、夜露、熏蒸等繁复工序,再蒸压放入小竹篓内,装篓后还得再烘 次;完成后仍须贮存至少3年,释放出zui佳风味后才可出售。由于贮藏方式与暗陈的色泽都与普洱茶相当类似,因此近代学者多半将其与普洱茶同列为黑茶类,以别于“六安瓜片”的绿茶类。
如同“越陈越香”的普洱老茶,“六安篮茶”也以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营茶号产制的zui为抢手,称为“六安龙团”。其中以“孙义顺”字号zui老也zui为著名,茶品以竹篓包装约500克后,上面再覆以竹叶,并以长牙签封装,以全干仓贮藏至今。由于陈期多已超过60年,价格也高不可攀。
“孙义顺老六安”可说是所有陈年老茶中包括普洱茶在内,所附“茶票”与“玄机”zui多的茶品了。包含面票、底票、内票、茶团内的药票以及 枚如假包换的“秋叶”等五票。显然,早年为了防止仿冒,可说煞费苦心,却仍不敌数十年来的猖獗仿制。内票中“假冒本号招牌男盗女娼”的警告用语,也丝毫不起作用。
“孙义顺六安龙团”大红色的内票上印有“近有冒称本号甚多,凡赐顾者请认秋叶招牌为记,庶不致误”等文字。其中“秋叶招牌为记”始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包装的竹笋叶壳,也有说是指秋茶,待拆开后才真相大白,原来包装内真藏有 枚秋叶,令人莞尔,也不禁赞叹当时遏止仿冒的用心。
明朝闻龙曾在《茶笺》中指出“六安茶入药zui有功效”,而早年“六安篮茶”大多流行于广东,据说也是因为清朝时,有来自祁门的医师在广东佛山行医,由于当地夏季闷热易造成中暑或肠胃不适,医师多以“六安篮茶”代药。消暑解毒的功能更使得六安茶声名大噪。
尽管六安篮茶与普洱茶同样由绿茶紧压,并且后发酵成为黑茶,但由于产地与原料不同,二者无论口感或喉韵皆大相径庭。我手中就藏有友人馈赠的20世纪40年代“孙义顺老龙团”,茶品明显油光十足、黑亮香醇,紧结不松散。迫不及待地剥开冲泡,红琥珀色的茶汤与 般普洱陈茶的枣红色明显有别,且表面泛起明镜般的浓亮油光,入喉后舒扬的茶气与甘醇仿佛渗透至灵魂深处,令人难以忘怀。尤其入口略苦爽后再回甘,待六泡以后转为甜醇,陈韵更在唇齿之间留下迷人的香气,zui能显现“老龙团”无可匹敌的魅力。
至于与安徽六安完全扯不上关系的“六安骨”,则是外观十分罕见、只见茶梗而不见茶叶的“茶梗茶”。缘于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有出口限制,安溪铁观音大多带着茶梗销往海外,如马来西亚等地。茶行收货后先摘除茶梗才贩售,拣下的茶梗不舍丢弃,经过烘焙后,竟冲泡出带有火香的温顺浓醇的茶汤。茶梗加上30年以上的陈化加持,所泡茶汤更具丰姿与熟韵,入口的甜稠与饱满感丝毫不输给“六安龙团”,于是成了深受海外华人喜爱的“六安骨”或称“六安枝”。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口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成茶不 再配上茶梗,“六安骨”也从此消失。目前存留的极少量老“六安骨”,则被当成古董普洱茶般炒作,这应是安溪魏荫当初始创铁观音茶时所未曾料及的吧?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散文集”的刻板印象。它远非是零散的随笔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章节都如同精心打磨的榫卯结构,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精神殿堂。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精准得像一把手术刀,剖析事物的本质;时而又温润得如同陈年的老酒,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欣赏他对意象的运用,那些被赋予了生命力的物件,它们不再是单纯的道具,而是参与到故事叙述的“角色”之中。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和象征意味。它不仅是关于茶的文字,更是关于“观察”与“存在”的哲学探讨,迫使读者停下来,反思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光阴,以及我们对身边环境抱持着怎样的敬畏之心。
评分品读这本书的过程,宛如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穿梭于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茶之秘境。作者的笔触并非仅仅记录了饮茶的仪式或茶园的风光,而是深入到每一片茶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肌理与生命故事中。他似乎拥有能与万物对话的能力,将那些寻常的茶事,升华为一场场关于时间、地域和人性的深刻反思。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力量,那种不加雕琢却直抵人心的力量。文字的韵律与茶汤的滋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时而如清晨薄雾中幽幽传来的钟声,宁静而悠远;时而又像午后阳光下被微风拂动的竹叶,灵动且富有生机。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都市的喧嚣与尘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传统之间的真实连接。那种对“真”的执着追求,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中正在忙碌的事情,慢下来,去认真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这本书散发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沉静的力量”。在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作者坚持用如此缓慢而深邃的笔调去描摹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浮躁的反抗。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细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时光沉淀后的厚重。这种“慢艺术”的体现,尤其体现在他对人文情怀的捕捉上——那种植根于土地、世代传承的朴素智慧,被他用近乎朝圣般的心情记录下来。读着读着,我感到自己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温柔地包裹住,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暂时退居二线。这不是一本用来“炫耀知识”的书,而是一本用来“滋养心灵”的宝典。它让人明白了,真正的深度,往往来自于对简单事物最极致的专注与热爱。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难忘的,是它所构建的那个充满张力的“发现”之旅。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泡茶的教科书,倒更像是一部关于“寻找意义”的旅行日志。作者似乎总能从最不起眼的事物中捕捉到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而忽略掉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他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法,勾勒出了人与土地、人与技艺之间那种古老而又微妙的契约。那些关于地域风情的描摹,细腻得如同顶级的丝绸,让人不仅“看”到了场景,更“闻”到了空气中的湿度,甚至“尝”到了泥土的芬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活美学”的理解边界。它引导我思考,真正的美,是否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日常、实则需要用心去捕捉和体悟的细节之中。读完后,我拿起自己的茶杯,忽然觉得手中的已不再仅仅是饮品,而是一段被精心凝固下来的历史与情感。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明。这本书的层次感处理得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有着无数侧面的水晶体,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和角度。时而他深入到某个茶农的内心世界,讲述一个家族世代守护的秘密;时而又将视角拉高,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探讨某一类茶种的迁徙与演变。这种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扎实的学理支撑,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轻盈与飞扬。它像一部精妙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和谐地交织,高低起伏,张弛有度。我仿佛跟随着作者的思绪,时而沉入宁静的冥想,时而又被一股强大的文化驱动力推向更深远的思考领域,每一次跳转都自然而然,毫无滞涩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