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拼音词汇(专名部分)
定价:90.00元
作者:董 琨 姜岚 杜翔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26432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汉语拼音词汇》(专名部分)是配合国家语委《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同时也是国际标准组织的规范性文件,由国家语委、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鲁东大学、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研发,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系列中的一种,解决了汉语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拼音的分词连写问题,对于汉语拼音教学、注音读物、正字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等,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内容提要
《汉语拼音词汇》(专名部分)是《汉语拼音词汇》的专名部分,收录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专有名词约3万条。其汉语拼音拼写,遵循国家技术监督局2012年6月29日批准、发布,2012年10月1日实施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逐一列出各自的汉语拼音拼写形式,特别是分词连写,给出所有词目的汉语拼音标准拼写,是语言文字的国家标准之一,供文化教育、编辑出版、信息处理工作者及广大读者参考使用。
《汉语拼音词汇》(专名部分)收录的专有名词,主要取自《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汉语新词语》编年本(周荐、侯敏、杨尔泓主编,商务印书馆)、《新词语》(鲁东大学文学院收集,Word普通版本)、《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汉语拼音词汇》(专名部分)收录的专有名词包括地名、人名、作品名、报刊名、机构组织名、事件名、建筑名、历史古物名、节名、族名、奖项称号名、宗教教派名、工程名等。全书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正文前有词目首字《音节表》,正文后有《词目首字笔画索引》。目录
作者介绍
主编董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课题组组长,现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治学领域较为广泛,在古代汉语、汉字和汉字史、辞书和辞书史、书法史、汉语教学等方面都有研究成果。主要论著有《古代汉语漫谈》、《汉字发展史话》、《商周古文字读本》(合著)、《中国汉字源流》、《汉语讲义》(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合编)等;发表的学术论文很多,研究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在辞书编写方面,参与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和《多功能通用成语词典》的编纂工作。
姜岚,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组成员,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主讲教师、视导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山东省语言学会会员,省级“十一五”强化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骨干成员。主要从事汉语研究,汉语方言,词典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致力于汉语词汇史、词典学等的研究,参与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等。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入研究特定领域——比如国际贸易中的机构名称翻译——时的权威参考。然而,翻阅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现实世界的变化。专有名词,尤其是涉及现代机构、新兴技术或新近命名的人名时,其拼写规范的演变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本书的某些词条,让我感觉停在了几年前的语境中。我对比了其中几个我近期接触到的新词汇,发现它们要么缺失,要么沿用了已被修正的旧式拼法。这对于一本以“精确性”为主要卖点的工具书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它必须能够紧跟最新的语言规范和现实发展。这本书的体量意味着它的再版周期不会太短,因此,如果它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标注说明其引用的规范版本是哪个时间点的,或者如何查阅最新的在线补充材料,那么它的权威性就大打折扣了。读者需要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库,而是一个能与时俱进的语言伙伴,而这本书目前看来,更像是一个精美的“时间胶囊”,记录了某个特定时刻的拼音标准,但对当下和未来略显力不从心。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足了功夫,其收录的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几乎涵盖了能想到的各种特定称谓。然而,这种“大而全”的策略,反而稀释了阅读的重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更倾向于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资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没有明确标签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被均匀地放置在巨大的书架上,你必须自己去摸索哪一本才是你需要的。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专名拼写规范的内在规律,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分类和讲解,这些规律被淹没在海量的词条之中。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费力的,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自律性和目的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知识高墙;即使是进阶者,也可能因为查找效率低下而感到挫败。一本好的工具书,应该能帮助读者节省时间,而不是消耗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它的组织方式。或许,如果能增加按“拼音首字母以外的特点”进行分类的索引,比如“多音节专名处理专题”,阅读体验会大大改善。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可能更适合那些对基础拼音规则已经非常熟稔,并且只需要快速核对特定专有名词拼写准确性的专业人士使用。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汉语学习抱有持续热情,希望能通过深入学习来提升语感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似乎被过度包装了。我翻阅了其中的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地理名称部分,发现它提供的仅仅是“A-B-C”式的对应关系,缺乏对“为什么是这样”的解答。例如,某些地方的方言发音与普通话拼音规范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异,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这使得它在处理一些跨境交流或地方志研究时,显得有些僵硬和教条化。我甚至觉得,如果我直接使用在线的拼音查询工具,其效率和更新速度可能还要优于这本实体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穷尽所有可能性,但却忘记了书籍的灵魂在于引导和阐释,而不是单纯的堆砌信息。它像是一个精确的计算器,能给出答案,但却无法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和理解这个计算背后的逻辑结构。我希望作者能在保持其严谨性的前提下,加入一些“解密”性质的章节,哪怕是关于拼音方案制定初期的争论和选择,那都会让阅读体验丰富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虽然力求简洁,但给人的观感却是压抑和单调。黑白分明,字体大小适中,但这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合格。在内容呈现上,缺乏任何视觉辅助手段来区分不同类别的专名,这使得从一个领域跳跃到另一个领域时,读者的心神需要进行极大的切换。比如,从古代官职名称跳到现代科技术语,两者在语言风格和拼写习惯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在这本书里,它们被放置得异常接近,完全依赖于读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去进行区分和处理。这让我不禁思考,出版方是否更看重“完成度”而非“可读性”。我更欣赏那些在工具书中巧妙地运用颜色编码、边框分割或图标提示的排版方式,它们能在不干扰核心信息的前提下,提供清晰的导航。这部作品错过了这样一个机会,它更像是一份打印出来的电子文档,缺乏经过精心设计的书籍媒介感。这种冷硬的呈现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专名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缺乏趣味性和持久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对语言学探索的好奇心翻开它的,毕竟“专名部分”这个定语就暗示着它会深入到那些不那么常见的词汇领域。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的索引,而不是一本能引导我进入汉语拼音世界深层奥秘的导览图。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专有名词要采用特定的拼写规则,或者在历史演变中,这些专名的拼音是如何确立和统一的。比如,像一些地名或人名,它们往往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印记,仅仅罗列出它们的拼音,而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其背后语言现象的剖析或有趣的案例分享,着实让人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你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查找,一旦脱离了那个查询的场景,合上书本后,脑海中留下的影像非常模糊,缺乏那种能让人回味再三的知识点或者鲜活的例子。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参考资料,它或许能提供准确的查阅服务,但作为一本激发阅读兴趣和深化理解的读物,它在叙事和内容组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能看到未来版本能增加更多生动的注释和背景介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