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 单色插图本 |
| 作者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801038128 |
| 出版日期 | 2012-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全书共收单字10000多个,词目20000余条,具有注音、释义、举例、提示、辨析、插图等多个功能项。 |
| 作者简介 | |
| 主编祝鸿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辞海》编委暨分科主编,参加历次《辞海》修订工作,主编及参编辞书10多种。 |
| 目录 | |
| 凡例 |
| 编辑推荐 | |
| 该词典属于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以形音义辨析为特色,供大中学生、语文教师、古文自学者和古文爱好者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使用。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攻克那些在阅读先秦诸子或唐宋古文时遇到的“拦路虎”词汇。我之前用的那本旧词典,很多冷僻词或者同一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解释得非常敷衍,常常需要跳到好几个地方交叉验证才能勉强弄明白一个词的真正含义。这本词典在词条的释义深度上,真正做到了“古汉语常用”这个定位。它不仅仅停留在给出“意思A”和“意思B”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该词在不同朝代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并且会用典型的古代文献例句来佐证每一个义项的用法。我特别欣赏它对“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处理方式,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例如,对于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了的用法,它会明确标注其历史局限性,避免读者产生误解。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考据态度,让我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古文段落时,胸有成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准确性。它不是一本让你走马观花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体味语言演变脉络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检索效率上。对于经常阅读古代文献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必须在“找得到”和“用得上”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这本词典的编排结构,经过了长期的优化和实践检验,非常符合我们实际的查阅习惯。我发现它的部首检字表做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对古代的部首划分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定位。更重要的是,它对异体字和简化字的处理非常人性化。我们知道,古籍中经常出现繁体、异体字混用的情况,如果检索系统不够智能,查起来会非常费劲。但这本词典似乎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异体字的标注和收录上做得非常到位,大大减少了“查不到”的尴尬。而且,它在词条排列上也体现了对古代语言学脉络的尊重,使得你在查找一个词的过程中,往往能顺带瞥见一些相关的、但你原本没有注意到的词汇,形成一种知识的自然延伸,而不是孤立的点状查询。这种系统性的组织方式,让每次查阅都像是一次小型的知识串联活动。
评分从耐用性和便携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它不像某些轻薄的平装本那样可以随意塞进小包里,但它的装订质量非常可靠,纸张的厚度和韧性也明显优于市面上常见的平装工具书。要知道,一本词典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经常需要翻阅、折角,甚至偶尔会沾上茶渍咖啡渍,如果装订不好,很快就会散架或者掉页。这本词典的封面和内页的结合处非常牢固,即便是高频度使用,看起来依然坚固如初,这对于需要长期陪伴的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德”。再者,虽然它不是最轻便的,但其尺寸和重量的平衡点拿捏得恰到好处,放在书桌上查阅时稳重,需要携带时也只是略显沉甸,这种物理上的可靠感,同样在潜意识里强化了它内容上的权威性。它给人一种“可以信赖,可以长久使用”的信号,而不是那种用完一两个月就会被束之高阁的临时读物。
评分这本词典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味道,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朴实的封面就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单色插图风格,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在视觉上减轻了阅读的枯燥感。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信息量常常把版面弄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的排版布局明显经过了精心考量,字号适中,留白得当,即使是需要长时间查阅的场景,眼睛也不会感到太快疲劳。尤其是那些配合词条出现的插图,它们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彩图,而是用精准的线条勾勒出古器物、古代场景或者特定概念的形态,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对古代生活场景缺乏直观认识的现代读者。比如,当查到一个涉及到古代礼仪或建筑的词汇时,旁边的示意图能立刻将那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种“一看就懂”的效率提升是纯文字描述难以比拟的。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查阅词汇,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察,那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网络查询工具无法提供的。总而言之,从拿到书到使用的初期体验,这本词典在“形”与“神”的结合上,展现了极高的诚意和专业水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史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面对那些在现代白话文中已经完全找不到对应概念的古代特有词汇,比如某些特定的官职、度量衡或者古代的礼仪用语。很多网络词典往往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翻译,翻译过来后意思就“跑偏”了。这本词典在这些“文化黑洞”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细致入微的关怀。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词汇的对应项,而是会用相当大的篇幅去解释这个词汇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沿革以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功能。我记得有一次查阅一个关于古代服饰的词汇,它的解释甚至延伸到了当时的织造工艺和等级制度,这对于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这种“不止于词义”的阐释,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现代的视角去粗暴地套用现代概念,而是真正走进古人的世界去理解他们是如何构建和使用这些词语的。这种深度的文化嵌入,是这本词典最让我推崇备至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