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
定价:58.00元
售价:36.5元,便宜21.5元,折扣62
作者:李岳 ... 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180905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首先介绍了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分别从原核和真核两个方面对仿生自修复硬件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了胚胎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基本原理和硬件结构,并分别以4×4的乘法器、FIR滤波器和模糊控制器为对象,研究了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硬件、真核仿生阵列和内分泌仿生阵列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本书适合于电子系统设计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电子系统设计、微电子与纳米技术、可靠性设计与维修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仿生硬件的基本框架 1.2.1 P轴:进化硬件 1.2.2 O轴:复制与再生硬件 1.2.3 E轴:后天学习硬件 1.2.4 混合POE硬件 1.3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胚胎电子细胞的结构设计 1.3.2 胚胎电子阵列的发育与自修复 1.3.3 胚胎电子阵列的应用 1.4 全书组织结构第2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生物学基础 2.1 生物系统的分类与修复层次 2.1.1 生物的分类 2.1.2 生物体的修复层次 2.2 原核生物系统 2.2.1 原核细胞及其结构 2.2.2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及其特性 2.2.3 原核细胞群落及相互作用 2.2.4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2.3 真核生物系统 2.3.1 真核细胞及其结构 2.3.2 生物体的发育 2.3.3 生物细胞的通信 2.3.4 生物体的自修复 2.3.5 生物体的內分泌系统 2.4 本章小结第3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基本原理 3.1 仿生自修复模型 3.1.1 真核仿生模型 3.1.2 原核仿生模型 3.1.3 內分泌仿生模型 3.2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体系结构 3.2.1 网状结构 3.2.2 总线结构 3.2.3 复合结构 3.3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故障自检测方法 3.3.1 模块多模冗余 3.3.2 关键信息编码冗余 3.3.3 对称自检测 3.3.4 细胞互检 3.4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自修复机制 3.4.1 单细胞移除机制 3.4.2 列(行)移除机制 3.4.3 细胞移除机制 3.4.4 Szasz移除机制 3.4.5 Lala移除机制 3.4.6 复合移除机制 3.4.7 自修复机制的可靠性分析 3.5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实现方法 3.5.1 专用芯片的实现 3.5.2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第4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基本结构 4.1 仿生电子阵列结构 4.1.1 真核仿生阵列结构 4.1.2 原核仿生阵列结构 4.1.3 內分泌仿生阵列结构 4.2 功能模块结构 4.2.1 基于MUX的基本结构 4.2.2 基于MUX的对称自检结构 4.2.3 基于LUT的基本结构 4.3 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3.1 传统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3.2 链状结构布线资源 4.3.3 对称布线连接 4.3.4 內分泌细胞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4 配置存储模块结构 4.4.1 基于查找表结构 4.4.2 基于移位寄存器结构 4.5 其他常见模块结构 4.5.1 地址模块基本结构 4.5.2 基于扩展海明码的自检模块结构 4.6 本章小结第5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乘法器 5.1.1 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硬件实现步骤 5.1.2 乘法器详细设计步骤与结果分析 5.1.3 基于原核仿生阵列的乘法器 5.2 基于真核仿生阵列的FIR滤波器 5.2.1 FIR滤波器及其实现结构 5.2.2 FIR滤波器的仿生电子阵列实现基础 5.2.3 仿生自修复FIR滤波器设计 5.2.4 仿生自修复FIR滤波器仿真与验证 5.3 基于内分泌仿生阵列的模糊控制器 5.3.1 一级直线型倒立摆建模 5.3.2 仿生自修复模糊控制器设计及实现 5.3.3 模糊控制器仿真验证 5.3.4 模糊控制器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处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展现了大师级的功力。它不满足于在单一学科内部做深化,而是大胆地将生物力学、纳米材料学、高级控制论甚至一些混沌理论的元素编织在一起。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知识的丛林,每走一步都能发现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汇点和新的生长点。特别是关于“自适应结构”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古代建筑的抗震原理与现代细胞膜的动态平衡机制进行类比,这种横向的参照系转换,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它告诉我们,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往往隐藏在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现象之中。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进行跨界创新,或者正在寻求突破学科壁垒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灯塔,它证明了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边缘地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似乎在刻意地避免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反而采用了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笔记”的记录方式。仿佛作者本身就是一名潜伏在最前沿实验室的观察者,冷静而克制地记录下每一个突破性的瞬间,以及那些伴随突破而来的小规模失败与修正。这种“在场感”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细节,立刻鲜活了起来。我仿佛能闻到实验室里特有的气味,感受到研究人员为了一个微小参数调整而付出的巨大心力。这种细腻的、去英雄化个人努力的描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异常真实可信。它没有过度美化技术攻坚的道路,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科学探索中的挫折、迂回和偶然性。对于那些真正热爱科研过程本身的人来说,这种朴素而有力的叙述,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要动人得多,它真正捕捉到了“求知”这一行为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和精妙细节处理,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那些厚重的、探讨人类命运与技术边界的经典科幻巨著。作者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生物工程学图景时,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其严谨的逻辑推演。它并非仅仅描绘了未来图景的炫目,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仿生自修复”技术在伦理、社会结构乃至哲学层面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材料科学与生命哲学结合点的探讨,那些关于“何为生命本质”的辩论,被巧妙地融入到技术迭代的过程中,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张力。全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出色,从开篇对核心概念的铺陈,到中段复杂系统的运作机制的剖析,再到最后对技术成熟后社会形态的预想,一气呵成,让人沉浸其中,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本技术前沿的论述,更像是在见证一个新物种的诞生史诗。这种将冷硬的工程学与温热的人性关怀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在当代科技文学中实属罕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密集的思维风暴,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修复”与“再生”的固有认知。作者对理论框架的构建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游丝的咬合都必须恰到好处,才能驱动整个“自修复”机制的完美运转。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学模型和化学反应路径的描述,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作者的笔触总能精准地引导读者抵达其设计的核心洞察点。它强迫你跳出线性的、机械化的思维定势,去理解一种更接近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高度冗余且适应性极强的系统架构。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信息熵的逆转”的讨论特别感兴趣,那部分的内容几乎已经触及到了信息论与生命维持系统的深层交叉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先进的技术方向,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思考复杂动态系统的全新认知工具和方法论,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会有新体悟的宝藏之作。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深度阅读而设计的,纸张的质感、图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内容层面,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成熟与远见。它没有将“仿生”停留在模仿外形,而是深入到了“功能逻辑”和“系统哲学”层面。作者深知,真正的自修复并非简单的零件替换,而是一种基于环境感知和预判的、持续性的、动态平衡的自我维持过程。书中关于“容错性设计”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挑战了传统工程学中对“完美无缺”的执念,转而颂扬了生命体中那种“允许局部错误存在以保证整体存续”的智慧。这种对系统韧性(Resilience)的强调,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管理复杂性、应对不确定性的人生态度。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畏,敬畏于自然界造物的精妙,也敬畏于人类心智能够抵达的探索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