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趣味物理學
定價:27.00元
作者:彆萊利曼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80
字數:
頁碼:
版次:6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青年齣版社於20世紀50年始引進彆萊利曼的係列作品。早期齣版的係列作品影響瞭幾代讀者,廣受好評,多次獲奬,長銷不衰。然而,近年來,市場中也齣現瞭彆萊利曼作品多種多樣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寫版”,這樣的讀物破壞瞭作品的邏輯性、準確性和流暢,對學習者來說是有害無益的。為滿足讀者對高品質圖書的需要,中國青年齣版社重新修訂已齣版的係列作品內容,全麵整理、甄選彆萊利曼的其他作品,組織翻譯瞭《趣味數學世界》等作品,還特彆收錄瞭《趣味迷宮》《趣味七巧闆》等單行專輯——這些趣味無窮的學習單元是與中國讀者見麵。經過重新改版整理的“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共11冊,分為三捲:物理捲、數學捲、天文捲。現在將*為、準確、全麵的“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奉獻給讀者,希望大傢能在這位科普大師的引導下輕鬆跨入科學之門。
內容提要
《趣味物理學》是俄羅斯科普作傢彆萊利曼百餘部作品中*為精彩的一部。這本書跟其他同一類書籍有很大不同,作者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會”讀者多少新知識,而是要幫助讀者“認識他所知道的事物”;也就是說,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對他在物理學方麵已掌握的基本知識有更深入瞭解,並且能夠活學活用。書中迴避瞭枯燥的說教,而是與讀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難題、各種奇談怪論,一起討論其中的物理學知識。作者在本書中所做的所有嘗試與努力都是為瞭達到一個目的——他相信;讀者一旦對於一門學科發生興趣,就會加倍注意,也就能夠自覺地去深入探索與學習;在興趣的引導下所學到知識纔更加“牢固”。
目錄
作者介紹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個不能用“學者”本意來詮釋的學者。彆萊利曼既沒有過科學發現,也沒有什麼稱號,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瞭科學;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傢,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讓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傢艷羨不已。
 彆萊利曼誕生於俄國格羅德諾省彆洛斯托剋市。他17歲開始在報刊上發錶作品,1909年畢業於聖彼得堡林學院,之後便全力從事教學與科學寫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學》,這為他後來創作的一係列趣味科學讀物奠定瞭基礎。1919~1923年,他創辦瞭蘇聯份科普雜誌《在大自然的工坊裏》,並任主編。1925~1932年,他擔任時代齣版社理事,組織齣版大量趣味科普圖書。1935年,彆萊利曼創辦並運營列寜格勒(聖彼得堡)“趣味科學之傢”博物館,開展瞭廣泛的少年科學活動。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彆萊利曼仍然堅持為蘇聯軍人舉辦軍事科普講座,但這也是他幾十年科普生涯的後奉獻。在德國侵略軍圍睏列寜格勒期間,這位對世界科普事業做齣非凡貢獻的趣味科學大師不幸於1942年3月16日辭世。
 彆萊利曼一生寫瞭105本書,大部分是趣味科學讀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經再版幾十次,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至今依然在全球範圍再版發行,深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凡是讀過彆萊利曼的趣味科學讀物的人,無不為他作品的優美、流暢、充實和趣味化而傾倒。他將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完全結閤,將生活實際與科學理論巧妙聯係:把一個問題、一個原理敘述得簡潔生動而又十分準確、妙趣橫生——使人忘記瞭自己是在讀書、學習,而倒像是在聽什麼新奇的故事。
 1959年蘇聯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3號”傳迴瞭人類曆史上張月球背麵照片,人們將照片中的一個月球環形山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以紀念這位的科普大師。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那些“腦洞大開”的科學猜想特彆感興趣,比如黑洞、時間旅行、平行宇宙等等,總覺得這些概念充滿瞭神秘感和誘惑力。這本書在處理這些話題的時候,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很多時候科學也並沒有給齣確切的答案。相反,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在討論黑洞時,作者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比喻,將黑洞的強大引力描述成一個“宇宙吸塵器”,然後引導我們思考,如果進入黑洞會發生什麼?潮汐力會把我們拉扯成什麼樣子?這種開放式的討論方式,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書中的一些實驗設計也非常有趣,有些是可以通過簡單的道具在傢就能模擬的,讓我躍足嘗試。比如,書中介紹的如何用一張紙和一根綫模擬引力場,這個簡單的實驗竟然讓我對引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翻瞭幾頁就被吸引住瞭。我一直覺得物理學是一門高冷又枯燥的學科,就像那些復雜的公式和晦澀的理論,總讓我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幽默風趣的語言,將那些原本令人頭疼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比如,在講解牛頓定律的時候,他並沒有直接拋齣F=ma,而是從一個滑稽的場景切入,比如一個胖子在溜冰摔倒的情景,然後循序漸進地解釋慣性、力和加速度之間的關係。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這個對物理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輕鬆理解,甚至還忍不住跟著書中的例子笑齣瞭聲。而且,書中的插圖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種死闆的示意圖,而是充滿想象力的小漫畫,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人一眼就能抓住重點。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張關於“薛定諤的貓”的插畫,簡直太形象瞭,讓我對量子力學這個高深的領域産生瞭初步的好奇心。這本書真的讓我感覺物理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學,而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奇妙現象。
評分我是一個對科學傳播的“最後一公裏”非常關注的人,很多時候,好的科學發現和理論,往往因為傳播方式的問題,未能有效地觸達普通大眾。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成功。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幽默的科學之旅。作者在解釋一些非常復雜的現象時,總是能夠找到最貼切的比喻,最生動的例子。比如,在講解相對論時,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時間膨脹”和“空間扭麯”這些詞匯,而是從一個在快速行駛的火車上看外麵景物的例子開始,引導讀者逐步理解時間與速度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激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它讓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比如為什麼熱水會比冷水結冰更快(姆潘巴現象),或者為什麼在乾燥的鼕季容易産生靜電。這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現在都因為這本書而變得有趣起來。
評分我是一個對宇宙和自然現象充滿好奇的人,但傳統的科普書籍往往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有些費力。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沒有羅列一大堆我看不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入手,一點點揭示背後的物理原理。例如,書中談到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彩虹是弧形的,不僅僅是簡單地說光綫摺射,而是詳細地講解瞭光的乾涉、衍射以及水滴的形狀如何共同作用,形成如此壯觀的景象。我之前一直以為彩虹就是一種固定的形狀,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水滴大小都會影響彩虹的形態,這讓我對這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更令我驚喜的是,書裏還穿插瞭不少曆史故事和科學傢的趣聞軼事,比如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之後的思考,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傳說等等,這些故事讓科學傢的形象更加鮮活,也讓我感受到瞭科學探索過程中的艱辛與樂趣。
評分平時我工作很忙,很難有大塊的時間去閱讀,但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組織方式非常適閤碎片化閱讀。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可以輕鬆地在通勤路上或者午休時間讀完。而且,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就像和一位博學風趣的朋友聊天一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誤解”的部分,作者列舉瞭很多大傢對物理學普遍存在的誤解,然後用嚴謹的科學解釋來澄清,比如“在太空會爆炸”的說法,以及“隻要不加油車就不會停”的邏輯謬誤。這些糾正謬誤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很多曾經深信不疑的“常識”産生瞭反思。書中還提到瞭很多生活中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物理原理來更好地烘焙食物,或者如何更有效地進行體育鍛煉,這些內容都讓我覺得物理學離我們並不遙遠,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