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走近科学:恐龙世界
定价:26.80元
售价:18.2元,便宜8.6元,折扣67
作者:《走近科学》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10065105
字数:
页码: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走近科学”的“近”是“近”而不是“进”!“走近科学”让我们了解科学的精神,让我们具有科学的思想,提倡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具有或者学到科学的知识。“走近科学”也是CCTV10科教频道大家喜欢的一个节目,“走近科学”也是一个杂志《走近科学》的名字,那么“走近科学”这套丛书算是综合了电视节目的生动性和杂志的精粹,弥补了电视节目不可保存细细观看揣摩的缺憾,一切都变得完美起来。现在,让我们不必随着节目的播出而被引导观看,也不必一期一期地等待着杂志的出刊。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坐下来,泡一杯香茶,放一曲舒缓的音乐,来品味这套丛书给你带来的非同一般的感受。在中华民居里,让我们触摸尘封的历史,探索未解之谜,找回巧夺天工的古老工艺。在空间和时间的世界里去星空探秘,进入到6500万年前的恐龙世界,听一听老枪的故事。科技时代,挑战疾病,关爱我们的生命,人的一生也就是生命历程。人的生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让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了解动物的故事,你会发现动物们都是天才。
什么是科学?科学并不是只有超导、纳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层空间、地球深处、亿万年前、亿万年后都有科学的存在。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走近科学》月刊是我国本电视科学杂志。它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电视节目转化为平面媒体,伴随着科教频道的前进,探索了一条跨媒体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路。 本册为《走近科学》之《恐龙世界》。让我们踏上探索的旅程,跨越时间的鸿沟,去一探恐龙的世界。
龙吟绝唱
恐龙化石新发现
未亡的恐龙
解开侏罗纪之谜
侏罗纪悬疑
再探:恐龙因何灭绝
似鸟非鸟的镰刀龙
“恐怖杀手”——迅猛龙
1.65亿年前的对决
谁杀了恐龙
大地下的
活着的“龙”
“龙”兴之路
龙行天下(上)
龙行天下(下)
探秘翼龙
极地“龙'踪
1992年,赵资奎接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件,信中,艾尔本告诉赵资奎,他终于确定了K-T层的位置。然而当赵资奎兴奋地把发现病态恐龙带的地层和艾尔本确定的K-T层位置做对照时,他惊讶地看到,在K-T层上下,竟然还有56层含铱病态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时间跨越竟逾百万年,这就与恐龙在短时间内,迅速灭绝于大冲撞的理论发生了冲突。
    在K-T层之上即有一个含铱地层,说明恐龙居然越过K-T交界,继续生存了25万年,更不可议的是在K-T层之下,有四个含铱层,也就是在科学家普遍接受的恐龙灭绝的年代之前,60万年至70万年,都有不健康的恐龙生存着。恐龙的灭绝并不是短时间的事儿,赵资奎的推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新说论点之三:致命的铱元素来自地球深处,而非采自天外小行星
    恐龙蛋壳里大量的铱元素来自哪里?大冲撞理论认为,杀死恐龙家族的元凶是一颗直径10千米的陨石,当时这颗小行星既然从天籁高速飞来,猛烈撞击地球,引起大爆炸。爆炸产生高温,使森林燃起大火,爆炸大量尘埃,被抛向九霄。全球气温因此急剧下降,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和作用,生物链遭到破坏,大量动物被饿死。恐龙首当其冲,惨遭灭顶之灾。小行星还带来了大量的铱元素,因为科学家在K-T层中靠下面的位置,找到了含铱元素,铱正是陨星带到地球上来的。
    让赵资奎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发现距6500万年前的那颗陨石撞击地球之前至少有50万年至60万年含元素的病态恐龙蛋就已经存在,而且在撞击之后,恐龙仍旧存在了二三十万年,恐龙并没有在那次粲祸中全部灭绝。因此还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凶手,然而,它是谁呢?此时此刻,赵资奎已经十分逼近了这个远古的核心,要找到恐龙的真正凶,就要找到导致恐龙蛋壳的病态变异的铱元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赵资奎相信,在恐龙蛋壳异常的几十万年中,地球上一定有重大事件发生。那必定是一个延续将近几十万年巨大事件,它曾经使地球在极为漫长的时间里,像一般。于是赵资奎天天埋首于图书馆,查阅资料。终于有一天,赵资奎查阅到了法国科学家库德勒的著作,库德勒经过在全球各地的调查,确认了在白垩纪末期,有过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时间持续了50万年。喷发造就了今日印度辽阔的德千高原。其猛烈程度,足以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大规模异常。
    而中国南雄盆地,病态恐龙蛋的地质年代和那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的时间,恰恰相互吻合。正是因为这次大规模火山喷发,把地球深处的铱和其他微量元素,带到地表,赵资奎经历了30年的艰苦而单调的研究,终于得出结论,火山喷发造成全球环境剧烈改变,才是杀死恐龙的真正凶手。
    小行星撞击论的几个疑点
    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这个陨石坑必须是白垩纪晚期的,且直径不得小于100千米。有不少人参加了寻找陨石坑的工作,虽然有人声称已经找到了,但绝大多数都证据不足。于是,提倡这一理论的人说,可能落到海底去了。1990年,有人宣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的西北部找到了时代为白垩纪晚期、直径为180千米的陨石坑,可能是爆炸后留下的废墟或遗址,但落在海底的,应该不会导致恐龙灭绝。
    ……
龙吟绝唱
恐龙化石新发现
未亡的恐龙
解开侏罗纪之谜
侏罗纪悬疑
再探:恐龙因何灭绝
似鸟非鸟的镰刀龙
“恐怖杀手”——迅猛龙
1.65亿年前的对决
谁杀了恐龙
大地下的
活着的“龙”
“龙”兴之路
龙行天下(上)
龙行天下(下)
探秘翼龙
极地“龙'踪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眼球,暗沉的背景色调搭配上一只栩栩如生的霸王龙剪影,瞬间就能勾起我对史前世界的无限遐想。书名“走近科学:恐龙世界”也精准地传达了它所要讲述的主题,让人期待它能以一种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带我深入了解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我平时就对恐龙这类生物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们身上藏着太多未解之谜,它们究竟是如何演化至今的?它们的生存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为何会突然灭绝?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而这本书似乎就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探索机会。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最新、最前沿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例如关于恐龙羽毛的发现、恐龙行为的推测等等,能够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复原图,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认识各种恐龙的形态、大小以及生活场景,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白垩纪时代。
评分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我进一步探索古生物学领域的敲门砖,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导览图,在我对恐龙世界产生浓厚兴趣后,能够提供一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例如推荐一些更专业的书籍、纪录片,甚至是相关的博物馆信息。我期待它能够激发我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让我明白科学知识是如何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目前尚未解决的关于恐龙的谜团,并鼓励读者保持探索精神,那就更有意义了。我也希望它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探索精神的基调来讲述恐龙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毕竟,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而恐龙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主题,恰恰是激发这种探索精神的绝佳载体。这本书能否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我非常期待。
评分我是一位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对于科学普及类书籍,我尤其看重其语言的通俗易懂程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传递给我,避免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希望内容过于浅显,我期待的是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恐龙的故事。如果书中能够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研究,例如某个著名恐龙化石的发现故事,或者某个科学争论的演变过程,一定会让阅读过程更加精彩。我个人喜欢那种能够激发思考的讲解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恐龙的进化轨迹,它们与现代生物的联系,甚至它们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能引发我对生命、演化和地球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对科学探索本身产生更大的敬意。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些颠覆我以往认知的恐龙新知。比如,关于恐龙的颜色和声音,过去我们可能只知道它们庞大而沉默,但现代研究表明,许多恐龙可能拥有鲜艳的羽毛,甚至能够发出各种声音。这本书是否能够呈现这些令人兴奋的新发现,帮助我打破对恐龙的固有印象?我还希望了解关于恐龙的社会行为,它们是独居还是群居?它们是如何抚育后代的?是否存在复杂的沟通方式?这些问题都充满了神秘感。如果书中能够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我描绘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恐龙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大块头”的描述,我将感到非常满意。我也非常关心书中关于恐龙与古环境相互作用的探讨,例如它们如何适应当时的植物群落、气候条件,以及它们的存在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生态系统。这种宏观的视角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恐龙在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厚度和页数所震撼,感觉内容一定非常丰富。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从恐龙的起源、分类,到不同时期代表性恐龙的详细介绍,再到恐龙的食性、运动方式,乃至恐龙灭绝的原因等等,几乎将恐龙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再去翻阅多本书籍来拼凑关于恐龙的知识,这本书就足够我深入研究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恐龙化石发掘和研究过程的描述,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一点点地还原出这些远古巨兽的真实面貌的,这其中的挑战和智慧都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我想象着那些在荒漠戈壁中辛勤工作的古生物学家,他们是如何在沉默的岩石中挖掘出失落的生命篇章,并将它们重新带回我们眼前。这本书能否展现出这种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浪漫,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同时,我对书中关于恐龙复原模型的制作过程也有浓厚的兴趣,了解艺术家和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科学数据和艺术想象,将静态的化石转化为生动的立体形象的,这本身就是一门精妙的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