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電子技術基礎
: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吳利斌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118050202
字數:382000
頁碼:2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本書係統介紹瞭電子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分析方法及相關應用電路。全書共分14章,內容主要包括:半導體二極管及其基本電路、半導體三極管及基本放大電路、場效應管及其基本放大電路、功率放大器、集成運算放大器及其應用、直流穩壓電源、數字邏輯基礎、邏輯門電路、組閤邏輯電路的分析與設計、觸發器、時序邏輯電路、脈衝波形的産生與整形、數模與模數轉換電路。為便於教學和自學,每章末附有習題。
本書內容覆蓋麵廣,安排靈活,可作為高等院校非電類專業學生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教材,還可作為自學考試或從事電子技術的工程人員學習用書。
說實話,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講解電路的靜態特性上,而是雄心勃勃地想要構建一個完整的電子學知識體係。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邏輯門電路的那幾章,圖文並茂地展示瞭TTL和CMOS兩種主流技術的根本區彆,從器件結構到時序特性,講解得極為細緻。我曾經嘗試閱讀一些更現代的數字電路教材,但它們往往直接假設你已經理解瞭基本的半導體原理,直接跳到集成電路的設計和應用。而這本老教材的魅力就在於,它讓你迴溯到源頭,讓你明白為什麼會齣現這些邏輯門,它們內部是如何通過晶體管的組閤來實現“與”、“或”、“非”這些基本功能的。讀完這部分,再去看那些復雜的FPGA或微處理器的數據手冊,突然間就覺得清晰多瞭,那些高速的信號傳輸和電平標準,都有瞭堅實的物理基礎作為支撐。唯一的挑戰可能就是,為瞭保證理論的嚴謹性,有些章節的數學工具要求比較高,需要讀者有一定的微積分和綫性代數功底,否則光是看懂那些推導過程都會感到吃力。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閤上書頁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仿佛剛完成瞭一次對基礎科學的深度徒步旅行。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能讓你立刻去設計一個智能手機的教材,它的目標更宏大——是讓你理解所有電子設備運行的底層“語言”。這本書對“信號”這個概念的闡述尤其深刻,它不僅僅把它看作是電壓或電流的變化,而是將其置於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討論。比如,在處理反饋理論時,它詳盡地介紹瞭負反饋對係統穩定性和綫性度的改善機製,這一點在現代的伺服係統和高精度測量設備中仍然是核心。雖然它沒有提及最新的集成電路工藝或者軟件定義無綫電(SDR)這些時髦的話題,但這恰恰是它的價值所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掌握瞭這些“硬核”的模擬和數字基礎,再去學習任何前沿技術,都會發現它們不過是在這片土地上開齣的新花朵而已。這本書為你提供瞭最肥沃的土壤。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關於“工程思維”的培養。它不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隻停留在理想化的數學模型中。相反,它在講解過程中,會不時地穿插一些關於實際器件特性的討論,比如晶體管的飽和區和截止區是如何受到溫度影響的,導綫阻抗在高速信號傳輸中的作用等。這種對“非理想性”的關注,是區分理論傢和工程師的關鍵。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電源去耦電容的作用,它沒有簡單地把它視為一個濾波元件,而是結閤瞭PCB布局的實際情況,解釋瞭為什麼在不同頻率下需要不同大小和不同放置位置的電容。這種將電路理論與物理實現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認識到電子工程遠不止是畫圖和計算,更關乎於對物理世界約束的理解和尊重。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內功心法”,它訓練的不是招式,而是紮實的內力,一旦內力深厚,應對未來任何新型電子元件和架構的挑戰,都會遊刃有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黑白灰的色調,綫條硬朗,很有那個年代的理工科教材的風格。我拿到手裏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分量震撼瞭一下,厚厚的一本,沉甸甸的,翻開扉頁,滿滿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電路圖,感覺就像直接進入瞭一個充滿瞭邏輯和規則的微觀世界。它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科普讀物,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直指核心——電阻、電容、電感,這些最基礎的元件是如何構建起整個電子係統的基石的。我記得我一開始學的時候,對那些晶體管的開關特性總是理解得雲裏霧裏,總覺得它們像是一個神秘的“黑箱”,隻知道按上去就能導通,按下去就截止。但這本書的講解,就像一位極其耐心的老師,從半導體的物理基礎講起,一步一步地剖析瞭PN結的形成,再到不同偏置狀態下電流的流動路徑,那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讓我終於有瞭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尤其是在講到放大電路的分析時,它沒有迴避復雜的數學推導,而是將每一步的含義都解釋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想真正掌握原理而不是隻會套公式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風格,非常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也許對於習慣瞭現代高清彩色圖錶的年輕讀者來說,會覺得有些單調甚至過時。所有的圖例幾乎都是黑白的綫條圖,元件的符號、波形的描繪,都帶著一種嚴謹到近乎刻闆的精確感。然而,正是這種“復古”的風格,反而幫助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因為沒有多餘的色彩乾擾,我的注意力會被迫集中在電路的拓撲結構和信號的傳遞路徑上。我特彆喜歡它在例題設置上的處理方式。例題往往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它們不是那種為瞭展示某一特定知識點而設計的孤立問題,而是能體現完整電路設計思路的綜閤應用。例如,分析一個多級放大器的頻率響應時,它會引導你依次考慮每一級對高頻和低頻的影響,然後通過級聯效應來綜閤判斷整個電路的帶寬。這種循序漸進的解題思路,比起現在很多隻給齣結果和簡單步驟的參考書,更能培養讀者的獨立分析能力和係統思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