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定價:168.00元
作者:帕特裏剋·德韋弗 文,讓- 弗朗索瓦·布翁剋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33240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
★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地質學會、法國國傢地質遺産、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專傢撰寫?
★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傢地理學會、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提供素材
★200餘幅史前遺跡、生物、地貌高清還原圖
★世界the first豐富、the first罕見動植物和礦物標本
★在這個地球環境屢遭破壞,PM2.5爆棚的時代,這是一本讓我們迴味地球之美,期待美好未來的讀物。
★四色大開本精美彩印,適閤收藏!
★地球曆史的200個重要時間段一目瞭然,每個時間段都對應著清晰的標題與副標題,書中文字簡練,內容有據可查,圖片精美,讓人身臨其境。“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
內容提要
《地球之美》由法國地質學會主席帕特裏剋·德韋弗撰寫,記錄瞭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堪稱“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全四色彩印的200餘幅史前遺跡、生物、地貌高清還原圖,由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傢地理學會和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提供。
這是一本關於地球的百科全書。翻開這本書,如同乘上時光穿梭機,親身經曆這顆美麗星球令人驚嘆的階段。
炙熱的岩漿地球,如何冷卻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時變身美麗的藍色?氧氣曾經是一種毒氣?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人類?巴黎是用貨幣蟲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鍾愛的象鼻海岸事實上是一團巨大的動物糞便?3570萬年前的一次隕石墜落,在今日的俄羅斯形成瞭巨大的鑽石坑?垃圾將匯聚成第七大陸?
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瞭解她嗎?
目錄
冥古宙(45.7億年前-40億年前)
地球,太陽係的一顆行星(45.7億年前)
月球就這樣形成瞭(45.1億年前)
地幔下的地核(44.5億年前)
磁性的保護盾(44.4億年前)
地球,藍色的星球(44億年前)
岩石再未有過的模樣(40.3億年前)
太古宙(40億年前-25億年前)
後期重轟炸期(40億年前)
水,至關重要的液體(38億年前)
生命初的痕跡(38億年前)
巴伯頓的重要綫索(36億年前)
黯淡太陽悖論(35億年前)
細菌毯(35億年前)
氧氣有毒!(35億年前)
元古宙(25億年前-5.4億年前)
生命造就的礦物(25億年前)
地質構造的轉摺點(25億年前)
大氣的變化(24億年前)
雪球地球(24億年前)
海洋中的鐵礦(24億年前)
早的多細胞生物?(21億年前)
細胞擁有瞭一個核(21億年前)
綫粒體在細胞中安傢(20億年前)
天然核反應堆(19.5億年前)
真核細胞馴服瞭光(15億年前)
繁殖新模式(15億年前)
羅迪尼亞超大陸(11億年前)
保暖的蓋子(8.5億年前)
迴歸寒冷(7.5億年前)
輕質的冰拯救瞭生命(7億年前)
冷與熱(6.5億年前)
臭氧層(6億年前)
馬特洪峰的峰頂來自非洲(6億年前)
埃迪卡拉,個知名生物群(5.85億年前)
不是海藻、不是細菌、也不是胚胎(5.7億年前)
顯生宙(5.41億年前至今)
古生代(5.41-2.52億年前)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5.41億年前)
保護性骨骼(5.41億年前)
緊鄰蘇格蘭的阿登地區(5.3億年前)
澄江生物群(5.2億年前)
金(5.15億年前)
伯吉斯,緻命的泥流(5.05億年前)
大地上的植物(4.8億年前)
次生物大滅絕(4.45億年前)
從光閤作用到化石燃料(4.4億年前)
植物的新種類(4.2億年前)
岩石決定植物(4.06億年前)
水外足跡(4億年前)
老紅砂岩大陸(4億年前)
種子發育(3.9億年前)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3.72億年前)
水下撒哈拉(3.7億年前)
水中的動物(3.65億年)
石炭紀的加拉帕戈斯群島(3.2億年前)
羊膜防止乾燥(3.1億年前)
我們燃燒的煤(3.15億年前)
鈣鈾雲母(2.95億年前)
新紅砂岩(2.6億年前)
中國的超級火山(2.58億年前)
中生代(2.52億-6600萬年前)
第三次暨大的生命大滅絕(2.52億年前)
大陸分離(2.5億年前)
菊石占據海洋(2.5億年前)
飽含水分的岩石(2.35億年前)
恐龍的時代(2.3億年前)
歐洲的一道鹽層(2.3億年前)
地球的天文周期(2.25億年前)
亞利桑那的石化森林(2.18億年前)
水的侵蝕(2.1億年前)
危險從天而降(2億年前)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2億年前)
納瓦霍砂岩(1.9億年前)
“小”危機(1.82億年前)
季風猛烈的時代(1.8億年前)
馬達加斯加鯨基(1.7億年前)
來自地球深處的熱水(1.65億年前)
從海底到高山(1.6億年前)
消耗能量的骨骼(1.6億年前)
玉(1.58億年前)
恐龍飛起來(1.55億年前)
索侯芬石灰岩(1.5億年前)
多種多樣的藻類(1.46億年前)
南大西洋的擴張(1.3億年前)
終於到瞭開花的時候(1.3億年前)
被睏住的恐龍群(1.25億年前)
大西洋的鹽與石油(1.25億年前)
阿薩巴斯卡的油砂(1.2億年前)
赭石(1.1億年前)
鑽石(1億年前)
動物糞便組成的懸崖(8500萬年前)
生物磷酸鹽(7000萬年前)
新生代(第三紀與第四紀)
大規模火山爆發對世界的影響(6600萬年前)
隕星墜落對世界的影響(6600萬年前)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6600萬年前)
印度的漂移(6500萬年前)
祖母綠(6500萬年前)
熱的時候(5600萬年前)
琥珀(5600萬年前)
的資料庫(5200萬年前)
巨人之路(5000萬年前)
有毒的湖(4700萬年前)
熱帶氣候下的巴黎(4500萬年前)
魔鬼峰(4050萬年前)
山的沉浮(4000萬年前)
東非大裂榖的形成(4000萬年前)
沙漠中的鯨魚(3800萬年前)
鑽石坑(3570萬年前)
亞洲大陸闆塊的颱球遊戲(3500萬年前)
南極被冰封(3400萬年前)
喜馬拉雅山拔地而起(2500萬年前)
一座島的誕生:冰島(2400萬年前)
黃石公園,大的活火山(1700萬年前)
化石鍾(1000萬年前)
圖邁(700萬年前)
圖根原人(600萬年前)
地中海乾涸(600萬年前)
露西(320萬年前)
墨西哥灣暖流(300萬年前)
第四紀(260萬年前)
南北美洲的連接處(250萬年前)
人屬(240萬年前)
火的使用(100萬年前)
死海(100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公元前25萬年)
智人(公元前20萬年)
埋葬死者的人(公元前10萬年)
流星隕石坑(公元前5萬年)
藝術大爆炸(公元前3.5萬年)
當英吉利海峽還是條河(公元前2.5萬年)
黃土,風神之子(公元前2.5萬年)
農業發展(公元前1萬年)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形成(公元前7000年)
綠色撒哈拉(公元前6000年)
書寫的開始(公元前3500年)
聖托裏尼的火山噴發(公元前1600年)
地球是圓的(公元前500年)
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周長(公元前240年)
棉花堡的天然水池(公元前100年)
時間起源的難題(0=1)
維蘇威火山噴發(79年)
剋裏斯托弗·哥倫布在美洲(1492年)
列奧納多·達·芬奇與化石的本質(1508年)
麥哲倫的環球大航行(1519年)
小冰期(1565年)
碧玉(1588年)
開普勒時代(1609年)
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1610年)
烏爾捨與年輕的地球(1654年)
解讀陸相地層(1669年)
牛頓與萬有引力(1687年)
丈量地球(1740年)
張地質圖(1746年)
布豐與古老的地球(1749年)
林奈的雙名命名法(1758年)
布乾維爾的環球之行(1766年)
拉基裂隙(1783年)
人類世(1784年)
馮·洪堡與邦普朗的旅途(1799年)
礦物學原理(1801年)
居維葉重構過去的動物世界(1812年)
礦物結晶的原理(1817年)
尤利亞,一個變化莫測的島嶼(1831年)
查爾斯·達爾文的旅行(1831年)
地層的劃分(1842年)
傅科擺(1851年)
史奈德·佩萊格裏尼,大陸漂移說的先驅(1858年)
石油工業的誕生(1859年)
物種全球化(1869年)
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竭的(1890年)
沒有派上用場的驅動力(1895年)
放射性的發現(1896年)
培雷火山的噴發(1902年)
大陸漂移說(1912年)
浮遊生物季節性爆發(1923年)
宇宙的曆史(1927年)
人類徵服瞭一種新能源(1942年)
瞭解過去的天氣(1965年)
燃燒的之門(1971年)
從太空看地球(1972年)
天然氣存儲(1975年)
黑煙囪(1977年)
未知之地(1978年)
浮遊生物與氣候(1985年)
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創辦(1988年)
國際公約關注生物多樣性(1992年)
有限的資源(1992年)
GPS(1995年)
第七大陸?(1997年)
城市人口(2007年)
自然風險(2011年)
稀土(2011年)
水資源(2014年)
100億人口(2040年)
新冰期(50000年以後)
地中海成為一道山脈(5000萬年以後)
太陽變成紅(50億年以後)
作者介紹
帕特裏剋·德韋弗著
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教授,曾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RS)研究員和法國地質學會主席,指導編寫瞭許多麵嚮研究人員、學生以及大眾的叢書,主要研究興趣是生物圈與岩石圈之間的關係,已撰寫12部著作。此外,他還是法國國傢地質遺産清單負責人、國際地質科學聯閤會地質遺産工作組組長,擔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地質公園專傢。
讓-弗朗索瓦·布翁剋裏斯蒂亞尼繪
勃艮第大學講師、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RS)生物地球科學研究室冰川環境沉積學與氣候變化研究專傢。他從事的研究工作使他能夠到世界各地考察。他參與過多部紀錄片的拍攝,也長期應媒體之邀分享個人經驗、撰寫報道,主持一檔廣播節目,熱愛攝影和科普。
文摘
序言
我被這本書完全徵服瞭!《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簡直是我讀過的最令人難忘的科普讀物之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視覺體驗。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圖像,這些圖像不僅僅是圖解,更是承載著億萬年信息的故事。從遙遠的星雲匯聚成行星,到生命在微小細胞中萌芽,再到大陸闆塊的相互作用,每一個過程都被賦予瞭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古老地質奇觀的展示,那些穿越時空的岩石記錄,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生動有趣。它讓我看到瞭地球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塑造自身,又是如何孕育齣如此多樣化的生命。這本書讓我不再將地球視為一個靜態的背景,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變化的生命體。它激發瞭我對未知的好奇,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期待著地球繼續展現它的美麗與神奇。
評分閱讀《地球之美》的過程,就像是在探索一個無盡的寶藏。我原本以為自己對地球科學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讓我感到無比驚喜。作者在梳理地球曆史的脈絡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他能夠將看似碎片化的地質、生物、氣候信息,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連貫而邏輯嚴謹的故事。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氣候變化的部分,它不僅迴顧瞭地球曆史上幾次重要的氣候波動,還深入分析瞭其對生命演進的影響,這對於理解當前的氣候挑戰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書中的案例也十分生動,例如,關於火山爆發如何塑造地貌,關於冰川如何雕刻峽榖,都通過精美的圖片和翔實的文字,讓我身臨其境。這本書讓我明白,地球的曆史,是一部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史詩,而人類,隻是其中一個短暫的篇章。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自身的存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對地球的演變過程充滿好奇,但很多科普讀物要麼過於專業,要麼缺乏生動性。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從闆塊漂移到生命起源,再到如今的生態係統,作者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漫長而復雜的地球曆史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精美的插圖和攝影作品,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強有力的視覺證據,讓我仿佛親身穿越瞭億萬年,感受著陸地的變遷、海洋的興衰,以及那些奇特生物的生命軌跡。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展覽,從冰川時代呼嘯而過的猛獁象,到深邃海底噴湧而齣的熱液,再到雨林中色彩斑斕的生靈,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沉浸式的地球之旅。我時常會停下來,對著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麵反復品味,思考著人類在漫長地球生命史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對這個星球的影響。它不僅滿足瞭我對科學的好奇,更激發瞭我對自然深深的敬畏之情。
評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簡史”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簡史”就是大略的介紹,但《地球之美》卻用一種極其詳實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勾勒齣瞭地球生命演進的宏大畫捲。作者在敘述科學事實的同時,並沒有迴避那些充滿爭議和未解之謎的領域,反而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思考和探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比如,在講述恐龍時代時,不僅僅是列舉瞭那些龐大的身影,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滅絕的原因,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的生態係統。書中關於古生物化石的解讀,也讓我大開眼界,原本那些冰冷的石頭,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力,讓我看到瞭它們曾經的生活場景。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還觸及瞭環境變化對生命形態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種將科學嚴謹性與人文深度相結閤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科普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地球、關於我們自己的思考錄。
評分我必須說,《地球之美》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語言難以完全錶達的。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充滿活度、不斷演變著的有機體。從最原始的化學反應,到復雜生命的誕生,再到人類文明的興起,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奇跡。書中的圖像質量極高,色彩飽滿,細節豐富,簡直就是一本視覺盛宴。我特彆喜歡那些描繪地球早期麵貌的插畫,它們大膽地想象瞭那個混沌初開的年代,讓我得以窺見生命起源的可能軌跡。當讀到關於大陸漂移的章節時,那些被撕裂又重聚的陸地,在我腦海中構建齣瞭一個動態的地球模型。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瞭得,他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地球上壯麗的景觀,以及那些在極端環境中頑強生存的生命。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警惕我們對這個星球可能造成的傷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