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邢冬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030211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科学的社会建构学术潮流发展演变的梳理和批判,对实践的科学观的理论基础、概貌和意义进行说明和刻画,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实践和文化,用“参与”的视角取代传统的“旁观”的视角来审视科学,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取代表征性语言描述,明确提出用“过程客观性”代替“实体客观性”是科学的“客观性回归”。
 本书适于科学技哲学工作者、科学社会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大学师生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朴实的墨绿色和白色字体搭配,一下子就给我一种沉稳、不浮躁的感觉。拿到手上,分量感十足,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内容上下的功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性,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开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这位领路人带着,一步步走进了知识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特别是在论及方法论的构建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哲学思辨上,而是非常扎实地结合了具体的研究案例进行剖析,这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讨论立刻变得触手可及。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关系重塑”那一部分,作者引用的史料和实验设计都非常经典,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模拟那个情境,思考如果我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会如何抉择。这种将思想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在“说”科学应该是什么样,更是在“展示”如何做到那种科学。对于任何一个真心想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或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产生影响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人重拾对“扎实工作”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于“确定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和重建过程,简直是颠覆性的。我过去一直潜意识里认为,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一个绝对无误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这种天真的执念。作者在探讨实证主义的局限性时,那段关于“测量工具的边界效应”的论述,让我感到醍醐灌顶。他没有简单地批评过去的理论,而是非常细腻地展现了,那些被视为“客观”的工具和方法,本身是如何在无意中塑造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这种对技术中立性的深刻反思,迫使我不得不回过头去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站在了事实的制高点上,实际上却可能被自己设置的框架所困。这种“谦卑的科学精神”,即承认人类认知的固有缺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知识体系,是这本书中最具时代价值的部分。它提醒我们,追求客观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充满反思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感,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精妙。它没有那种典型的理工科著作特有的生硬和干巴巴,反而有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点时。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这个主题的处理。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领悟了核心要义。举个例子,他论述某一科学范式更替时的那段关于“河流改道”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那种由内而外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立刻想找人分享,但又觉得这种体会需要自己慢慢消化。更难得的是,在全书保持高昂的智力水准的同时,作者对于读者的“耐心”考虑得非常周到,他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既定的真理,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为你铺设好所有论据和反驳的路径后,将最终的判断权郑重地交到你手中。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持续的高质量对话,读完合上书本时,脑子里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的韵律和重塑。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遵循了一种“提出困境—剖析历史根源—构建新的实践框架—展望未来挑战”的清晰逻辑线索。对于我这种时间相对碎片化的读者来说,这意味着即使我不能一次性读完一个章节,重新拾起时也能迅速回到作者的思维轨道上。特别是它在论述如何将“主观经验”合理地纳入到“客观评估”体系中时,所采取的那种类比推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它不像一些理论家那样,把“主观”和“客观”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它们如何在实践的磨砺中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辩证关系。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思考如何处理我手中项目的“非量化指标”时,有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可用。全书的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多的赘述,每一个段落似乎都在为最终的结论添砖加瓦。读完最后一页时,我感到的是一种充实的疲惫感,那是深度思考后特有的满足,仿佛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训练,让人对后续的工作充满信心和新的视角。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方面的广博与精审。它绝非那种只顾自己搭建理论大厦而忽略脚下基石的著作。翻阅书中的脚注和尾注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从早期的现象学讨论,到近代的社会建构论,再到前沿的复杂性科学,几乎没有哪个重要的思想流派被轻易放过。但最厉害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引用的泥潭,而是能够精准地从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取出最核心、最能为自己论点服务的“金块”,并将其有机地编织到叙事主线中,使其服务于对“实践科学”的重塑。这种博学而不滥用,引用而不依附的写作姿态,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自觉。很多时候,我甚至会因为对某个被引用的经典文献产生了兴趣,而暂时放下这本书去查阅原著,这种“知识的链式反应”,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它不只是一个封闭的知识容器,而是一个可以激发你继续探索的、强大的认知发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