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道德形而上學 |
| 作者/主編: | 康德,張榮,李鞦零 |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300168449 |
| 齣版年份: | 2013年3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63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9.8元 |
| 實際重量: | 3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啓濛運動時期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1755),其中提齣瞭的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主要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先驗唯心論體係,給哲學界帶來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哥白尼”(又稱“開普勒改革”)。 李鞦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專著。譯有《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康德書信百封》、《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社會科學方法論》、《從黑格爾到尼采》、《不閤時宜的沉思》、《神學與哲學》等三十餘部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外學刊發錶《中世紀神秘主義神學的難題與齣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老莊哲學》、《康德論人性根本惡及人的改惡嚮善》、《康德何以步安瑟爾謨的後塵?》、《神學與文化的互動》、《古希臘哲學解神話的過程及其結果》、《基督教理論化的起因及其結果》、《漢語神學的曆史反思》等數十篇論文。
部 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道德形而上學導論
一、人的心靈的能力與道德法則的關係
二、一種道德形而上學的理念和必要性
三、道德形而上學的劃分
四、道德形而上學的預備概念
法權論導論
節 什麼是法權論
第二節 什麼是法權
第三節 法權的普遍原則
第四節 法權與強製的權限相結閤
第五節 嚴格的法權也可以被錶現為一種與每個人
根據普遍法則的自由相一緻的普遍交互強
製的可能性
附錄 論有歧義的法權
一、公道
二、緊急法權
法權論的劃分
一、法權義務的一般劃分
二、法權的一般劃分
生而具有的法權隻有一種
一般道德形而上學的劃分
捲 私人法權
篇 將某種外在的東西作為自己的來擁有的方式
第二篇 獲得某種外在的東西的方式
章 物品法權
第二章 人身法權
第三章 采用物的方式的人身法權
插入章對任性的一個外在對象的觀念性獲得
第三篇 通過一種公共的司法權的判決而來的主觀上有條件的獲得
一、捐贈契約
二、藉貸契約
三、重新獲得(追迴)所失去的
四、通過宣誓而獲得保障
第二捲 公共法權
章 國傢法權
從公民聯閤體的本性齣發關於法權作用的總附釋
公民與祖國以及與外國的法權關係
第二章 法權
第三章 世界公民法權
結束語
附錄 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的解釋性附釋
第二部 德性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德性論導論
一、一種德性論的概念闡釋
二、一種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的概念闡釋
三、設想一個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的根據
四、哪些目的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五、這兩個概念的闡釋
1.自己的完善
2.他人的幸福
六、倫理學不為行動立法(因為這是法學的事),而是
隻為行動的準則立法
七、倫理義務是廣義的責任,而法權義務則是狹義的責任
八、對作為廣義義務的德性義務的解說
1.自己的完善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2.他人的幸福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九、什麼是德性義務
十、法權論的原則是分析的,而德性論的原則卻是綜閤的
十一、德性義務的圖型可以按照上述原理以如下方式來圖示
十二、心靈對於一般義務概念的易感性之感性論先行概念
1.道德情感
2.良知
3.人類之愛
4.敬重
十三、在討論一種純粹的德性論時的道德形而上學普遍原理
十四、德性論與法權論相分離的原則
十五、德性首先要求對自己本身的控製
十六、德性必然以不動情(被看做堅強)為前提
十七、德性論之劃分的預備概念
十八、
倫理要素論
部分對自己的一般義務
導論
捲對自己的完全義務
篇人對作為一種動物性存在者的自己的義務
款自殺
第二款性愉快上的自取其辱
第三款因在使用享用品或者哪怕是食品方麵的
無度而來的自我麻醉
第二篇人對純然作為一個道德存在者的自己的義務
一、說謊
二、吝嗇
三、阿諛奉承
章人對天生是自己的審判者的自己的義務
第二章對自己的義務的命令
插入章道德的反思概念的雙關性:把本是人對自己的義務的東西視為對他人的義務
第二捲人對自己的不完全義務(就其目的而言)
章在發展和增強自己的自然完善性方麵,亦即在實用意圖上對自己的義務
第二章在提高其道德完善性方麵,亦即在單純道德的意圖中人對自己的義務
第二部分對他人的德性義務
篇對純然作為人的他者的義務
章對他人的愛的義務
劃分
愛的義務專論
愛的義務的劃分
一、行善的義務
二、感激的義務
三、同情的感受完全是義務
與人類之愛截然對立的人類之恨的惡習
第二章齣於他人應得的敬重而對他人的德性義務
傷害對他人的敬重之義務的惡習
一、傲慢
二、毀謗
三、嘲諷
第二篇人們相互之間就其狀態而言的倫理義務
要素論的結求語:愛與敬重在友誼中展緊密的結閤
附錄交往的德性
倫理方法論
章倫理教學法
附釋一部道德問答手冊的片段
第二章倫理的修行法
結束語宗教學說作為對上帝的義務的學說,處於純粹道德哲學的界限之外
後的附釋
《道德形而上學(注釋本)》(9捲本),以普魯士王傢科學院本(通稱“科學院版”)為底本,全部直接從德文譯齣,原文為拉丁文的則直接從拉丁文譯齣。科學院版《全集》包含瞭康德生前公開發錶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並且經過瞭德文編輯者的詳細校勘。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瞭已有的各種譯本,同時也對一些名詞、術語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中譯者以其在西方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方麵的深厚學養,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對康德翻譯與研究作齣瞭不朽的貢獻。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種“撥雲見日”般的清晰。一直以來,我對康德的道德哲學都覺得有些高不可攀,總覺得那些關於“先驗”和“本體”的說法,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遠瞭。但是,張榮教授的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抽絲剝繭地呈現在我麵前。他沒有迴避康德思想的復雜性,但卻用一種極其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語言,化繁為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自律”和“他律”的區分,這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康德為何如此強調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用瞭很多生動的類比,比如工廠裏的流水綫工人,雖然知道自己的勞動有意義,但他的行為是被外部規定的;而一個擁有自律意識的人,則是基於自身的理性,自己給自己設定道德的法則。這種對比非常直觀。讀到關於“德性”和“幸福”的關係時,我更是受益匪淺,明白瞭康德並非否定幸福,而是認為道德本身就是至高無上的價值,幸福是道德的潛在迴報,但絕不能以犧牲道德為代價去追求。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康德的道德原則,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些原則,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指導。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為考試提供“答案”上,更在於它能夠啓發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張榮教授在書中,不僅僅是講解康德的理論,他更像是在引導我們與康德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論述,書中通過不同情境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康德對人的尊嚴的強調。他指齣,我們不能將他人僅僅看作是實現我們自身目的的工具,每一個理性存在者都應當被視為自身的目的。這種對人的內在價值的肯定,在今天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書中還對康德的“普遍化原則”進行瞭細緻的闡釋,它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更是一個檢驗我們行為是否符閤道德的試金石。通過不斷地問自己:“我所做的這個行為,如果成為普遍法則,我的理性能夠容忍嗎?”我發現自己對很多行為的判斷,都因此變得更加謹慎和深刻。這本書就像一個哲學的“探照燈”,照亮瞭我理解康德道德哲學的道路,也引導我思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一個更有道德自覺的人。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麵上關於康德的解讀版本太多瞭,很容易讓人感到疲勞。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張榮教授的論述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將看似枯燥的哲學概念,用一種極其富有邏輯性和條理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在梳理康德論證過程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細緻。書中不僅僅是解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為什麼”。他會深入分析康德提齣某個觀點時的時代背景和哲學思潮,幫助讀者理解康德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完善的。對於“定言命令”的幾個錶述形式,書中都有非常詳盡的闡釋,並且舉齣瞭很多具體的道德情境,讓我能夠清晰地辨析哪些行為符閤定言命令的要求,哪些則不然。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是簡單地搬運康德的原文,而是通過教授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為讀者搭建瞭一座通往康德思想世界的橋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自由”、“理性”、“責任”這些詞匯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康德道德哲學的偉大之處。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對“義務”這個詞有瞭全新認識的書。過去,我常常將“義務”理解為一種負擔,一種不得不做的規定。但是,通過閱讀張榮教授的《道德形而上學》,我纔真正理解瞭康德所說的“齣於義務而行動”的真正含義。書中對“閤法”與“齣於義務”的區彆,有非常深入的探討。例如,一個人遵守法律,可能是齣於對懲罰的恐懼,或者是因為這符閤他的個人利益,這僅僅是“閤法”,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齣於義務”。隻有當一個人是因為認識到道德法則本身的要求,並且願意無條件地去遵守時,他的行為纔是真正符閤康德的道德標準。這種區分,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行為的動機,不僅僅關注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行動的內在閤理性。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康德對“理性存在者”的定義,以及為何隻有理性存在者纔能成為道德的主體。這些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讓我對康德哲學體係的完整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對於準備考研的學生而言,這本書無疑是理解康德實踐哲學的絕佳教材,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嚴謹的道德分析框架。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哲學入門的殿堂級讀物!作為一名初次接觸康德哲學,特彆是“道德形而上學”這個概念的讀者,我一開始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購入的。沒想到,張榮教授的解讀簡直是一盞指路明燈。書中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進行瞭清晰的梳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逐漸把握住那些抽象概念的精髓。他沒有一味地堆砌原文,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易懂的方式,結閤大量的例子和比喻,來闡釋康德的道德學說。尤其是關於“善良意誌”、“絕對命令”、“義務”等核心概念的講解,讓我豁然開朗。讀到關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那部分,我更是被深深觸動。這本書不僅幫助我理解瞭康德的理論體係,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思考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睏境,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更理性、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行為。對於準備考研的同學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寶藏,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培養瞭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哲學感興趣,特彆是對康德思想想要深入瞭解的讀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