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 9787509782057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 97875097820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一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中国美术
  • 艺术研究
  • 学术著作
  • 年度报告
  • 文化艺术
  • 艺术发展
  • 艺术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2057
商品编码:296877168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

: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王一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97820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2014年度中国内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书中介绍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在2014年度的发展概况,主要聚焦于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目录


序 言/001
**章 艺术学理论/004
  **节 学科动态/004
  第二节 问题聚焦/020
  第三节 专题研究/033
第二章 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篇/055
  **节 学科动态/055
  第二节 问题聚焦/074
  第三节 专题研究/087
第三章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篇/092
  **节 学科动态/092
  第二节 问题聚焦/107
  第三节 专题研究/110
第四章 戏剧与影视学·戏剧戏曲学篇/127
  **节 学科动态/127
  第二节 问题聚焦/144
  第三节 专题研究/149
第五章 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篇/162
  **节 学科动态/162
  第二节 问题聚焦/185
  第三节 专题研究/200
第六章 戏剧与影视学·电视艺术学篇/204
  **节 学科动态/204
  第二节 问题聚焦/221
  第三节 专题研究/226
  附录一/230
  附录二/232
第七章 美术学/235
  **节 学科动态/235
  第二节 问题聚焦/255
  第三节 专题研究/266
第八章 设计学/277
  **节 学科动态/277
  第二节 问题聚焦/290
  第三节 专题研究/298
后 记/334

作者介绍


王一川,四川乐山沐川人,1959年2月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问题、影视批评等。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摘要。
  陈旭光,男,浙江东阳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艺术系主任。1982-1987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87-1991于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1-1994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至今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任职讲师,1999-2003任职副教授,2004年任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当代文化与艺术思潮、中外电影史等。有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理事,《诗探索》编委,第六至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论著曾获北京市第五、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1届成果奖,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教育部高校教材奖等,**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研究会教材奖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学术论文一等奖。个人曾获第八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奖等。
  唐金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文摘


序言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 (2014-2015) 概述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 (2014-2015)》是中国艺术学领域一部重要的年度回顾与研究成果汇编。本报告聚焦于2014年至2015年间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最新动态、重要学术思潮、前沿学术成果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旨在为艺术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艺术机构从业者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读物。报告集合了多位国内资深艺术学家的智慧,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观的视野,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学界的学术图景,展现了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主体内容 本年度报告围绕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多个核心维度展开,其内容结构清晰,覆盖面广,力求全面反映2014-2015年度中国艺术学领域的学术生态。 一、 年度学术综述与前沿研究 报告的开篇部分,将对2014-2015年度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整体学术格局进行深入剖析。这包括对当年艺术学领域的重大理论议题、热门研究方向的梳理,例如,在艺术理论层面,对后殖民主义、跨文化艺术交流、数字艺术伦理、艺术与科技融合等议题的讨论可能占据重要篇幅。报告将分析这些议题在中国艺术学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影响。 在具体艺术门类研究方面,报告会聚焦于该年度内各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设计、建筑等)出现的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例如,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新解读,对当代音乐创作在科技介入下的发展,对戏曲现代化与传承的挑战,以及电影产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变化等。报告还会关注跨学科研究的进展,例如艺术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点,探讨艺术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二、 重要学术思潮与理论探讨 在2014-2015年间,中国艺术学界可能涌现或持续发展的若干重要学术思潮。本报告将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这可能包括: 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构建与创新: 报告将关注学者们如何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实践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这可能涉及对儒家、道家、佛学等传统哲学思想在艺术观念上的阐释,以及对中国历代艺术史论著的再研究与创新解读。 艺术与全球化的对话: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其独特性,以及如何回应来自西方的艺术观念和挑战,是艺术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报告将分析中国艺术在与世界艺术交流中的互动、借鉴与创新,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反思。 科技与艺术的互动: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的边界不断被拓展。报告将深入探讨科技对艺术媒介、创作方式、审美体验乃至艺术本体论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艺术学理论的革新。 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报告将审视艺术在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公共领域中的作用。这可能包括对艺术在教育、社会治理、社区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的探讨,以及对艺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及其社会效应的反思。 三、 重要学术成果与研究案例 为了佐证上述理论探讨,本报告会精选并分析2014-2015年度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可能包括: 代表性学术著作与论文评介: 报告将选取当年出版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书籍和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行提炼与评介。这些评介将侧重于其研究的创新性、理论深度、方法论的先进性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展示: 报告会关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特别是艺术学领域的重点项目,展示其研究成果,例如关于特定艺术史时期、特定艺术流派、特定艺术现象的深度研究。 典型研究案例分析: 报告将选取具体的艺术事件、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实践等作为案例,运用艺术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对某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理念与艺术呈现进行剖析,对某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创作生涯的深入解读,或者对某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个案研究。 四、 艺术行业动态与政策观察 除了纯粹的学术研究,本报告还将关注2014-2015年度中国艺术行业的宏观动态与相关政策。 艺术市场分析: 报告可能会包含对当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交易热点、艺术品价格走向、投资趋势等。同时,也会关注艺术金融、艺术品鉴定、版权保护等相关议题。 艺术机构与展览活动: 报告将梳理当年重要的艺术展览、艺术节、艺术博览会等活动,分析其主题、特色、影响力以及对艺术生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关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发展状况。 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 报告会审视当年艺术院校的教学改革、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同时,也会关注艺术教育在社会普及化方面的进展。 国家艺术政策解读: 报告将对当年出台的国家层面关于文化艺术发展的政策进行解读,分析其对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产业发展的潜在影响。 五、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基于对2014-2015年度艺术学研究与行业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本报告的最后部分将对中国艺术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这可能包括: 理论创新方向: 预判未来艺术学研究将可能在哪些理论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对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伦理与审美影响的进一步深化,对物质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的结合,以及对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艺术研究等。 研究方法革新: 预测新的研究方法将可能被引入艺术学研究,例如大数据分析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科学在审美体验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社会网络分析在艺术传播研究中的潜力。 学科交叉融合: 展望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具活力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例如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医疗、艺术与城市规划、艺术与环境等。 艺术与社会连接: 强调艺术在回应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干预的可能,以及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国际化视野: 强调中国艺术学研究应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与世界各国艺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艺术学话语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 总结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 (2014-2015)》不仅是一份学术研究的年度总结,更是一份承载着中国艺术学界对自身发展进行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的文献。报告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为指导,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前瞻性的中国艺术学研究图景,为推动中国艺术学事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报告的出版,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促进艺术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为社会各界理解和参与中国当代艺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久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爱好者,我总觉得要跟上艺术界的步伐,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批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艺术现象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梳理和理论探讨。它系统地呈现了当年艺术学领域内涌现出的重要研究课题,例如关于视觉文化、数字艺术、以及跨媒介艺术的理论建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青年艺术家生态的分析,报告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新一代艺术家在创作理念、生存状态以及与社会互动方面的新特点,这为理解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论证,让每一篇分析都充满说服力,也让我对许多曾经模糊的艺术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是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艺术学术前沿的读者都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时代性,而《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恰恰捕捉到了这份时代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画廊,用文字和数据带领读者走入2014-2015年的中国艺术现场。报告中对当年出现的若干新兴艺术形式和展览模式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活力和实验精神。比如,书中对一些独立艺术空间和非营利艺术机构的介绍,让我认识到这些“边缘”的艺术实践在推动艺术创新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报告还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社会议题的连接,例如艺术在城市更新、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介入,这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独特价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因为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我觉得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当下的艺术状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那些能够反映其时代精神的作品。而《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恰恰给我带来了这种体验。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2014-2015年中国艺术界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关注了主流艺术机构和大型展览,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活跃、更具实验性的艺术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艺术教育改革和艺术普及的探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报告中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常常能触及到当下社会生活的敏感神经,反映出艺术家们对现实的关切和思考。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中国的艺术界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现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艺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对每年发布的学术报告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们能为我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理论支持。而《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无疑达到了我的预期,甚至超出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艺术现象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深度挖掘。报告中对一些重要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研究的梳理,对我理解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关于“中国叙事”和“身份认同”等议题的讨论,与我正在进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而且,报告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交叉分析,如雕塑与装置、绘画与数字媒体的结合,也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活跃的学术讨论场,与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一同探索中国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艺术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近些年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动态。当我看到《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和研究的深入性所吸引。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2014-2015年度中国艺术界重大事件的回顾与梳理。这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思潮、市场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例如,书中对当年几个重要艺术展览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探讨了策展理念的创新、观众反馈的多样性以及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此外,报告中对于艺术市场趋势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详细阐述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资本的流动以及新兴艺术品类的崛起,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了解艺术经济运作的重要窗口。整本书的叙事流畅,信息量巨大,但编排合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领域艺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