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
: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王一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97820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2014年度中国内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书中介绍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在2014年度的发展概况,主要聚焦于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目录
序 言/001
**章 艺术学理论/004
**节 学科动态/004
第二节 问题聚焦/020
第三节 专题研究/033
第二章 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篇/055
**节 学科动态/055
第二节 问题聚焦/074
第三节 专题研究/087
第三章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篇/092
**节 学科动态/092
第二节 问题聚焦/107
第三节 专题研究/110
第四章 戏剧与影视学·戏剧戏曲学篇/127
**节 学科动态/127
第二节 问题聚焦/144
第三节 专题研究/149
第五章 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篇/162
**节 学科动态/162
第二节 问题聚焦/185
第三节 专题研究/200
第六章 戏剧与影视学·电视艺术学篇/204
**节 学科动态/204
第二节 问题聚焦/221
第三节 专题研究/226
附录一/230
附录二/232
第七章 美术学/235
**节 学科动态/235
第二节 问题聚焦/255
第三节 专题研究/266
第八章 设计学/277
**节 学科动态/277
第二节 问题聚焦/290
第三节 专题研究/298
后 记/334
作者介绍
王一川,四川乐山沐川人,1959年2月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问题、影视批评等。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摘要。
陈旭光,男,浙江东阳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艺术系主任。1982-1987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87-1991于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1-1994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至今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任职讲师,1999-2003任职副教授,2004年任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当代文化与艺术思潮、中外电影史等。有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理事,《诗探索》编委,第六至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论著曾获北京市第五、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1届成果奖,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教育部高校教材奖等,**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研究会教材奖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学术论文一等奖。个人曾获第八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奖等。
唐金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长久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爱好者,我总觉得要跟上艺术界的步伐,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批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艺术现象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梳理和理论探讨。它系统地呈现了当年艺术学领域内涌现出的重要研究课题,例如关于视觉文化、数字艺术、以及跨媒介艺术的理论建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青年艺术家生态的分析,报告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新一代艺术家在创作理念、生存状态以及与社会互动方面的新特点,这为理解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论证,让每一篇分析都充满说服力,也让我对许多曾经模糊的艺术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是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艺术学术前沿的读者都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对每年发布的学术报告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们能为我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理论支持。而《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无疑达到了我的预期,甚至超出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艺术现象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深度挖掘。报告中对一些重要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研究的梳理,对我理解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关于“中国叙事”和“身份认同”等议题的讨论,与我正在进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而且,报告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交叉分析,如雕塑与装置、绘画与数字媒体的结合,也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活跃的学术讨论场,与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一同探索中国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当下的艺术状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那些能够反映其时代精神的作品。而《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恰恰给我带来了这种体验。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2014-2015年中国艺术界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关注了主流艺术机构和大型展览,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活跃、更具实验性的艺术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艺术教育改革和艺术普及的探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报告中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常常能触及到当下社会生活的敏感神经,反映出艺术家们对现实的关切和思考。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中国的艺术界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现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艺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时代性,而《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恰恰捕捉到了这份时代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画廊,用文字和数据带领读者走入2014-2015年的中国艺术现场。报告中对当年出现的若干新兴艺术形式和展览模式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活力和实验精神。比如,书中对一些独立艺术空间和非营利艺术机构的介绍,让我认识到这些“边缘”的艺术实践在推动艺术创新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报告还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社会议题的连接,例如艺术在城市更新、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介入,这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独特价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因为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我觉得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艺术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近些年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动态。当我看到《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和研究的深入性所吸引。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2014-2015年度中国艺术界重大事件的回顾与梳理。这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思潮、市场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例如,书中对当年几个重要艺术展览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探讨了策展理念的创新、观众反馈的多样性以及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此外,报告中对于艺术市场趋势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详细阐述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资本的流动以及新兴艺术品类的崛起,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了解艺术经济运作的重要窗口。整本书的叙事流畅,信息量巨大,但编排合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领域艺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