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物简史
定价:36.80元
售价:25.0元,便宜11.8元,折扣67
作者: 布莱森;严维明,陈邕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806797549
字数:
页码:4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新颖的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很高评价。
目录
作者介绍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后定居英国,曾任职于《泰晤士报》,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2005年,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2006年12月,为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作为布莱森创作的扛鼎之作,《趣味生活简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有关人类居家生活的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巨著,甫一上市即荣登欧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包括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以广泛报道并且好评如潮。
文摘
要是你把观望宇宙深处比做是在从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的100层上往下看(假设100层代表现在,街面代表大爆炸的时刻),那么在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那个现象的时候,已经发现的远的星系是在大约60层,远的东西——类星体——是在大约20层。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把我们对宇宙可见部分的认识推进到了离大厅的地面不到1厘米的地方。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仍然找不到噪声的原因,便打电话给普林斯顿大学的迪克,向他描述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希望他能作出一种解释。迪克马上意识到两位年轻人发现了什么。“哎呀,好家伙,人家抢在我们前面了。”他一面挂电话,一面对他的同事们说。
此后不久,《天体物理学》杂志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所作,描述了听到咝咝声的经历;另一篇为迪克小组所作,解释了它的性质。尽管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并不是在寻找宇宙的本底辐射,发现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发表任何论文来描述或解释它的性质,但他们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只获得了同情。据丹尼斯·奥弗比在《宇宙孤心》一文中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都不清楚自己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直到看到《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
顺便说一句,来自宇宙本底辐射的干扰,我们大家都经历过。把你的电视机调到任何接收不着信号的频道,你所看到的锯齿形静电中,大约有1%是由这种古老的大爆炸残留物造成的。记住,下次你抱怨接收不到图像的时候,你总能观看到宇宙的诞生。
虽然人人都称其为大爆炸,但许多书上都提醒我们,不要把它看做是普通意义上的爆炸,而是一次范围和规模都极其大的突然爆炸。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
……
序言
★《万物简史》……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纽约时报》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出版商周刊》
★《万物简史》必将引发销售狂潮,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将对宇宙万事万物和万千生命比以前有更多的了解。
──《每日电讯》
★再过一二十年,布莱森一定会收到不少年轻科学家的来信。他们告诉他,是他的书他们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使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度过他们的一生。
──《俄勒冈人报》
★科学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深,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
──甘子钊(中科院院士、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我认为这是值得向所有青少年朋友们推荐的一本科普读物。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与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了一起。
──罗伯特·温斯顿(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评委会主席)
★《万物简史》可以跻身于引人入胜的图书之列。
──彼特·阿金斯(牛津大学教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长)
★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果所有学校都将其列入科学教育的必选教材,那么它们将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提姆·弗兰纳里(南澳科学委员会主席、《自然的缺环》作者)
一、 人类的起源:从猿到智人 人类的故事,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演化史。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古猿,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直立行走,如何学会使用工具,如何发展出复杂的语言和思维,最终成为地球上具有统治地位的智慧物种? 猿人的足迹: 大约在六七百万年前,一支古猿群体走上了独立演化的道路,它们学会了直立行走,这是人类演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得工具的使用和制造成为可能,也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空间。 工具的演变: 最早的石器,简单粗糙,却开启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从奥杜威石器到阿舍利石器,再到更精细的工具,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人类智力的提升。火的发现和使用,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它提供了温暖、光明、保护,也改变了食物的烹饪方式,促进了消化和营养吸收,为大脑进一步发育奠定了基础。 大脑的扩张: 随着环境的适应和技术的发展,人类祖先的大脑容量逐渐增大。尤其是额叶的扩张,与语言、抽象思维、规划能力密切相关。语言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积累成为可能,家族和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 走出非洲: 大约在二十万年前,一支现代智人走出非洲,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漫长旅程。它们跨越大陆,适应各种环境,与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共存,最终取代了所有其他古人类,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二、 文明的曙光:农业革命与城市崛起 人类文明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直到农业革命的到来,才真正拉开了与自然界对抗、改造自然的序幕。 农业的奇迹: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开始尝试驯化动植物,这是农业革命的开端。从狩猎采集到定居耕作,食物来源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人类开始摆脱了游牧生活的束缚,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聚落。 聚落的演变: 小小的村落逐渐发展壮大,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合作与分工的需求,催生了社会阶层和管理机构。灌溉系统的修建、大型建筑的建造,都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城市的诞生: 农业的丰收积累了剩余的食物,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从事其他的职业,如手工艺人、商人、祭司、战士等。这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城市不仅是人口的聚集地,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四大古文明的兴起,都伴随着城市的崛起。 文字的出现: 随着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贸易的繁荣,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于是,文字应运而生。从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再到字母文字,文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明的延续。历史学家们得以记录事件,哲学家们得以表达思想,科学家们得以分享发现。 国家的形成: 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催生了更强大的政治实体——国家。国家拥有政府、法律、军队,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工程,能够保卫领土,也能够对外扩张。早期的国家,往往是基于宗教或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三、 思想的火花:哲学、宗教与科学的萌芽 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背后,人类的智慧也在不断闪耀。对生命、宇宙和自身的思考,催生了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科学思想。 哲学的追问: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开始系统地思考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规范。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东方,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也提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神修养之道。 宗教的慰藉: 面对未知和不可控的力量,人类寻求精神的寄托。宗教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解释世界、应对灾难、追求永生的途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伟大宗教,塑造了无数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科学的探索: 尽管早期科学与哲学、宗教难以完全分割,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从未停止。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中国的古代发明家,都为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还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技术的发展: 农业革命之后,技术的进步虽然不像科学那样系统,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冶金术、纺织术、造纸术等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后续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探索的时代: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 当人类掌握了更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后,世界的大门被真正打开。地理大发现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地图,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航海的壮举: 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探险家,勇敢地驶向未知的大洋,开辟了新的航线,发现了新的大陆。新航线的开辟,将原本隔绝的世界联系起来,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进程。 物种的交流: 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物种的交流。玉米、土豆、番茄等美洲作物传遍世界,为全球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疾病,如天花,也随着贸易和殖民而传播,对原住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殖民与征服: 随着欧洲探险家的到来,新的殖民时代开始了。欧洲列强凭借军事和技术优势,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掠夺资源,奴役人民。这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但也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商业的繁荣: 全球贸易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欧洲的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壮大。新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 五、 工业的革命:蒸汽、电力与机器时代 如果说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巨大飞跃,那么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的第二次深刻变革。它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蒸汽的力量: 18世纪末,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得以大规模生产,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效率大幅提升。 工厂的崛起: 蒸汽机的出现,催生了工厂制度。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将工人聚集在工厂里,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工业城市成为新的社会中心。 电力的时代: 19世纪后期,电力的发现和应用,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报等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沟通方式。电力驱动的机器,比蒸汽机更高效、更清洁。 交通的变革: 蒸汽机的应用催生了火车和蒸汽轮船,电力则带来了汽车和飞机。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使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更加便捷。 社会结构的重塑: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工人阶级兴起,与资产阶级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科学的飞跃: 工业革命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科学理论的突破,如热力学、电磁学等,为工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研究也从单纯的理论探索,开始更多地关注实际应用。 六、 知识的爆炸:信息时代与未来展望 20世纪以来,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社会变革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的发明,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的能力,为科学研究、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连接: 互联网将全球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共享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生物技术的突破: 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知,也为医疗、农业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太空的探索: 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航天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太空移民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能。 全球化与挑战: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化进程加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文化冲突等。 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让机器能够学习、思考甚至创造。未来,人工智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的未知: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也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将是人类未来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这部厚重的历史,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索、奋斗、创造和变革的史诗。从微小的细胞到浩瀚的宇宙,从茹毛饮血到星际旅行,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推动着文明的进步,也塑造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