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定價:68.00元
作者:吳靜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68337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20世紀初期中國大地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新聞傳播媒介發揮瞭巨大的鼓動、宣傳與組織作用,成瞭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發源地和主要戰場。其中,《學燈》、《覺悟》、《晨報副鎸》等隨報紙一起每日齣版的副刊,其功不在《新青年》等雜誌之下。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學術界對這些副刊的研究有限,因而對這些副刊的認識也十分淺顯。近些年來,不少青年學者注意到瞭這一新文化運動媒介史研究的盲點,並開始耕耘這塊肥沃的學術之田,吳靜博士即是其中的一位。《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部論著,以中國思想文化現代化為視角,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背景,重點闡述《學燈》副刊自1918年至1923年間的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進而探討《學燈》副刊的特點與風格,並力圖考察、評價《學燈》副刊及新文化運動中報刊齣版的消長格局和曆史地位。這一研究,具有填補中國新聞史空白的開拓性意義。
內容提要
吳靜的《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中國思想文化現代化為視角,從曆史淵源、主要內容、傳播方式和態度立場等方麵,重新解讀《學燈》的真實麵貌和風格特徵,並對《學燈》等參與新文化運動的報紙副刊之曆史地位和新文化運動的報刊格局進行再評價。
《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認為,在新文化運動中,《學燈》是一份通過傳播新思想和新文藝來開展新文化建設的進步刊物,它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在新文化運動的關鍵時刻和重要方麵都發揮過主動運動深入發展的作用。在運動深化階段,副刊對新文化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它作為一股獨立的媒介力量與雜誌一道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目錄
緒論
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學燈》的崛起
節 副刊的參與是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的需要
第二節 《學燈》的齣現及其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堅守
節 從教育人手參與新文化建設
第二節 以學術研究構築新文化根基緒論
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學燈》的崛起
節 副刊的參與是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的需要
第二節 《學燈》的齣現及其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堅守
節 從教育人手參與新文化建設
第二節 以學術研究構築新文化根基
第三節 擴大文學革命成果
第三章 公共論壇的構建一
節 新文化建設的公共論壇
第二節 公共論壇的構建之一:培育欄目
第三節 公共論壇的構建之二:開展議題討論
第四節 公共論壇:新文化人的聯係紐帶
第四章 漸進式啓濛:五四新文化建設的重要策略
節 從激進到漸進的策略轉嚮
第二節 漸進式啓濛的具體錶現
第三節 深化新文化運動的反思與探索
結語《學燈》之曆史地位的再認識
附錄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介紹
吳靜 女,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曾任華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係教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發展史、傳播社會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等重要專業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現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項目3項,曾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上海市、廣東省基金項目3項等,參與撰寫、翻譯專著2本。
文摘
序言
當我看到《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湧現齣許多關於那個時代的新鮮設想。五四新文化運動,它不僅僅是一場思想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文化轉型。我們常常提及激進的文學作品和政治口號,但很少去細緻地思考,這些思想是如何真正地深入人心,並轉化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的。而“大眾文化”這一研究取徑,恰恰可以填補這方麵的空白。《學燈》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啓濛的意味,它暗示著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而五四時期,正是各種新思想、新觀念,猶如點亮的燈火,爭相湧現,照亮著當時的中國社會。《學燈》這本書,我預感它不會止步於對高高在上的理論進行梳理,而更可能是在“大眾文化”的廣闊視野下,去考察那些被廣泛傳播、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元素。比如,當時的報刊雜誌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西方的科學與民主?新式文學作品是如何在市場上流通,並影響普通讀者的閱讀趣味?甚至是當時興起的青年團契、讀書會等組織,它們在傳播新文化的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加生動、更加貼近“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圖景,讓我們看到,那場偉大的啓濛運動,是如何從精英的搖籃,走嚮廣闊的社會土壤,並最終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麵貌。
評分這本《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齣版,無疑是給對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心懷好奇的讀者們送上瞭一份厚禮。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與曆史溫度。大眾文化作為研究視角,本身就極具吸引力,這意味著我們或許能從更接地氣、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角度去審視五四時期那場深刻的思想啓濛。傳統意義上的五四研究,往往聚焦於文學社團、激進思想傢、或是宏大的政治變革,但“大眾文化”的切入點,則可能揭示齣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微之處——比如,當時的報刊雜誌是如何通過通俗化的語言傳播新思想的?青年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又受到哪些新興文化形式的影響?市井間的說書、戲劇、甚至廣告,是否也悄然承載瞭時代的變革信號?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或許會深入探討當時流行歌麯的歌詞、通俗小說的人物塑造,甚至是街頭巷尾的口頭語,來勾勒齣五四精神如何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麵生根發芽,而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思想遊戲。這種研究方法,讓曆史變得更加鮮活和可感,仿佛我們能夠穿越時空,親身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呼吸和脈搏,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真正意義和深遠影響。
評分讀到《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書名,我不禁聯想到,曆史研究有時候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寶庫裏尋寶,而“大眾文化”這個標簽,就像是為我們指明瞭一條鮮為人知的、通往彆樣瑰寶的小徑。五四新文化運動,我們耳熟能詳的,是鬍適、陳獨秀、魯迅等巨匠的激揚文字,是《新青年》的振聾發聵。但真正讓一個時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絕不可能僅僅依靠少數精英的呼喊,它必然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學燈》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啓濛的光輝,而“學燈”二字,又似乎暗示著知識傳播的溫暖與持久。我猜想,本書的作者一定不僅僅滿足於梳理那些宏大的思想脈絡,更可能是在“學燈”的照耀下,去發掘五四時期那些被大眾接受、被大眾傳播的思想火花。或許,書中會細緻地考察當時的書籍齣版情況,哪些類型的讀物最受歡迎?哪些通俗刊物承擔瞭思想啓濛的重任?這些問題,都指嚮瞭大眾文化在那個轉型時期扮演的關鍵角色。通過深入研究大眾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五四思想是如何從少數先知先覺的呐喊,轉化為一股席捲整個社會的洪流,最終改變瞭中國的麵貌。
評分《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書名,猶如一扇窗戶,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我們繞不開的曆史節點,它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我總覺得,對於那個時代的理解,我們似乎總是在一種“宏大敘事”的框架下進行。而“大眾文化”這個視角,恰恰提供瞭一種更為細緻和多元的觀察方式。我設想,本書或許會從人類學的角度,去審視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變遷。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精髓在於其田野調查和對具體人群的深入觀察,如果這本書能將這種研究方法運用到對五四時期的文化現象的解讀上,那將是一次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嘗試。例如,作者是否會關注當時學生群體、城市居民、甚至是農村地區人們對於新思潮的接受程度和方式?他們是如何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潮的衝擊下,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和生活實踐的?《學燈》這個名字,也讓我聯想到,在那段時期,各種新的知識和觀念如同點燃的燈火,照亮瞭人們的道路。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通過分析大眾文化的細節,來展現這盞“學燈”是如何被更多人點亮,又是如何溫暖和啓迪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
評分《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既熟悉又充滿新意的感覺。熟悉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宏大曆史背景,新意則來自於“大眾文化”這一獨特的切入點,以及“學燈”所蘊含的啓濛意義。我一直認為,理解任何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少數精英人物及其思想的解讀上,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這些思想是如何在社會層麵被接受、被傳播、並最終對普通人的生活産生影響的。而“大眾文化”的研究,恰恰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點。我猜想,《學燈》這本書,可能會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齣發,去細緻地剖析五四時期各種文化現象的“在地化”過程。例如,新的文學體裁、新的思想觀念,是如何被當時的社會大眾所理解和吸納的?作者是否會關注那些當時流行的讀物、通俗報刊,甚至是街頭巷尾的宣傳畫,來揭示思想傳播的多元路徑?“學燈”之名,也讓我聯想到,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裏,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如同點亮的燈火,驅散瞭愚昧和黑暗。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展現,這盞“學燈”是如何被點燃,又是如何在這個廣闊的社會舞颱上,照亮瞭無數人的前行之路,並且深刻地影響瞭中國文化的走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