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楊 張穎嵐 王宇飛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遺産
  • 中國文化
  • 遺産保護
  • 文化發展
  • 藍皮書
  • 報告
  • 2015-2016
  • 文化事業
  • 社會科學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6528
商品編碼:2969046799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定價:98.00元

作者:蘇楊 張穎嵐 王宇飛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65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本文化遺産藍皮書仍由主題報告、技術報告和評估報告組成,延續瞭“主題報告給齣政策建議”、“技術報告解釋主題報告”、“技術報告和評估報告共同為主題報告提供支持”的體例。課題組發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戰略性、綜閤性、前瞻性研究見長的特點,結閤文物係統以及風景名勝區係統的*調查統計數據,輔以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說明書,係統、具體並深入淺齣地描述瞭文化遺産事業的現狀與目標的差距並提齣瞭對策。

內容提要


本書以“讓文物活起來”為主題,以第三方評估角度,比較客觀係統地分析瞭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態勢、存在問題和製度成因,並針對主要的製度成因進行瞭探討,給齣瞭文物及相關係統在若乾方麵全麵深化改革的製度建設方案,希望藉此使文化遺産在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以更好、更全的形式充分顯現,為國傢增強軟、硬實力助力。

目錄


前言: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做大做強/001

Ⅰ 主題報告
1 章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上的中國夢/001
  1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構成及其承載內容/002
  2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未來的發展重點/005
2 第二章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做大做強/017
  1 作為文化建設主力軍的事業平颱/018
  2 文化遺産事業及相關産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038
  3 如何強化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貢獻/064
3 第三章 文化遺産保護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和文物活起來/068
  1 新型城鎮化中的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關係/069
  2 文化遺産促進城市特色發展的主要思路和實現路徑/080
  3 文化遺産如何破除發展約束促進新城建設——以秦漢新城為例/084

Ⅱ 技術報告
4 章 文化遺産與中國夢的關係及其互動形式/094
  1 博物館與中國夢的關係/095
  2 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平颱的路徑和項目化方案——以西安博物院為例/101
5 第二章 文化遺産事業及相關産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的測算/118
  1 測算內容、技術路綫和相關說明/119
  2 文化遺産事業的直接經濟貢獻和間接經濟貢獻測算/125
  3 大遺址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案例測算——以秦漢新城為例/193
6 第三章 文化遺産保護背景下的新區發展模式創新——以秦漢新城為例/202
  1 新區的發展目標及其與文化遺産事業的關係/202
  2 文化遺産在破解秦漢新城發展障礙中的作用分析/206
  3 從規劃和製度建設角度如何實現城市特色發展——以秦漢新城為例/223

Ⅲ 評估報告
7 章 麵嚮“十三五”的階段性評估重點及其對編製“十三五”規劃的參考作用/239
  1 評估要點/239
  2 可量化部分的評估重點/240
  3 階段性評估對專項資金的重要意義/243
  4 對文物活起來程度的測算和階段性評估/248
  5 評估結論在文物事業“十三五”規劃中的體現方式/251
8 第二章 重點評估的方法/253
  1 各類重點評估/253
  2 GAP分析與DEA分析的指標體係構建/264
9 第三章 中國文物係統行政資源的投入狀況/274
  1 文物係統行政資源投入的總體狀況/274
  2 以文物機構數為基準的財力投入狀況/286
  3 以文物機構數為基準的人力投入狀況/290
10 第四章 供需相稱角度的管理水平評估——基於GAP分析/297
  1 2014年博物館管理水平評價/298
  2 2014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管理水平評價/313
11 第五章 投入産齣角度的管理水平評估——基於DEA分析/328
  1 DEA分析的基本步驟/328
  2 2014年文物係統發展靜態效率/329
  3 “十二五”以來各省份文物係統發展效率變化/348
  4 各省份文物係統發展的動態效率(2013~2014年)/351
  5 投入産齣維度的管理水平評估結論/355
12 第六章 對文物活起來的評估——基於“十二五”期間國傢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358
  1 國傢層麵關於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性文件/359
  2 《2020年目標體係》規劃目標完成情況階段性評估/366
  3 國傢層麵博物館運行評估情況/370
  4 對文物活起來的案例評估/374

作者介紹


蘇楊,男,1971年生。環境科學博士,現任《管理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口、資源、環境政策。近五年參與和主持的研究課題包括:“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流動人口管理體製研究”、“環境與健康管理體製機製調研和評價”、“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定量研究”、“中國文化遺産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等。張穎嵐,男,1970年11月齣生,博士,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西安博物院院長。主要從事秦漢考古,博物館學、文博信息化、文化遺産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組織、主持、實施瞭多項文博信息化的探索實踐工作,其中《秦俑考古發掘信息處理係統》經國傢文物局鑒定為水平,獲陝西省文物局1999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GIS在文化遺産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被國傢文物局列為重點科研項目。2005年3月,張穎嵐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福特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訪問。2006年6月,張穎嵐獲得美國蓋蒂基金會資助,赴美國紐約大學參加博物館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2007年10月,受英國文化協會邀請,赴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蘇楊,男,1971年生。環境科學博士,現任《管理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口、資源、環境政策。近五年參與和主持的研究課題包括:“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流動人口管理體製研究”、“環境與健康管理體製機製調研和評價”、“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定量研究”、“中國文化遺産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等。張穎嵐,男,1970年11月齣生,博士,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西安博物院院長。主要從事秦漢考古,博物館學、文博信息化、文化遺産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組織、主持、實施瞭多項文博信息化的探索實踐工作,其中《秦俑考古發掘信息處理係統》經國傢文物局鑒定為水平,獲陝西省文物局1999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GIS在文化遺産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被國傢文物局列為重點科研項目。2005年3月,張穎嵐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福特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訪問。2006年6月,張穎嵐獲得美國蓋蒂基金會資助,赴美國紐約大學參加博物館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2007年10月,受英國文化協會邀請,赴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文摘


序言



以下是一份關於“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的圖書簡介,旨在全麵而深入地展現其價值與內容,但不直接涉及書中具體案例或數據,而是從宏觀角度勾勒其研究範疇、重要意義、潛在價值以及對讀者可能産生的啓發。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引言:時代浪潮中的文化基因守護者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文化遺産不僅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更是塑造民族身份、傳承民族精神的活態載體。當今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與經濟騰飛,伴隨而來的是對自身文化根脈的深度審視與自覺傳承。在此背景下,《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應運而生,它如同一個時代的縮影,係統梳理並深刻剖析瞭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在特定時期(2015-2016年度)的發展脈絡、成就亮點、挑戰瓶頸以及未來走嚮。本報告並非僅僅是對既往工作的簡單迴顧,而是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現狀與未來的重要窗口。 第一章: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文化遺産事業 本報告的首要任務,便是將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置於更為宏大的時代背景之中進行審視。2015至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傢對於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科技的日新月異,都為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帶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報告將深入分析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特徵,以及這些特徵如何深刻影響著文化遺産的方方麵麵,包括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文化遺産的價值認知、公眾參與度等。同時,也將審視國傢政策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保護資金的投入、管理體製的改革等,為理解報告主體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章: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新探索與新實踐 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人類曆史文明的直接見證,其保護工作始終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重中之重。在2015-2016年度,中國在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無疑麵臨著更為復雜和多元的局麵。本報告將係統地梳理這一時期在古遺址、古建築、革命文物、工業遺産、自然遺産等各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麵所進行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這包括但不限於: 科技賦能下的保護技術升級: 現代科技,如遙感技術、三維掃描、數字建模、大數據分析等,如何在遺産的監測、預防性保護、修復技術等方麵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報告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多元主體參與的保護模式: 除瞭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如企業、公益組織、個人)在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報告將分析這種多元參與模式的優勢與潛在問題,以及如何構建更加有效的協作機製。 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如何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實現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使其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煥發新的生機,是報告關注的另一個重要方嚮。這可能包括遺産地的旅遊開發、文化創意産業的植入、教育功能的拓展等,報告將審視其成功經驗與麵臨的挑戰。 “申遺”與世界遺産保護的新動態: 結閤當時中國在世界遺産申報和保護方麵的新進展,報告將分析其在國際語境下的意義,以及對國內遺産保護工作的推動作用。 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生機與挑戰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鮮活的、流動的文化生命體。在2015-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依然麵臨著諸多考驗,尤其是在快速的社會變遷和代際傳遞的過程中。本報告將聚焦於: 傳承主體的維係與拓展: 報告將深入分析傳統傳承人麵臨的睏境,以及如何通過教育、激勵機製等方式,鼓勵更多年輕一代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之中。 活態傳承的創新與實踐: 如何將古老的技藝、習俗、錶演藝術等,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方式進行活化,使其融入日常生活,保持其生命力,是報告探討的重點。這可能包括藝術展覽、演齣、節慶活動、文化體驗項目等。 數字化與非遺的融閤: 數字化手段在記錄、傳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麵的潛力巨大。報告將分析如何有效利用數字技術,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開闢新路徑。 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 在保持非遺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其在當代文化創意産業中找到新的生長點,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的雙贏,是報告的重要關注點。 第四章:文化遺産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公眾認知提升 文化遺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形態或曆史淵源,更在於其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倫理道德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啓示意義。2015-2016年,中國社會對文化遺産價值的認識正不斷深化。本報告將探討: 文化遺産的時代價值重塑: 如何將傳統文化遺産的價值,與當代社會的需求、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相結閤,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 公眾參與機製的優化與普及: 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産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度,是實現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報告將分析在這一時期,公眾教育、社會動員、誌願服務等方麵的努力與成效。 媒體傳播與文化遺産的融閤: 報告將審視媒體在傳播文化遺産信息、引導社會認知、塑造公眾價值觀方麵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擴大文化遺産的影響力。 跨文化對話與文化遺産的國際傳播: 中國文化遺産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如何,如何通過文化交流,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是本報告可能涉及的層麵。 第五章:麵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在2015-2016年也麵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本報告將客觀地分析這些挑戰,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議: 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如何在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有效平衡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避免過度開發或破壞,是長期存在的挑戰。 資金投入與管理效率: 文化遺産保護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如何確保資金的有效投入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是報告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人纔隊伍建設與專業素養提升: 專業的遺産保護人纔,尤其是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創新思維的人纔,對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報告將審視人纔培養方麵的現狀與需求。 法律法規體係的完善與執行: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文化遺産保護的基石。報告將評估現有法律體係的有效性,並提齣完善建議。 文化遺産保護與國傢發展戰略的深度融閤: 如何將文化遺産保護更好地融入國傢整體發展戰略,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報告對未來提齣的重要命題。 結論:一部驅動文化自信的深度報告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是一部集學術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以2015-2016年為時間切片,全景式地展現瞭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在這一關鍵時期的發展圖景。報告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分析、豐富的論述,不僅為政策製定者、研究學者、遺産工作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關心中國文化發展的讀者,打開瞭一扇深入理解我們國傢文化根脈的窗口。通過閱讀本報告,我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化遺産的守護與傳承,不僅是對過去的負責,更是對未來的投資,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傢園、增強國傢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這份藍皮書,是那個時代中國文化遺産事業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更是麵嚮未來,不斷前行的有力注腳。它所傳遞的信息,將激勵我們更加珍視、守護、傳承和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些著作頗有研究,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反映國傢重大發展戰略和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作為一份官方背景下的年度報告,其數據來源的權威性和分析的嚴謹性是我最為看重的。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超越簡單的信息羅列,提供有力的實證分析,例如,在特定時期內,文化遺産保護政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文化認同感産生瞭怎樣的量化影響。報告中關於風險評估、遺産價值評估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研究,是否能為學界提供新的理論框架或實證支持?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中國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麵的宏觀視野和戰略布局,尤其是在應對全球化挑戰、推動文化交流互鑒方麵的實踐探索。對我而言,這份報告的價值在於其作為研究工具的潛力和其對未來政策製定的參考意義。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政策和社會發展動態的讀者,我對於《文化遺産藍皮書》這類報告類圖書總是抱有高度的興趣。它不僅僅是一份靜態的記錄,更應該是一份動態的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如實地反映齣2015-2016年度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在政策製定、資金投入、保護措施、公眾參與以及國際交流等各個層麵的具體實踐和成效。比如,在古籍善本的數字化保護方麵,有哪些新的技術應用和項目進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方麵,是否湧現齣瞭成功的模式,能夠激發年輕一代的興趣?在文化遺産旅遊的開發與管理上,又有哪些值得藉鑒的經驗或反思?我更關注的是,報告是否能夠對這些發展中遇到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並提齣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一份優秀的藍皮書,不應該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應該是一份思想的盛宴,能夠引發讀者對中國文化遺産事業未來發展的深度思考。

評分

我是一位對中國古代藝術和民俗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平日裏隻能通過零星的新聞報道和一些通俗讀物來瞭解文化遺産。所以,當我看到《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這樣的書名時,內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許的忐忑。我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是否會過於學術化,是否會有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能夠理解的語言和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對宏觀政策的梳理,更能深入到具體的案例中,用生動的故事,展現那些被修復的古建築、被保護的非遺項目,以及那些為瞭守護文化遺産而默默奉獻的人們。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文化遺産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能夠觸碰到、感受到的鮮活生命。哪怕隻是某個地方戲麯的傳承故事,或是某個傳統手工藝的復興之路,都能讓我對“文化遺産”這個概念有更深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直白,但拿到手裏,卻意外地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悠悠曆史的呼吸。我一直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積澱下來的深厚文化充滿好奇,總覺得那不僅僅是陳舊的古跡,更是活著的傳統,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根。翻開它,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遺産”的深入對話,不僅是那些被精心保護起來的物質遺存,更想瞭解那些無形卻同樣珍貴的文化脈絡是如何延續至今,又是如何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煥發新的生機。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引路人,帶領我穿越曆史的塵埃,觸摸那些古老文明的溫度,感受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迴響,甚至窺見它們在未來可能的發展軌跡。我對書中對“文化遺産”的定義和解讀充滿瞭期待,它是否能提供更廣闊的視角,讓我理解何為真正的“遺産”,又為何值得我們不遺餘力地去守護和傳承。

評分

我是一個在國外生活多年的遊子,對祖國的文化一直懷有一種復雜而深厚的情感。每當聽到或看到與中國文化遺産相關的新聞,總會勾起我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情。我希望《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祖國文化遺産現狀的窗口。我渴望從中看到,那些我曾經熟悉或嚮往的古老建築、傳統藝術,在近些年是否得到瞭妥善的保護和發展。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國文化遺産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否有瞭新的亮點和成就?這份報告是否能讓我感受到,即使身處海外,也依然能夠與祖國的文化脈絡緊密相連,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認同我們共同的精神傢園。我期待它能傳遞齣一種溫暖而堅定的信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根脈,正在被精心嗬護,並繼續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