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係列:中國古代書院
定價:25.00元
售價:11.8元,便宜13.2元,摺扣47
作者:陳薛俊怡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748
字數:
頁碼:18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文化現象,延續瞭一韆多年。考察書院萌芽、發展、鼎盛、演變的漫長曆史,能夠使我們更加完整、深刻、閤乎曆史地認識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陳薛俊怡編著的這本《中國古代書院》分為書院發展史、書院製度、名院名人尋蹤與書院文化集萃四個部分,係統敘述瞭我國古代書院的演變曆程,以期為人們追憶書院曆史、從古代書院中汲取辦學智慧打開一扇窗。
目錄
章 書院發展史
節 古代書院概況
古代書院綜述
書院的模式與功能解析
相對自由的精神領地
百花齊放的大學之道
第二節 萌芽時期的唐、五代書院
唐代:古代書院的萌芽
唐代書院産生的曆史原因
逐漸成長的五代十國書院
第三節 走嚮成熟的兩宋書院
宋代書院的興起
三興官學:書院的挑戰與機遇
南宋書院的繁榮與夢想
第四節 不斷擴張的元代書院
元代書院的發展
元代的文教方針及書院政策
元代書院的發展和官學化
元的書院政策
元代書院的特點
第五節 明代書院的發展與劫難
明代的文教政策與書院
明代書院的講會和學風
明代書院的劫難
明代書院的特徵
第六節 清代書院的繁滎與衰落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書院發展
清代書院的普及
同光中興:書院*後的華章
書院的廢改
清代書院的發展特點
第二章 書院管理製度
節 書院組織與管理係統
書院組織與管理係統
書院組織與管理係統的特點
第二節 書院的教學製度
分科製度
課程製度
學規製度
考課製度
第三節 書院的藏書與刻書製度
書院藏書的起源
書院藏書的發展
書院藏書的來源
書院藏書的特點
書院藏書的地位和作用
書院刻書的發展
書院刻書的意義與作用
第四節 書院的祭祀製度
祭祀的對象
祭祀的儀式
書院祭祀的影響
第五節 書院的經費管理製度
書院經費的來源
書院經費的使用
第六節 書院章程
雷緻亨:燕平書院章程
龍岡書院章程
廣澤書院新定條規
傅蘭雅:格緻書院會講西學章程
高賁亨:洞學十戒
邵銳:白鹿洞書院禁約
蔚禮賢:禮賢書院更定章程
第七節 中國書院學規
呂祖謙:麗澤書院學規
仁文書院講規
劉良璧:海東書院學規
唐鑒:道鄉書院學規
第三章 名院名人尋蹤
節 中國書院尋蹤
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嵩陽書院
蓮池書院
睢陽書院
東林書院
石鼓書院
武夷精捨
九峰書院
象山書院
龍江書院
麗澤書院
鵝湖書院
廣雅書院
第二節 中國書院名人
張說與集賢書院
鬍瑗與泰山書院
二程與嵩陽書院
硃熹與白鹿洞書院
鵝湖之會
草廬先生吳澄
王守仁與龍崗書院
東林先生顧憲成
黃宗羲與證人書院
顔元與漳南書院
第四章 書院文化集粹
節 書院及其文化功能
書院的文化傳播功能
書院的文化創新功能
第二節 書院文化透視
製度規範化的私學
書院文化與中華文明
第三節 書院楹聯精華
匯芳書院楹聯
海陽書院楹聯
漳南書院楹聯
崇實書院楹聯
長白書院楹聯
震川書院楹聯
鍾山書院楹聯
東坡書院楹聯
東林書院楹聯
正誼書院楹聯
五峰書院楹聯
巢湖書院楹聯
南溪書院楹聯
白鹿洞書院楹聯
鵝湖書院楹聯
象山書院楹聯
嵩陽書院楹聯
書院楹聯
廣雅書院楹聯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古代書院》:
有元一代,以理學後先倡和,為海內師資者,南有吳澄,北有許衡。
吳澄(1249—1333年),字幼清,撫州崇仁(今江西樂安)人。因好友程钜夫將其居室題為“草廬”,因此人們都稱他為草廬先生。
吳澄自幼聰敏過人,據載他“五歲而讀書,七歲而能聲對,九歲而能詩賦,十有三歲而應舉之文盡通”,在鄉學考試中每次都是名。他的勤奮好學也名聞鄉裏,據說吳澄讀書通宵達旦,不知疲倦,他的母親為此憂心忡忡,怕對他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是限製瞭他的燈油。吳澄用自己節省齣來的錢悄悄買來油燭,待母親熟睡後又繼續學習。16歲是吳澄人生的轉摺點,這一年,他隨祖父到撫州參加鄉試,雖然祖父不幸落第,但他卻幸運地認識瞭名儒程若庸。程若庸是硃熹的三傳弟子,時為撫州臨汝書院山長,吳澄因此進入臨汝書院,拜程若庸為師,並在此結識此後一生的摯友——程若庸的侄兒程钜夫。
在程氏門下吳澄頓悟學問並不僅僅隻有詩詞記誦,學習的目的除應付舉業之外,還可求得聖賢之道。
他曾著書說“道之大原齣於天,神聖繼之”。至此,吳澄也立誌追求“聖賢之學”,從此淡泊名利。
當然,淡泊並不意味著他完全放棄瞭做官人仕的想法。度宗鹹淳六年(1270年)吳澄鄉試中舉,隨即嚮地方官上書,希望通過薦舉的方式進入仕途,但願望落空。第二年,吳澄即參加瞭禮部的考試,但名落孫山。此次科考的失敗使吳澄斷瞭科考的念頭。
撫州被元軍攻破後,吳澄隱居到瞭布水榖,潛心研究學問。
吳澄此後的經曆即由他所生活的特定時期所決定——濛元代宋,不得已行走於齣仕與歸隱之間。在時人看來,濛元代宋不是一般的王朝更替,而是“異族”入主中原,受教於硃熹忠孝節義的儒林人士因此遭受瞭巨大的精神痛苦,他們處在瞭人生道路選擇的十字路口:改頭換麵事新朝兼濟天下或做堅定的前朝遺民獨善其身。吳澄該何去何從?至元十三年(1278年),臨安城破的第三天,吳澄即作《伯夷傳》,列舉孔子、孟子、韓非子對於伯夷、叔齊的評價,贊賞伯夷、叔齊恪守君臣倫理的政治操守。這實際上就是吳澄麵對朝代更替何去何從的個人宣言。
但是事與願違。吳澄在當時的影響太大,以至於元代朝廷總是忘不瞭他,屢屢詔請,他想隱也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奉詔到江南尋訪名士時,即找到吳澄,力請他齣仕,吳澄則以母親年老需要照顧為由婉言謝絕。後來程钜夫以請吳澄北遊中原山川勝景為由纔賺得吳澄到達大都。到大都後,程钜夫再次勸吳澄人仕,吳澄仍以母老為由力辭,並很快南歸撫州草廬讀書授徒。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吳澄母喪服滿,朝廷再詔吳澄應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吳澄這次已不能以母老為由瞭,於是寫信給薦舉他的董士選,請董士選成全他追隨古人依道進退的心誌。但此舉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第二年鞦天,在朝廷一再的“敦遣”下,吳澄無奈之下動身上路。由於時目遷延,等吳澄到大都時,原授官職已委他人,吳澄再次迴江西老傢。
1304年,吳澄又被任命為江西儒學副提舉,仍然堅辭不赴。直至武宗至大兀年(1308年),年已花甲的吳澄在江西行省的禮請下,纔赴任國子監丞之職。
在國子監,吳澄不阿權貴,以接續道統為己任。當時的尚書右丞劉楫曾想藉吳澄之名抬高自己,但吳澄拒絕瞭與劉楫的往來。當吳澄的教學主張因與國子監多數同僚不閤而被劃人“陸學”陣營時,吳澄不屑於自辯,於是又一次辭職南歸。
自此之後,吳澄又多次授官,如集賢直學士、翰林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經筵講官等。對這些任命,吳澄或堅辭,或鏇任鏇辭。其問英宗曾命吳澄為“金書”《佛經》作序以追薦列聖、祈天永命、為民祈福,但是,吳澄以超生薦拔實乃“世人”為理由,拒絕按英宗旨意寫序,錶現瞭令人佩服的儒者風骨。就在大傢為吳澄的性命擔憂時,幸好英宗尚未接到吳澄的答復即被弑。
吳澄85年的風雨人生中,雖屢被詔請,但人仕的時間都是很短的,且都不是自願,講學傳道纔是他一生熱愛,也是重要的事業。落第後的第二年,吳澄就在傢鄉蓋瞭幾間草房,開始瞭他的清貧講學生涯。
吳澄早年是在臨汝書院開始真正進入硃學大門,因此對書院情有獨鍾,將書院看做是儒學道統成長、發展的搖籃。在無數次的被迫受職與離職的北往南歸中,永豐武城書院、江州濂溪書院等多所書院都留下瞭吳澄講學的身影。他一生為書院撰文數十篇,其中的《重建嶽麓書院記》對後人研究嶽麓書院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
序言
我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係列:中國古代書院》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驚喜與啓迪”來概括。我之前對中國古代的書院瞭解不多,僅僅停留在一些淺顯的認知上,總覺得它們離我們現代生活很遙遠。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些古老的書院世界。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曆史資料堆砌,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展現瞭書院在中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書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角色的分析,它們如何適應社會變遷,如何成為文化和思想的搖籃,以及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的精英階層。書裏還探討瞭書院與當時社會製度、倫理道德之間的聯係,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教育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整個社會文化緊密相連。我從中學到瞭很多關於古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生活狀態的知識,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很人性化,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對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閱讀下去,並且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感悟。
評分讀完《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係列:中國古代書院》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古代的書院遠非僅僅是“古代的學校”這麼簡單。它更像是一個濃縮的社會縮影,一個集學術研究、文化傳承、政治影響、乃至生活藝術於一體的獨特存在。書裏對書院的“精神氣質”的描繪特彆打動我,不僅僅是那些規章製度、教學內容,更是書院所孕育的那種求真務實、獨立思考、以及崇尚師道的文化氛圍。我看到瞭許多曆史上的文化巨匠,他們或是在書院中潛心鑽研,或是在書院中啓迪後學,甚至是在書院中與同道人士激辯,這些畫麵在我腦海中鮮活起來。書中對書院與文人雅士生活的結閤也描繪得細緻入微,無論是他們在此間進行的詩酒唱和,還是與山水自然的親近,都展現瞭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這讓我意識到,書院不僅僅是學術的場所,更是精神的寄托,是文人追求超脫世俗、涵養品格的重要平颱。這本書讓我對“士大夫”這個群體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政治的參與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和創造者。讀這本書,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瞭跨越韆年的對話。
評分拿到《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係列:中國古代書院》這本書,我原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古代教育模式的陳舊論調,但實際閱讀下來,卻是充滿意料之外的精彩。它以一種彆開生麵的方式,重新解讀瞭中國古代書院的豐富內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將書院置於中國傳統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瞭書院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麵的復雜聯係。我瞭解到,書院並非隻是一個純粹的學術機構,它也承載著維護社會秩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乃至影響政治格局的功能。書裏對書院與地方社會、宗族勢力之間的互動描繪,尤其讓我感到新奇,這展現瞭中國古代教育的“在地化”和“本土化”特徵。我從書中還窺見瞭古代書院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以及學生管理等方麵的多樣性,它們之間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反映瞭中國古代教育的活力和創造性。這本書的敘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從宏觀的曆史脈絡到微觀的細節描寫,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書院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評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係列:中國古代書院》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中國古代教育文明的深度探索。它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的民俗文化層麵,而是精準地聚焦於“書院”這一極具代錶性的文化符號,並對其進行瞭係統而細緻的梳理。我發現,書院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機構,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重要載體。書中對於書院所倡導的“學術自由”、“獨立思考”以及“尊師重道”等精神的闡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從書中看到瞭古代學者們的治學嚴謹,以及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這種精神力量深深地感染瞭我。此外,這本書對於書院的社會功能也進行瞭深入剖析,它如何成為連接官學與民間教育的橋梁,如何為國傢輸送人纔,以及如何成為社會精英階層的重要交流平颱,這些都讓我對書院的價值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書院建築美學的描繪,那些巧妙的設計,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無不體現瞭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和熱愛。
評分這次有幸翻閱瞭這本《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係列:中國古代書院》,雖然書名裏包含“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這樣的寬泛概念,但它聚焦的“中國古代書院”這一主題,卻意外地打開瞭我對曆史和教育的全新視角。我一直以為書院僅僅是古人讀書的地方,但讀完這本書,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是一個承載著文化傳承、思想碰撞、人纔培養的復雜而又迷人的生態係統。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書院的選址、建築風格以及與周邊自然環境的融閤描寫印象深刻。那些依山傍水、靜謐雅緻的書院,仿佛本身就是一種哲學,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契閤的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一種精神的棲息地。書裏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書院的比較分析也很有趣,讓我看到瞭書院在曆史長河中形態和功能的變化,也從中窺見瞭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例如,早期書院的純粹學術性,到後來融入更多社會功能,甚至成為士大夫階層進行政治和社會交流的場所,這一演變過程充滿瞭張力。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也比較舒緩,不急不躁,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書院之中,感受著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芬芳。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能真切地體會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治學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