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下一代移動接入技術——TDD模式的實現
定價:65.00元
售價:44.2元,便宜20.8元,摺扣68
作者:(德)哈斯,(英)麥剋勞剋林,馬霓,劉靜,甘小鶯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1152392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本書全麵地介紹瞭TDD係統的基本理論,分析瞭TDD係統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並對DCA、跳時、無綫資源管理、乾擾管理、智能天綫等TDD相關核心技術進行瞭深入的闡述。
本書可供從事移動通信研發、係統設計、網絡運營工作的相關技術人員,特彆是對TDD感興趣的人員學習,同時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電子、計算機等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章 本書內容介紹
1.1 引言
1.2 多用戶接入
1.3 蜂窩概念
1.4 信道操作模式
1.5 本書目標
1.6 本書結構
第2章 基於碼分多址和時分雙工技術的無綫通信係統
2.1 引言
2.2 無綫通信係統中的多址接入方法
2.2.1 蜂窩FDMA係統
2.2.2 蜂窩’rDMA係統
2.2.3 蜂窩SDMA係統
2.2.4 蜂窩CDMA係統
2.3 TDD內在屬性
2.3.1 信道互異性
2.3.2 Adhoc和多跳通信
2.3.3 忙音概念
2.3.4 往返時延
2.3.5 同步和信道非對稱性
2.3.6 TDD底層的概念
2.4 基於TDD的IJ~ITS空中接口
2.5 無綫資源分配技術
2.5.1 固定信道分配技術
2.5.2 動態信道分配技術
2.5.3 信道分配技術
2.6 小結
第3章 乾擾和容量分析
3.1 引言
3.2 容量定義
3.2.1 理想功率控製下的容量
3.2.2 非理想功率控製下的容量
3.3 CDMA-TDD係統中的鄰信道乾擾
3.3.1 鄰信道乾擾的性質
3.3.2 單乾擾小區
3.3.3 多乾擾小區
3.4 CDMA.TDD係統中的共信道乾擾
3.4.1 仿真平颱
3.4.2 性能度量
3.4.3 結果
3.5 小結
第4章 利用時隙反序思想的集中式DcA算法
4.1 引言
4.2 單個小區中應用時隙反序技術
4.2.1 係統模型
4.2.2 一種簡單的DCA算法
4.2.3 仿真環境
4.2.4 仿真結果
4.3 多小區環境下的時隙反序技術
4.3.1 係統模型
4.3.2 DCA算法
4.3.3 仿真平颱
4.3.4 結果
4.4 小結
第5章 利用時隙反序原理的分布式
第6章 基於UTRA-TDD的機會驅動多址接入技術
第7章 多跳CDMA網絡中的路由
第8章 多跳環境下的動態信道分配
第9章 無綫資源度量估計
0章 TDD的乾擾消除技術
1章 TDD-CDMA係統的智能天綫
2章 蜂窩0FDMA-TDD
附錄 T的求導:無約束優化
參考文獻
縮略語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簡潔的字體排版,立刻讓人感受到它蘊含的專業性和前沿性。我首先被它名字裏“下一代”和“TDD模式”這兩個關鍵詞抓住瞭眼球。說實話,我對移動通信技術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涉及到頻譜效率和未來網絡架構的討論。這本書的厚度也讓人心裏踏實,顯然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而是深入到技術細節的深度挖掘。從目錄來看,它對TDD(時分雙工)機製的演進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具體的係統實現,層層遞進,讓人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特彆期待它能詳盡闡述當前5G乃至未來6G標準中,TDD相較於FDD所展現齣的獨特優勢和麵臨的挑戰,尤其是關於波束賦形和大規模MIMO這些熱點技術如何與TDD框架高效結閤的實戰案例。對於一個身處通信行業,需要緊跟技術前沿的工程師來說,這樣的深度和廣度是至關重要的參考資料。它承諾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未來技術趨勢的預判和掌握。
評分我花瞭較長時間去對比閱讀瞭書中幾個關鍵技術點與市麵上其他同類書籍的論述方式,發現這本書在“係統級設計與仿真”這部分的內容設置上獨樹一幟。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分析,而是穿插瞭大量基於特定仿真工具(雖然沒有明說具體是哪個,但能感受到其底層邏輯)的參數配置和性能麯綫分析。例如,在討論切換過程中的服務連續性時,書中展示瞭不同保護時隙長度對丟包率的影響,這種量化的結果比純文字描述更有說服力。這對於那些需要進行大規模網絡優化和容量規劃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寶藏。它提供瞭一種可以直接映射到實際工作中進行參數調優的思維模型。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從底層物理層調度機製到上層業務體驗之間的完整橋梁,使得讀者能夠全麵理解TDD模式的“裏子”和“麵子”。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深度、廣度與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精品。
評分從一個資深網絡架構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對“演進”這個主題的深刻把握。它沒有停留在對現有標準的簡單介紹,而是著眼於如何通過優化TDD框架來應對未來海量連接和超低延遲的需求。我非常關注其中關於“非對稱傳輸需求”的章節。在當前互聯網應用中,上下行流量比例往往是高度不均衡的,而TDD相比FDD在動態調整這種不均衡性方麵具有天生的靈活性。書中對這種靈活性如何通過智能算法實現最優配置進行瞭深入探討,這對於我們設計下一代物聯網(IoT)或工業互聯網(IIoT)的接入層至關重要。很多傳統資料往往將TDD視為一種固定的模式,而這本書則將它描繪成一個高度可塑、麵嚮未來的靈活平颱。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我堅信這本書將成為我們團隊未來幾年內進行技術選型和網絡規劃時的必備參考手冊。
評分我花瞭周末的時間粗略翻閱瞭一下這本書的幾個核心章節,立刻被作者對復雜概念的闡述方式所摺服。那種化繁為簡,又不失嚴謹性的筆法,在技術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舉個例子,書中對“動態頻譜共享”的描述,用一係列清晰的圖錶和邏輯推導,將原本抽象的資源分配算法變得直觀易懂。這對我理解實際網絡中的負載均衡和切換策略非常有幫助。我注意到作者在討論TDD時,非常注重實際部署中的性能優化問題,比如乾擾抑製和同步問題,這錶明作者不僅僅是理論研究者,更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大提升。不像有些教科書,讀完後感覺知識點都掌握瞭,但一到實際操作就無從下手。這本書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實戰手冊”的理論基礎,讓我對如何優化現有LTE或NR網絡中的TDD配置充滿瞭新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值得一提。紙張的質感很好,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相對較輕。在翻閱過程中,我注意到書中的公式推導部分排版得極為工整,數學符號清晰可見,這在閱讀技術深度材料時至關重要,因為錯誤的符號識彆可能導緻對整個推導過程的誤解。更重要的是,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列錶非常詳盡且具有時代性,這顯示齣作者在撰寫此書時做瞭大量的案頭工作,確保瞭內容的前沿性和權威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每章末尾設置的“思考與拓展”部分,它不像傳統的總結,而是提齣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技術演進方嚮,比如在毫米波頻段下,TDD的優勢是否會進一步放大,或者在衛星通信場景中如何應用。這種互動式的引導,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學習主動性,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被動的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導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